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单篇课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24-08-01 00:00:00李垚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7期

[摘 要]大单元教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统整教学资源、教学情境等,提高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统编语文教材以“双线”组织单元,这为实施大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条件。大单元视域下如何开展单篇课文教学呢?教师要结合语文新课标理念和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根据大单元教学的目标要求、活动实践、评价体系等,确定适合的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情境,并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这样能使单篇课文教学与单元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有效落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统编教材;单元视域;单篇课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9-0035-03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的要求。大单元教学是以教材的自然单元为基础,依据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设置统一的学习主题,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大主题、大情境下学习的一种方式。大单元教学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凸显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大单元教学,单篇课文的教学仍然存在。那么,大单元视域下的单篇课文该如何教学呢?

一、确定适合的教学内容

统编语文教材采取“双线”的方式编排单元,单元内的课文具有相同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为开展大单元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大单元教学视域下,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既要与单元教学的目标要求相一致,又要凸显出单篇课文的特点。

(一)单篇课文与单元目标相一致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有属于自己的教学意图。在大单元视域下,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与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并不冲突,它们是一致的。在进行单篇课文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单元目标确定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神话故事”,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其中的《精卫填海》这篇文言文时,教师不仅要从文言文的特点出发,引领学生借助注释读懂故事内容,还要从单元的教学目标出发,引领学生从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文本的特点感受神奇的想象与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借助注释读懂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先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故事中让自己感到最为神奇的地方,再说说自己感受到了精卫怎样的特点。这样带领学生学习,既观照了文言文的特征,又关注了神话故事的特质,与单元的学习目标要求相一致,有助于单元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

(二)注重对单元学习内容的统整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经典的课文,这些课文的主旨鲜明,意蕴丰富。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单元课文的特点,对学习内容进行统整,使其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以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例如,《我的“长生果”》是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该单元的学习主题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前两篇课文是《古人谈读书》《忆读书》,属于精读课文。从这篇课文与单元内容来看,都是围绕着读书进行编排的。结合这篇课文与单元内容的特点,教学《我的“长生果”》一文时,教师把它与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习作“推荐一本书”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先带领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写了“我”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件事,理解“我”的“长生果”是什么;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向别人推荐自己最喜欢的图书,并说说这本书中的人物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注意把自己喜欢的理由说清楚。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单元学习主题的落实,把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习作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还可以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收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三)能够凸显出单篇课文的特点

单篇课文教学是建立在单元教学基础上的。教师不仅要注重把单篇课文融入单元整体中,还要凸显出单篇课文的特点,把握好单篇课文与单元整体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学生的学习既有整体性又有所侧重。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教学时,教师结合单元课文特点,设计本单元的四个学习任务:“朗读长征诗篇”“讲述革命故事”“重温国庆盛典”“记录精彩瞬间”。其中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对应的单元学习任务是“讲述革命故事”。这一学习任务与“重温国庆盛典”一脉相承,都承担着传承革命文化的重任。要想把“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讲好,首先要熟读故事,记住故事;其次,要把点面结合的方法融入所讲的故事中,凸显出单篇课文的特点来。最后,让学生通过讲述来丰富故事内容,理解、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样,把单篇课文教学与单元学习任务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可以看出,学习情境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大单元视域下,如何创设单篇课文的学习情境呢?

(一)创设外在型情境

外在型情境是指与课文内容相关但又独立于课文之外的学习情境,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时,聚焦“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句话,教师设计“强我中华”的学习任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创设外在型学习情境:“同学们,从课文第一自然中可以看出,少年对国家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学生在对课文内容梳理以后发现,作者主要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这些方面论述了少年与国家的关系。当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教师说:“作为少年儿童,我们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交流。”这一学习情境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与当下提出的中国梦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小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的信念,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创设内生型情境

内生型情境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相机创设的学习情境,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情境的引领下真正深入文本之中,起到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作用。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其中的《西门豹治邺》一课时,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完成简要复述的目标任务,教师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假如你是西门豹手下的一名办事人员,看到西门豹回来后,你会怎样向他询问调查民情这件事呢?西门豹又会怎样回答呢?假如你是西门豹,看到当地的情形,你会怎样处理?请你把事情的经过简要地说一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目标,结合这一课的特点,创设了语言发展的内生型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把文本内容转化为虚拟性情境,赋予了学生特定的任务。有了特定的情境与任务,学生在进行简要复述的时候就有了挑战与动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创设关联型情境

关联型情境是指教师创设与课文内容有着内在关联,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指导与引领作用的情境。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七律·长征》一课时,教师可创设关联型学习情境:“毛泽东主席的诞辰就要到了。为此,学校要组织开展‘毛泽东诗词朗诵会’活动。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毛泽东诗词,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诵读,我们将推选优秀者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这个关联型情境创设的作用是让学生把在《七律·长征》一课中学到的诵读诗歌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深化学生对毛泽东诗词特点的认知,由篇及类,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

单篇课文与单元内容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在大单元视域下,单篇课文的教学要与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方面保持一致性,并采取适切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

(一)任务分解,化难为易

单篇课文教学是单元教学任务的一部分,教师要根据单元内容特点及具体学情,适当把单元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具有层次性的小任务,这样让单篇课文的教学显得更加轻松。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民间故事单元,阅读要求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其中《猎人海力布》一课的课后练习,既提出创造性复述故事的要求,也提出创意写话的要求。结合单元特点,教师设置了“阅读民间故事,感受美好愿望”的单元学习大任务。结合单元学习大任务及课文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学《猎人海力布》时,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

活动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海力布的哪些事情。

活动2:借助表格、示意图等,详细复述故事,熟悉故事情节。

活动3:变换角色,选择具体片段,创造性地讲述故事。

活动四:明确故事要点,练习缩写。

《猎人海力布》一课教学中,教师以单元学习大任务为前提,结合本篇课文特点设计学习活动,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促进单篇课文与单元教学目标的同时落地。

(二)范例引路,迁移运用

统编语文教材编排了不少的阅读策略单元,这些单元的课文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是一致的。在教学阅读策略单元的单篇课文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迁移运用阅读策略,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升。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属于预测阅读策略单元,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此前学生已经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中学到了预测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为此,教师让学生先运用学到的借助课文题目、插图、线索进行预测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再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预测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样,学生在进行预测阅读时就会有法可依,掌握了预测阅读的基本方法,提升了学生预测阅读的能力。

(三)对比探究,发现规律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会出现多处相似的语言现象。对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可采用比较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文章的表达规律,为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开国大典》一文,突出的特点是采用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哪些部分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学生发现,课文在描写会场布置和阅兵时都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对比探究的方式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通过对比探究阅读,学生发现这样描写不仅可以让读者看到开国大典前会场的盛况,还让读者感受到阅兵时的整体情况和突出特点。大单元视域下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教师注重学生的比较探究学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文本的表达规律,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掌握点面结合描写的方法,为学生习作时写好一次活动奠定了基础。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文本语言的规律,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在大单元视域下,教师要以语文新课标理念为指引,注重单篇课文与单元教学目标的联系和统整,并依据单元与单篇课文教学的要求创设适切的学习情境,设置具有层次性的实践活动,凸显出单篇课文的特点,实现单篇课文与单元教学的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谭畅.大单元视域下单篇教学设计应关注的三个“一致”: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肥皂泡》一课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3(12):29-35.

[2] 徐良英.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单篇课文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3(9):46-48.

[3] 赵和平.例谈大单元视域下语文单篇课文教学的实施路径[J].中学语文,2023(27):6-8.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