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思考与实践

2024-08-01 00:00:00杨广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7期

[摘 要]文化自信位居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之首,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找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突破口,通过经典诵读、课文插图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凸显出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化自信;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9-0026-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内容丰富,涉及自然、社会、人文及其他领域的内容,涵盖历史人物、古代建筑、节日习俗、革命故事、名画介绍等方面。这些文章的文字、插图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是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中文化自信内容的挖掘与利用,相机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在当下的多元化环境中,学生会受到各种不同文化的冲击与诱惑。如果缺乏必要的文化自信教育,学生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迷信外国文化,忽视、轻视我国优秀文化,逐渐迷失自我。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出适合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热爱、弘扬中华文化的思想和情感。

(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都属于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范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文化精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各个学科教学都应肩负的主要责任。这些年来,文化入侵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白自己肩上担负的使命,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关注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将来,关注社会的发展、进步,自觉融入社会,并立志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

文化自信的内容、范畴宽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载体。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

(一)关注教材插图

统编语文教材的选文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插图精美、意蕴深远,充满了浓浓的中国风。教学时,教师关注教材中的插图,并依据插图特点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如在一年级上册《口耳目》的识字课中,插图就选取我国的京剧人物形象画,充满浓浓的传统文化色彩。一年级下册《人之初》一课的插图,描绘的是古代儿童在学堂读书的画面,为学生走进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条件。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一课的插图,蕴含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教材插图中能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还有许多。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帮助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包括课内阅读材料和课外阅读教材。要想落实对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就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状况选择一些主题明确、富有启发性的文学作品,如名人传记、传统字画、古代文物等方面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分析、体验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理解。从文化自信的内容来看,统编语文教材的不少课文从不同方面展现了我国的优秀文化,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体验。有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如《端午节》《清明》《北京的春节》等;有关于建筑文化的,如《赵州桥》《故宫博物院》等;有关于历史名人的,如《曹冲称象》《扁鹊治病》《西门豹治邺》《将相和》等;有关于书画文化的,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书戴嵩画牛》等;有关于革命文化的,如《吃水不忘挖井人》《军神》等。例如,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主要描写圆明园的辉煌和遭到的毁灭。学习这篇课文,一方面可让学生因为我国曾经拥有这样的园林感到自豪,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理想与信心。这样的文本,内容丰富多彩,彰显出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教学价值。除了课内阅读材料,教师还可以以课内文本为媒介,帮助学生构建课外阅读世界。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古典名著单元,教师教学时就可让学生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整本书,并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联结学生生活

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要依据学生所学课文的特点,挖掘出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在生活发展和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从而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四年级上册的《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学常识的说明文,主要讲了我国百年间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教学时,教师可联系我国科学方面的成就,如电脑、手机、电视、电动汽车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科学家,如袁隆平等的成就,让学生向往科学,产生为科学献身的理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课堂所学,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科学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关注科学的发展,树立向科学家学习的理想,促进文化自信培养在课堂中的落实。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访革命英雄和劳动模范等;组织学生走进红色基地,听老红军讲革命故事;积极参与社区、学校的文化活动等。如,学习完于谦的《石灰吟》后,假期开展走近于谦的活动;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以后,先带领学生观看影片《长津湖》,再组织学生写写自己的观影感受。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生活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能让文化自信根植于学生心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出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一)利用经典诵读为,促进学生的文化体验

经典诵读具有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与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经典诵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文言文以及现代诗歌、优美散文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素材。如诵读《示儿》《己亥杂诗》等古诗词,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少年中国说(节选)》是一篇意蕴深厚、情感充沛,读起来铿锵有力的散文。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组织经典诵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浪淘沙》是一首描写黄河宏伟气势的著名诗篇。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它放声歌唱。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气势。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有感情诵读来表现出黄河奔流不息的气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经典诵读作为传统文化的桥梁,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经典诵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智慧,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还可以让学生汲取养分,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也正是这种对民族文化理解与传承,才能让学生在面对外国文化的冲击时能够始终坚持本心,坚定自己的文化信仰。

(二)利用以课文插图,促进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

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设计凸显中国特色、中国文化,课文插图充满着浓厚的中国色彩。无论是封面彩图还是内文插图,我们都看到充满着童趣和中国元素。封面彩图的风筝、皮影、窗花、围棋等,无一不体现着我国特有的文化元素。教材的内文,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经典散文,都配有情趣盎然的水墨画。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素材。一年级上册《我是中国人》一课旁边的插图,是天安门城楼和中国56个民族的人民身着民族服装聚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日月水火》的插图是一组甲骨文,这对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起到了直观的、具体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下册《池上》《小池》两首古诗的插图都是我国传统的水墨画。教学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边阅读古诗,一边观察课文的插图,并说说自己对插图的感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二年级上册《葡萄沟》一课的插图,主要描绘了维吾尔族人民围坐在葡萄架下的情形,充满了浓浓的地域色彩。教学时,教师要关注课文插图,注重对插图蕴含的教学价值的挖掘,带领学生欣赏和体会隐藏在插图背后的内容与意义,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课文内容谈感受,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挖掘教材资源,推动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不仅要根据教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中华文化,而且要挖掘教材资源,补充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材料,引导学生阅读、体验、探究,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的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时,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把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北京颐和园、龙门石窟等视频或者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哪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有什么了解与认识;然后,让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把自己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介绍给大家。这样进行教学,能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亲近之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又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寒食》一诗时,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清明节引入,再把寒食节来历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知道介子推是一个忠孝两全的人。在学生对古诗词内容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折柳插门、划龙舟的传统习俗。统编语文教材蕴含着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丰富资源,教师注重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有助于落实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新课标理念为指引,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之首的文化自信,是达成语文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教师要明白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意义,找准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养的突破口,并采取适切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任媛.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4(1):165-167.

[2] 何鑫.文化自信视域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文化类插图研究[J].小学语文,2024(2):26-33.

[3] 雍蓉,陈鹏.小学语文何以成就文化自信:要素、意蕴与路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4,40(4):25-30.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