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新课标强调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为此,教师要建构“互联空间”教学生态,以走出传统教学的窘境。在课堂上,教师要围绕主题扩展学习内容,搭建资源网络结构;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依托信息平台搜集数据,发挥大数据客观公正的评价作用。这样教学,不仅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诉求,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互联空间;教学生态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9-0013-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多次提及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 可见,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申宣成教授认为,语文教育数字化已经进入融合阶段: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语文教学,推动了语文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互联空间”就是利用互联网最大限度地链接网络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重组,建构全息化的互动学习空间,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生态。“互联空间”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呈现出新样貌。下面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为例来具体阐述这种教学生态。
一、“互联空间”扩展学习内容
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形式组织与呈现”,要求教师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仅靠单元中的课文、口语交际和习作等资源,是远远不足的,还应挖掘与主题相关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其他可用的资源。而“互联空间”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优势,根据教学主题和单元目标,有选择性地拓宽课程资源,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补充学习资源,形成三维立体资源库。其中,单元资源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网络资源、生活实际等为单元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致敬鲁迅”为主题,安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四篇课文。这是统编语文教材唯一的以一个作家为主题设置的单元。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鲁迅有所认知。但是,由于知识面相对狭窄,仅靠这四篇课文,学生肯定无法全面了解鲁迅。为此,围绕“致敬鲁迅”这一主题,教师以“说说我心中的鲁迅”这一任务为单元目标,发挥互联网功能,引导学生从鲁迅作品、鲁迅生平、他人写鲁迅的文章三方面搜集相关资料;同时,为学生提供“鲁迅纪念馆”等课程资源。基于单元学习任务,教师设计“走近鲁迅” “致敬鲁迅” “敬仰鲁迅”三个逐层加深的子任务,引导学生从单一到立体、从表层到深层、从感性到理性感受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高尚的爱国之情、卓越的文学成就,使学生对鲁迅先生产生崇敬之情,并用自己的方式致敬鲁迅,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要对单元课文进行补充。四篇课文中《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都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有必要进行资料补充。为此,教师引导学生搜集《故乡》和《野草》的相关资料,并进行阅读。其次是完善鲁迅的相关信息。从单元导语页的只言片语中,学生是无法认识到鲁迅的伟大之处的。“走近鲁迅”,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鲁迅生平,对鲁迅的一生形成整体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阅读单元内的课文开始,到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引导学生阅读周晔、臧克家、周海婴、萧红等作家的作品,从侧面认识鲁迅。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目标任务的驱动,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主题,有目的地搜集和整合资源,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互联空间”驱动深度学习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传统课堂师生问答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无法达成探究学习的目标。这就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建设资源库,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经历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资源库的建设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一是资源可共享,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资源的利用者,每一种资源都可以被多个人同时利用;二是资源可选择,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经验、个人情感等有选择地利用资源;三是资源利用个性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会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即使选择同一个材料,分析的角度不同,形成的学习成果自然也会各不相同。正因为提供了适合不同学生需要的资源,整个学习过程才呈现出因人而异的精彩。
如在“致敬鲁迅”的活动中,教师设计“说说你心中的鲁迅”这一任务。为激发学生主动完成任务,教师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学校将组织大家游览鲁迅故居,需要在我们班选拔优秀的学生作为小导游,向大家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伟大成就,你想尝试吗?”这样,学习活动就在真实情境中逐步展开。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了解鲁迅生平、了解鲁迅的伟大成就、能按照一定顺序进行介绍。这促使学生主动对材料进行梳理,整理出鲁迅的生平、成就等。在以往单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鲁迅的认识显得支离破碎。而以任务为目标,在资源库的帮助下,学生主动对资源进行利用,积极思考,梳理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处理所搜集的各类资源,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交流,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鲁迅的生平经历、鲁迅的求学经历、鲁迅的创作历程、鲁迅的作品分类、鲁迅代表作赏析、鲁迅名言、鲁迅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等。
这些资料使得学生对鲁迅的认知更为全面。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带领学生不断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单元教学目标。根据语文新课标理念,本单元定位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单元,文学阅读的对象包括单元课文和整合的资源,创意表达的内容是完成情境任务——“说说我心中的鲁迅”。学习任务群包括三项子任务:“走近鲁迅”“致敬鲁迅”“敬仰鲁迅”。每一个子任务的完成都以学生为主体,以深化学生对鲁迅的认识。
子任务一“走近鲁迅”。这一任务以单元页中“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诗为主线,启发学生质疑:“为什么他虽死犹生?”要求学生初学四篇课文,画出关键语句。此时,学生对鲁迅的认知是很肤浅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寻找重要信息,深入地了解鲁迅。通过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交流,学生能从鲁迅的作品、人格魅力、精神品质等方面感受到鲁迅的伟大,正因为伟大,他才虽死犹生。
子任务二“致敬鲁迅”。在子任务一中,学生并没有深刻地感受到鲁迅的伟大。为此,教师带领学生整理鲁迅的各类资料,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鲁迅的作品、逸闻趣事、名言等去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深入体会《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中的关键语句,加深对鲁迅的认知。
任务三“敬仰鲁迅”。这一任务要求学生将自己对鲁迅的认知、理解、感情转化为文字,写出自己心中伟大的鲁迅。这是学习心得的自然流露,是内心真实的表白。在阅读资源库的相关资料后,学生会有自己的体验、感悟,会产生一种敬佩之情,这种认识、情感是学生独有的。在表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出个人的独特见解。最后,教师可把这些作品发布到“互联空间”,既丰富空间资源,又增进学生的互动。
三、“互联空间”赋能教学评价
语文新课标特别重视教学评价,明确要求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发挥大数据优势,分析和诊断学生学业表现,优化教学,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和个性化指导”。可见,只有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相比传统的教学评价,“互联空间”借助信息技术,将评价量化,使之更为客观、更易于操作。
在教学伊始,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教师梳理出学生搜集鲁迅资源的具体篇数和类别,判断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观性和实际效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分析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数据,能考察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锦华、吴欣歆教授认为:“信息技术利用热红外成像技术记录学生课堂中的温度数据,能够实时测量学生课堂参与的心理情况;借助最大边距人脸检测和卷积神经网络技术,识别学生在课堂上的面部表情和情感状态;借助多模态自然感知技术,可捕捉学生课堂互动多模态信息,综合分析其认知注意力、学习情感与思维活跃度。”
教学评价最重要的环节是对学习成果的评价。本单元的学习成果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说说我心中的鲁迅”。首先,教师对照单元语文要素、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制订评价标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语文新课标对第三学段“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提出明确要求:“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同时,语文新课标也对评价提出要求:“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我们据此制订出创意表达“说说我心中的鲁迅”的评价标准(见表1)。
表1 “说说我心中的鲁迅”评价标准表
[序号 评价标准 自我评价(5星) 学生互评(5星) 教师评价(5星) 1 合理利用资料,形成对人物较为全面的认识 2 能有条理地表述出鲁迅伟大之处 3 能结合具体材料,抒发自己的情感 4 形式多样,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 ]
其次,学生根据评价表,借助作业平台,对自己及同伴的作业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能拓宽交流面,使全部学生都能参与评价,都有被他人评价的机会,打破了传统书面作品评价单一的局限性。再次,学生上传自己的作业到平台上,班内所有学生都看到同伴的作业,并点击查看、点评、推荐等。最后,教师搜集下列数据(见表2),对学生作品进行量化评价。
表2 学生作品量化评价表
[量化数据项 总量 比例 次序 备注 点击量 被点赞数 被推荐数 评论数 学生阅读时长 ]
这种评价方式完全以大数据为依据,从“点击量”“被点赞数”“被推荐数”“评论数”和“学生阅读时长”五个方面对学生作品进行量化评价,并计算出学生每个方面在班级中所占比例,进行次序排名。这种依据相关数据进行评价的方式,在形式上与微信、微博一致,更接近现代生活方式;在操作上更便捷,能清晰地呈现评价结果,也显得更为客观、真实。
综上所述,“互联空间”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形成了立体多元的资源库;教学方式更加主体化,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评价更加公平,能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全面深入展开。这样的教学,既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诉求,以及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申宣成.语文教育数字化:内涵辨析与路径探寻[J].语文建设,2023(12):4-9.
[6] 刘锦华,吴欣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过程性评价[J].语文建设,2023(12):13-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课题“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互联空间’新样态的实践研究”(重点自筹,B-b/2020/02/6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