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的敬佩之情。在进行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围绕革命人物故事,巧妙搭建话题支架、导图支架、活动支架,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开展红色革命宣讲活动,学习革命文化,感受革命领袖、革命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怀和意志品格。这样教学能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实现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革命文化;话题支架;导图支架;活动支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9-0038-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多次提及“革命文化”这一概念,并在“课程内容”部分明确指出它的内涵:“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纵观统编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革命文化题材类的课文就有四十多篇。可见,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学习革命精神、传承革命文化的重视。这类文本由于时间久远、内容陌生,所以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为了提高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效率,教师要巧妙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学习革命文化,讲述革命人物故事,深入体会革命人物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一、搭建话题支架,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多发生在20世纪的战争年代,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状态,与学生现在生活的和平年代截然不同。这种距离让学生与课文之间产生难以跨越的鸿沟。因此,在进行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搭建话题支架,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创作的历史背景,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安排了《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四篇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分别介绍了革命领袖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以及革命英雄刘胡兰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很难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如《八角楼上》这篇课文,以1927年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为背景,描述毛泽东每当夜幕降临坚持写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故事。为消除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教师搭建话题支架,围绕教材内容设计话题,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背景进行深入了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认识伟人、接受伟人、认同伟人、敬仰伟人,并以伟人为榜样,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
【话题】
师:刚才我们一起朗读了《八角楼上》这篇课文,同学们对课文的主人公——毛泽东有什么样的了解呢?
生1:毛泽东主席是我们新中国的缔造者,是伟大的革命领袖。
生2:毛泽东主席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
师:同学们对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什么样的了解?
生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生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生活十分艰苦,革命战士们缺衣少食、挨饿受冻,在武器装备非常落后的情况下成功抵御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多次围剿。
......
师:《八角楼上》这篇课文就是以1927年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为背景,描写了毛泽东主席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为中国革命忘我地工作,在寒冬腊月的深夜撰写革命著作的情境。在八角楼上,毛泽东主席先后写下了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两部光辉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两部著作第一次提出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革命红色政权的思想,成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发端,成为指引中国革命方向的里程碑。有一首在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广为传唱的歌曲《八角楼的灯光》,生动地再现了毛主席当年的工作情形,表达了人民对毛泽东主席的尊敬和爱戴之情:“……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哎,我们的毛委员,在灯下写文章。神州风云笔下起,五湖四海红旗扬…… 八角楼的灯光哎,是黎明的曙光哎,驱散了云雾哎,映红了天空海洋哎,照亮了革命者的心哎,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啊。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啊!”(教师播放歌曲《八角楼的灯光》,渲染课堂氛围,将话题讨论推向高潮)
教师设计与课文有关联性、有启迪性的话题作为支架,不仅拉近了学生与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距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认同革命文化,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兴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搭建导图支架, 理清故事脉络
每一个故事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革命文化故事也不例外。在进行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革命文化故事的重要信息,列出故事提纲,或者设计思维导图,以帮助学生厘清故事脉络,感受革命人物的光辉形象,理解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提高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的质量。
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编排了《小英雄雨来(节选)》《黄继光》等表现英雄人物光辉事迹的课文,这些课文篇幅比较长,情节跌宕起伏。四年级的学生难以梳理故事的脉络,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比如,《小英雄雨来(节选)》是一篇长文,全文用六个部分来讲述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以此为支架(见图1)帮助学生感受小雨来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导图支架将小英雄雨来的每一个故事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故事中,使学生对故事情节形成整体认知,理解小雨来的思想变化过程,更深层次地感受革命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和崇高品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目的。
三、搭建活动支架,开展红色宣讲活动
红色宣讲活动是传播与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思想,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意识和民族团结精神的有效途径。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时,教师要积极地搭建活动支架,引导学生开展革命故事宣讲活动,传播和弘扬革命精神,主动成为红色宣讲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红色革命文化的动力,营造学习革命文化氛围,升华学习革命文化的主题,使学生接受革命思想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人文主题的革命文化单元,精心编排了精读课文《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以及略读课文《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各种活动支架,引导学生开展红色宣讲活动,深层次地感悟革命精神,感受革命英雄的豪迈气概。比如,在教学《七律·长征》时,教师组织“长征诗词诵读比赛”,引导学生收集、朗读、背诵课文之外的长征诗词。在“长征诗词诵读比赛”活动中,学生诵读了《清平乐·会昌》《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西江月·井冈山》《沁园春·雪》等多首诗词,深刻体会到在艰苦的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教学《开国大典》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绘制开国大典流程图,并利用流程图搭建活动支架(如图2),引导学生开展红色宣讲活动,讲述开国大典的整个过程,重温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开国大典激动人心的场面,在精神上得到洗礼。
[大典结束 ][会前布置 ][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升国旗 ][阅兵盛况 ][庄严宣告 ][群众游行 ][群众入场 ]
图2 《开国大典》活动支架
又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活动支架(见图3),帮助学生梳理故事脉络,掌握讲述故事的结构,完整地讲述故事情节;再组织“革命故事宣讲大会”,鼓励学生将六年来在语文教材上学习过的多个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如《黄继光》《青山处处埋忠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等,以及课外所阅读的英雄人物故事,在宣讲大会中进行宣讲。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和感悟革命文化,获得思想认识的提高,而且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英勇顽强,不畏牺牲 ][英勇跳崖 ][接受任务 ][峰顶歼敌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找“壮”称
观“壮”语
看“壮”举]
图3 《狼牙山五壮士》活动支架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搭建活动支架,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宣讲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且促进了革命文化、革命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语文学科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语文教师要重视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巧妙搭建话题支架、导图支架、活动支架等,拉近学生与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距离,帮助学生梳理革命故事的脉络,开展红色宣讲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让学生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在思想深处打上红色文化的底色,不断产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形成坚强不屈的意志品格,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方芳.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学习现状及路径分析[J].小学语文,2023(8):74-78.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