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思考

2024-08-01 00:00:00崔洁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7期

[摘 要]“教—学—评”一体化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目的是改变以往课堂教学重教轻评的模式,有效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新课标理念为指引,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优化教学设计;要完善课堂评价体系,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以及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实施“教—学—评”一体化,让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变得更具有连贯性和结构化,能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9-0020-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语文新课标增加了教学“评价建议”的内容,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还强化“教到什么程度”等方面的具体指导。为此,教师应以“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为指导,把评价融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并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展开,以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标,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构建真实而有意义的语文课堂。

一、基于课标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语文新课标的颁布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提供了依据,是教师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参照与凭借。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一)基于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

统编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双线”组织单元,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与路径。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根据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能凸显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使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在课堂中得到落实。例如,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自主识字,自主阅读。借助提示,讲述课文”。因此,教学其中的《风娃娃》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运用声旁猜读、图片猜读和查字典等方法准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运用默读的方法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风娃娃的好心与傻气,懂得做事要动脑筋的道理;按照“风娃娃来到田野—风娃娃来到河边—风娃娃来到广场”的顺序讲述故事。这样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实践活动,为“教—学—评”一体化在课堂中的落实提供了条件。

(二)基于人文主题,确定教学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主要是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而人文主题体现的是立德树人的目标。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指引下,教师围绕人文主题确定教学目标,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 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慈母情深》一课时,由于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因此就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母亲的平凡与伟大,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据此,教师这样确定教学目标: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让自己感受到慈母情深;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爱的认识,了解母爱的平凡与伟大;运用学习到的表达方法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爱。这样的教学目标,紧扣单元核心价值,凸显了人文主题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

(三)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设计出可以促进学生能力进阶的目标,构建出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时,基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在知识能力方面,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在过程方法方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把“我”在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心情描述出来,体会课文关键句子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主动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生活的意识,带领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明确的目标要求,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促进了语文核心素养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

二、结合学生情况,优化教学设计

明确了教学目标以后,教师要注重教与学活动在课堂中的有效实施。为此,教师要精准把握学情,使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贴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教—学—评”一体化在课堂的落实提供条件。

(一)做好课前预测,明确学习起点

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前,教师要知道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哪些是学生还不知道的、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等。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大都是凭借经验进行判断,缺乏必要的真实数据作为理论支撑,导致教学过程、方法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注重课前预测,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学习。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景阳冈》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旁边做好标记,联系上下文猜测一些词语的意思,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借助这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课前预测,教师发现学生对古典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及一些特殊词语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基于此,教师先以具体词语为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引;然后,让学生借助课后练习提出的问题,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给课文拟定合适的小标题;最后,根据小标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精准把握课文内容。

(二)整合知识内容,优化活动设计

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教师要结合学习目标,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整合,从整体上设计学习活动,以优化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读书明智”。教学时,在阅读与欣赏方面,教师可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文本的意思;要求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了解古今中外名人的阅读态度和方法,感悟读书的道理,理解阅读之美。在表达与交流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经验和方法进行梳理总结,运用思维导图列出提纲;同时,要求学生推荐一本好书,把这本书的优点、读这本书的意义说清楚。在梳理与探究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字词,交流和读书有关的话题,梳理作家的读书经历,整合文中介绍的书目信息。这样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教师注重各个板块活动的整合设计,使各个板块互为依存、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关注学习过程,丰富学习体验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训练,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不用说学生能否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了,这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真正发展。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出多样化的、动态的学习过程,以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教师就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春节有哪些了解、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什么等;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作者老舍有哪些了解,平时喜欢阅读哪种风格的文学作品;最后,教师把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等作品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对充满京味儿的语言风格的文学作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文化意识,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教师注重学习过程的优化设计,能避免单一枯燥的教学现象的产生,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真正提升。

三、完善课堂评价,达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关注学习结果、学习过程,还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评价中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关注学习目标达成,实行精准性评价

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教师要依据本节课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对评价方式进行细化,以评价学生的具体表现,提升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仍以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学时,教师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结合自己对春节的认识与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图表梳理的方法,了解课文的结构及详略得当的布局;围绕重点句子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对传统节日及其他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这个学习目标引领下,教师制订了具体的评价标准,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星级评定。这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努力的方向,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

(二)关注学生表现,注重激励性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以及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等进行评价,这有助于发现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的评价就要放在学生对五位壮士精神的感悟上,以更好地弘扬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此,教师将教学评价融入教学活动中。如把有感情朗读课文作为对学生评价的标准之一,鼓励学生在读中感受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关注学生的表现,如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是否全过程参与、是否与同学合作学习等,并依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对其进行评价。这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

(三)关注学习过程,实现融合式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教师要注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嵌入评价,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真正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主要采用反复的表现手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表演。教学时,首先,教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进行预测,想一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在学习交流中,教师对学生的预测情况及时跟进,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预测依据是什么,及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其次,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把故事内容演一演,并对学生的表演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以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评价,并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与鼓励,以评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教师采取融合式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反思,让教与学的衔接更为自然,使学生在评价中受到启发、获得发展,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不仅是一种指导思想转变,而且是一种教学思想的深刻发展。作为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优化设计与评价,这样才能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马爱灵,郭乐静.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要义[J].小学语文,2023(11):8-13.

[2] 何银霞.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思与行[J].安徽教育科研,2024(7):16-18.

[3] 李晓兰.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有效性研究[J].教师博览,2024(9):44-46.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