大概念统摄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规划与实施

2024-08-01 00:00:00黄杰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7期

[摘 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指向教材中占比最高的文学性文本,教师要从教材单元所设定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中提炼出单元教学的大概念,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搭建逻辑支点,将学生理解概念、驱动任务的思维轨迹,作为践行这一任务群的基本路径。教师要在教学中进行逆向规划,落实审美体验,推进实施评价,以有效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大概念;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9-006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并将其列为语文课程的“组织与呈现形式”。其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指向教材中占比最高的文学性文本。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论述“文学”时指出:“美与情感是文学的翅膀,与创作者的选择和表现能力,构成了文学最重要的三个特质。”这与语文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指向体悟情感与美的定位一脉相承。一些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实施这一任务群的教学时仍停留在固有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发现语文新课标这一任务群所涉及的文学性文本与教材中其他文本在教学上的区别,即是否具有明确、特定的学习主题与富有实践性和关联性的议案与活动。要实现教学的转换,教师就要从教材单元所设定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中提炼出单元教学的大概念,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9M0+oKpAMsUKI+3cZn0KA==任务群的实施搭建逻辑支点,将学生理解概念、驱动任务的思维轨迹,作为实施这一任务群的基本路径。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逆向规划:确立大概念,创设真情境

所谓大概念,就是以对比、辨析的思维,从众多知识信息中提炼出占据主导和中心位置的概念,即核心概念。基于学科课程的大概念是学科核心观点最为浓缩、精练、上位的认知,包含了对后期学习成果的预设以及对学习目标的具体描述。基于此,教师解读教材单元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单元内容、编者用意以及语文新课标等不同的维度,提炼并明确学科大概念。

(一)归纳演绎,在梳理统整中确定大概念

大概念隶属于学科课程范畴,提炼和确定的过程必然要尊重学科特点和课程属性,通过演绎的方式加以推断,也需要聚焦编者所提供的具体材料和资源,在高度概括和精准归纳下,研制上下贯通的逻辑思维。

首先,基于语文新课标要求,“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确定所要阅读的文学作品,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进行尝试性表达。

其次,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不难看出,单元的内容归属于“大自然”,也体现了“人类美好情感”,同时强调了“作家”而非“作者”,凸显了本单元选文都是出自名家的经典作品,理应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最后,关注教材的助学系统。课后习题是编者针对课文内容和表达特质,尤其是其与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精心编制而成的。教师可以采用横向对比的方式,把握选文之间的异同。此外,单元后的“交流平台”与语文要素遥相辉映,是对语文要素学习、落实和转化的梳理;“词句段运用”关注自然界中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猫》一文中老舍先生把“猫”视为孩子的情感逻辑一脉相承。

基于此,教师可以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实施出发,确定大概念:描写动物时,可以运用“明贬实褒”的表达策略,抒发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联结生活,在设定支架中创设真情境

提炼并明确了单元大概念,就锚定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支点。由于大概念本身就是语文知识、能力和方法的综合体,基于情境的学习任务群实施就必须依托于真实的生活;而其中的创意表达,就是要在迁移和运用的过程中,尝试运用独特的文学方式来表达和展现生活之美,一旦与生活断层,创意表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这个单元的习作主题为“我的动物朋友”,用“朋友”称呼动物,本身就极具趣味性和文学味,预示着除了要准确地描摹动物,展现其特点,还要将情感渗透其中,否则就与科普类说明文无异。因此,教师不能直接照搬原文,直接把编者设定的要求强加在学生身上,而必须提供相应的情境支撑。基于单元三篇精读课文都以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为主,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社区将开展评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和谐达人”活动,可以通过拍摄照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参与活动,并为自己拍摄的内容配置文案说明。

二、审美体验:理解大概念,落实任务群

借助大概念设置具体明确的情境任务后,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单元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分解和规划不同层级的学习任务群。学生对大概念的认知一般要经历这样的基本轨迹:形成冲突、尝试探究、阐释理解、主动迁移、复盘评价。基于此,教师可以设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仔细观察身边的一个动物朋友,并尝试运用“观察记录袋”来记录自己的观察成果;将观察和记录的内容,与自己的小伙伴分享,说说这位动物朋友。

【任务二】学习作家笔下的动物朋友:了解教材中作家笔下的动物有什么不同,写相同的动物朋友时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写作方法,并对比自己的介绍,发现其中不一样的地方。

【任务三】描绘自己的动物朋友:想想自己的这位动物朋友有哪些特点,应该怎样运用“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来展现这位动物朋友的特点。

文学阅读讲究体验,尤其是基于文学阅读的创意表达,不能与机械的习作训练混同起来。教师要充分发挥单元精读课文的范例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品味作家独特的语言,与作家形成情感共鸣,努力使学生从一个原本客观机械的阅读接受者,转化成为一个积极、灵动的阅读亲历者。笔者以《猫》这篇课文为例,为学生设计以下学习任务。

其一,欣赏老舍笔下的猫。自由阅读课文,说说自己对课文中猫的基本印象。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整合式梳理,让学生透过文字,直面老舍所描写的猫之形象,激发学生最为原始的情感体验。

其二,品味老舍蕴藏于语言文字中的独特情感。学生细致品味语言,圈画关键词语,说说是怎么感受到作家所传递的情感的,并试着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融入朗读之中。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与文本形成更为通透的联系,用自身的观察体验,观照作家的文字,在情感共鸣之中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其三,探寻作家表达的密码。作家究竟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和言语形式,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此鲜明而强烈地灌入读者意识之中?与自己习惯性的表达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开始逐步与大概念中“明贬实褒”这一元素接触,在审美体验从感性向理性转变的过程中,为后续的创意表达奠定了基础。比如,本文中的经典句式“说它……可是……”,貌似集中展现了一个对比矛盾的猫之形象,但就是这样的冲突,使猫的可爱跃然纸上;同时作家运用极度口语化的表达,增强了表达的亲和力,这更利于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情感体悟和迁移运用。

对比是学习这个单元的有效阅读方法。除了将自己与作家的表达进行对比,还可以将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进行对比。比如,同样是写猫,老舍先生运用“明贬实褒”的表达手法,夏丏尊和周而复则分别运用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以及紧扣外形抒发喜爱之情的表达策略。同一位作家,老舍在描写猫和母鸡时的表达也不尽相同:对于猫,老舍抒发了一以贯之的喜爱之情;而对于母鸡,老舍先生则经历了鲜明的情感转变。虽然国籍不同,但丰子恺先生和俄国的叶·诺索夫笔下的白鹅则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有在对比和赏析下,不同作家或者相同作家在描写不同动物时抒发情感的方式才能真正被学生所理解、内化,而由此形成的对文本语言的深刻体悟,能够促进学生对单元大概念的进一步感知与理解。

三、实施评价:深化大概念,进行创意表达

随着单元学习的深入,学生对大概念的掌握需要进一步扩展到真实情境下的迁移运用中,并对自己的学习质态进行客观评价。

(一)统整聚合,以联系思维提供大概念的阐释契机

基于威金斯提出的“逆向设计”理论,教师确立了精准的教学目标后,就应该提出明确的评价要素以及相关的评价标准,整个评价的规划与落实不能由教师越俎代庖,而应该始终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表现出来的学习质态紧密相连。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迁移之前,教师需要借助评价的基本原则,给予学生对大概念进行解释的契机。

比如,在学习了单元中三篇精读课文之后,学生已经完成了本单元习作的基础储备。教师可以基于具体的情境任务,对这三篇课文进行统整梳理:“假如将这三篇课文置于社区活动的情境任务中,你觉得是否符合社区的这次征集选拔活动?”以此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课文,对单元的核心大概念进行统整和审视。比如,这三篇课文是否展现了动物的具体特点,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家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种“对比着介绍”“欲扬先抑”“明贬实褒”的文案创意,在本次征集选拔中具有哪些夺人眼球的表达效果?

这样的审视和复盘就是借助教材课文的蓝本,进一步洞察和把握写作表达情境的基本要求,是对作者描摹动物、抒发情感等表达策略的巩固与强化,能有效推动学生对大概念的深度解构。

(二)转换视角,以读者思维更新大概念的理解层级

教师组织学生基于学习过程与最终成果展开评价,需要尽可能对学生真实状态的自我反馈提供支撑,引领学生在不断尝试、意识觉醒和自我调整的认知习题中形成闭环。

比如,在学生尝试性完成社区活动稿件之后,为了避免评价的机械和生硬,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视为活动的评委,通过角色置换,以独特的视角来关注本单元的习作,并相机开展以下评价活动。

活动一,从评委的视角和眼光来看,你更青睐哪位同学的原创文案和拍摄创意?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换各自的想法。如果遇到不同意见,需要各自陈述自己的想法和理由,以形成小组的统一意见;活动二,通过评委的视角,确定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中你认为最精彩之处,尝试进行批注,在陈述小组意见的过程中,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评价批注;活动三,作为评委,在阅读和对比了诸多投稿作品之后,你觉得还可以对活动进行哪些方面的修改与调整,以进一步提升活动的整体质量;活动四,结合提出的全新建议,反思和审视自己的稿件,并进行修改。

纵观整个评价性活动,其中,活动一和活动二为学生创设了鲜明而浓郁的习作评价情境,通过角色置换,强化了作者与评审之间的互动联系,引导学生从读者视角关注习作内容,无形之中强化了学生的读者意识;活动三和活动四则是借助提出新建议的形式,以“软着陆”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对大概念的进一步理解,让学生在经历了实实在在的读写转换之后,能够带着师生共同评价的成果以及习得的思维方式对自己的习作成果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比如,学生后续的修改就体现了这一环节的教学价值:有的学生在行文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了与读者和评委之间的对话,在体现读者意识的同时,让习作的语言风格更加亲和、自然;有的学生根据同伴评价,增设了动物描写的维度,如对其外貌特点的描写、有详有略地描写与动物朋友的相处过程……这样的修改,让学生在学习和尝试之后,对单元大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而言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规划与实施,既要明确关注阅读内容的文学属性,又要避免对教学资源的零散性呈现和传统的不良做法。教师要深刻理解和利用大概念,以统整思维关注教学资源,设计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推动学生“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协同共生,让学生在感受文学之美、生活之美的过程中,切切实实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郑桂华,季丰,羊立彦,等.“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案例:秋的发现与表达[J]. 语文建设,2019 (1):13-17.

[2] 董小红.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探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23 (7):62-64,76.

(责编 刘宇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大概念教学的小学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案例研究”(课题批准号:B/2023/03/109)的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