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视域下的学习任务群设计

2024-08-01 00:00:00潘茵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7期

[摘 要]语文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呈现形式给出了明确要求,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实践活动为主线,设计具有逻辑关联的学习任务群,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课程呈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基于新课标的导向性,教师应立足教材单元整体,观照学生需求,梳理、整合、拓展单元教学内容,统筹规划和设计学习任务群。

[关键词]语文教学;单元整体;学习任务群;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9-0047-0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语文知识之间的关联和整合的忽略,导致一部分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必备的学习技能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教师必须清楚地看到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策略,以单元为依据构建学习任务群,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和语文学习路径。

一、对照单元梳理,统筹规划学习任务群类型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双线并行”的结构编排单元内容。显性的线索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人文性较强;隐性的线索是语文要素,工具性较强。教师要根据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统筹规划学习任务群类型。

(一)立足单元导语,明确学习任务群设计方向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导语是每个单元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提炼单元导语中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将单元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群进行对照,进而明确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关键点。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美丽的校园,成长的摇篮,梦想启航的地方”,通过提炼可以发现,人文主题为“校园生活”。而单元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有两篇精读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有一篇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有以“我的暑假生活”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训练,有以“猜猜他是谁”为主题的习作训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让学生交流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心理状态的成语和欣赏具有表达力的句子。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内容,教师综合考量,可设计两个学习任务群:(1)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2)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一个学习任务群从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的成语积累入手,设计三项任务:(1)积累“词句段运用”中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心理状态的成语;(2)选取三篇文章的关键情节,通过模拟不同人物在不同场景的对话,引导学生对所积累的成语进行应用,如《不懂就要问》中,面对孙中山的提问,先生会有怎样的表情或心理呢?其他同学看到孙中山向先生请教,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心理呢?(3)在“我的暑假生活”口语交际活动和本单元习作训练中,鼓励学生将所学成语应用于日常交流和书面交流中,培养学生词语积累、理解和迁移应用的能力。第二个学习任务群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从三篇文章中选出使用了修辞手法等具有语言表现力的句子,引导学生从读到想,由读到写,充分感知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语言特点,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二)判断内容取舍,明确学习任务群设计重点

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开展语文教学,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对学习任务的取舍。统编语文教材按照单元编排内容,这种模式属于横向解构,即教学内容由几篇相关联的文章组合而成。而设计学习任务群需要纵向思考,即以几篇文章中某一个语文要素或者某个技能训练点来设计。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习任务群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切合点,通过合理取舍、有效设计、精准定位,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自然,热爱生活”。围绕这个主题,编排了三篇文章《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口语交际主题是“身边的‘小事’”,习作训练“我有一个想法”。教材明确了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和单元教学目标可知,本单元适合设计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教师可依据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合理取舍,设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1)读。通过阅读《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三篇文章,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理解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2)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小事”,可以是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事,也可以是存在的问题。学生课下观察,课上语言交流,并针对有意义的话题展开辩论,培养思辨性思维。(3)写。结合“我有一个想法”习作主题,开展习作训练,可以围绕主题自主选择素材,也可以围绕口语交际训练中交流讨论的话题,从读到写,形成思维的闭环。

上述两个案例,在单元整体视域下,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明确学习任务群设计的方向和重点,进而设计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凸显语文学科语言实践特点的学习任务群,彰显语文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凸显了学生本位。

二、观照学生需求,有效创设学习任务群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语文学习而言,学生是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学习意愿有利于学生潜入文本深处,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发展语言运用、表达交流和审美创造能力。

(一)创设语言情境,设计逻辑清晰的任务

“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学习任务群设计的特点之一。语言情境创设要突出语文学科特征,要契合单元教学要点,要凸显语言实践特点,切不可刻意夸大和一味迎合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有效的语言学习情境,依托文本,扎实落实语文新课标要求。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围绕“可爱的生灵”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燕子》《荷花》和略读课文《昆虫备忘录》。教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围绕单元主题和单篇文本价值,设计以下学习任务:(1)同学们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植物,那就仿照“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一段话。(2)第2~3自然段描写了荷花盛开的真实样子,第4自然段想象自己变成了荷花的样子,那么,把第4自然段迁移到第2自然段前边好不好?为什么?(3)面对这么美丽的荷花,你会怎样赞美它们呢?请用“荷花,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句话,表达对荷花的赞美。(4)作者喜欢荷花,你喜欢哪种花呢?先说一说,再写一写。教师设计四个学习任务,紧紧围绕《荷花》一文展开,让学生充分感知句式的整齐、语言的灵动和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在语用训练中,学生逐渐懂得了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并学会用语言进行表达。

(二)创设生活情境,拓展学生学习的路径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意图就是扭转传统语文教学中单篇讲授的局面,化文本教学为能力训练,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由课堂向生活拓展,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加丰富有趣的语文学习生活。为此,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教师应链接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教师设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链接生活创设情境:(1)设计展览——教师引导学生课前收集关于邱少云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分别打印成图片或者梳理成文字,结合课文阅读,开展“邱少云英雄事迹展览”活动。学生对这样的活动充满热情,积极参与,不仅发展了信息搜集、整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心中植入了英雄形象,激发了爱国情怀。(2)撰写参观感受——教师邀请学生观看电影《我的战友邱少云》,并让学生结合课文学习和观影感受写观后感,主要围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自主体验,写出对邱少云英雄形象的赞颂和讴歌。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开展演讲活动——以“英雄事迹”为主题开展演讲活动,学生可以选择邱少云的事迹作为演讲内容,也可以选择其他英雄人物的事迹作为演讲内容。学生通过搜集英雄的生平、事迹,先开展口头交流,再转换成文字,学习演讲技巧,增强表达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入感受英雄故事,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了美好的道德品质。

从上述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不难发现,以学为中心设计学习任务群,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和应用学到的阅读技能。真实情境,既包括文本自身就有的语言情境,也包括来自生活的真实情境。将这些情境以不同的方式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三、重组教材内容,多元拓展学习任务群空间

纵观传统语文教学的组织形式,以线性结构展开,即教师根据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按照课文讲解顺序设计课时,分别完成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之后开展口语交际、语文园地教学和写作训练。这样的线性结构教学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锚定语文要素和学习目标,导致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难以提高。语文新课标背景下的学习任务群教学,通过围绕主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一)重组教材内容,发挥学习任务群学习优势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实施,有效解决了线性结构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学习任务群教学,教师要立足单元整体视角,进行教学内容的解构与建构,确定学习主题,分解单元目标,创设真实情境,在主任务和子任务的驱动下开展语文教学。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民间故事 ”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民间故事的传奇有趣,培养学生热爱民间故事的情感。从语文要素角度思考,本单元重在“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确定学习主题“我是民间故事传承人”,并基于学习主题,设计学习主任务:通过读故事、讲故事、展故事的方式传承民间故事。以主任务为基础,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子任务:(1)认识民间故事——引导学生回顾“快乐读书吧”中的故事,观察插图,初步感知民间故事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民间故事的概念,即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美好期待的载体。(2)讲讲课本中的故事——学习《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两篇课文,先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故事情节,再组织学生参与故事复述大赛,以丰富学生对民间故事的感知体验。(3)明确主题讲故事——小组内自选某一主题开展讲故事比赛,如关于“石头”的民间故事,关于“月亮”的民间故事。通过交流和分享,学生收集到更多的民间故事,并开展缩写、改写、补写等一系列语文训练,在训练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链接课外内容,拓展学习任务群设计路径

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课内阅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教师要有效选取课外阅读内容,打破课内外的界限,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体验,实现思维能力的进阶,发展核心素养。

如学生在学习了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王戎不取道旁李》《纪昌学射》之后,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设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先选取一些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武则天等;再选取一些历史故事,如凿壁偷光、程门立雪、闻鸡起舞、囊萤映雪……设计一系列学习任务:(1)把这些历史人物分成两类,并阐述分类的理由或标准。(2)围绕秦始皇、武则天等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开展辩论赛,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的功与过。(3)围绕凿壁偷光、程门立雪、闻鸡起舞等历史故事,发现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4)课下收集相关的历史名人和历史故事,了解历史人物的突出贡献和卓越才华。这样,逐步引领学生学习历史人物身上优秀的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可以发现,多元重组教材,汲取教材价值,开展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学习任务群是一项极为系统且全面的教学组织形式。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要求教师拥有完整的学科教学意识、较高的文学素养,能够深入研读教材,以单元整体目标为依据,科学选择学习任务群类型,确定设计重难点,多元重组教材,有效创设语言情境和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沉浸在丰富有趣的语文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竹平.依托学习任务安排进阶型语文实践活动的原则和思路[J].新教师,2023(4):33-35.

[2] 滕衍平.高通路迁移:学习任务群中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特质[J].语文教学通讯,2023(33):15-17.

[3] 石云. 多维关照,让实践活动更有意义[J].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4(2):89-91.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