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表达与交流”是语文实践活动之一,具有整合性、实践性和情境性等特点。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理念对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及各个教学板块进行深入解读,厘清目标定位,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补充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明确表达与交流的对象,促进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进阶。这样引导学生展开学科实践活动,不仅体现语文新课标理念,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表达与交流;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9-0010-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在课程内容框架上改变了过去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的方式,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种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统整课程内容。其中,“表达与交流”在语文课程中占据重要位置。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表达与交流的任务要求,就要深刻理解它的理论内涵,并在学习目标、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资源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整体设计。
一、研读新课标,把握“表达与交流”的内涵
(一)整合性:从“口语交际”“习作”走向“表达与交流”
将“口语交际”“习作”整合为“表达与交流”,从字面意思上看,“表达”是指采用语言、文字等方式,把事实、过程、想法、观点等展示出来;“交流”即彼此间把自己已有的知识或观点提供给对方,是一种相互沟通的过程。因此,这不是简单叠加,而是从单一维度的简单训练走向了多维度整合,有互换信息、互动交际、思维发展的意蕴。
(二)实践性:从“技能训练”走向“素养培育”
语文新课标强调以素养为目标,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下知识技能运用和迁移的能力。“表达与交流”既强调表达,也强调交流,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促进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及审美创造等方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项的口语交际、习作技能的训练,转向在具体语境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能表达交流、会表达交流、善表达交流的素养。
(三)情境性:从“课堂场域”走向“生活场域”
以往的口语交际课和习作课,多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而语文新课标强调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强调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表达与交流”的场域包含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表达实践,满足学生日常沟通交流的需要。
二、基于统编语文教材,开展“表达与交流”的统整实践
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一线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基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教材使用要实现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从“基于教材”到“创生教材”、从“离身认知”到“具身体验”的逻辑转向。教师要对统编语文教材进行转化、对接、扩容、补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情境、任务、资源等要素,开展“表达与交流”统整实践。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人文主题是“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习作内容是“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理念,为引导学生展开表达与交流活动,我们设置“我为校园做名片”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习活动。
(一)研读课标与教材,厘清“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定位
1.对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目标的分析
语文新课标对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提出这样的目标:“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可见,在情感态度方面,突出一个“乐”字。因此,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表达与交流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在关键能力方面,落脚在“清楚明白”的要求上。这和统编语文教材对第二学段“写清楚”的习作要求是一致的。
2.对第五单元教学目标的分析
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其中精读课文《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表达上的特点,即学方法;“习作例文”为学生习作提供习作范例,便于学生借鉴和仿写;“交流平台”对表达方法进行梳理与提示;“初试身手”提供尝试练习的活动,用学到的方法练一练。最后,学生完成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既是用学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
基于对教材内容以及习作单元的特点分析,我们以“我为校园做名片”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归纳观察的方法,并在真实的观察中不断运用方法,记录观察所得,进阶式地完成制作名片的任务。在制作名片的过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活动变成一个互动交流的关系,并重点指向实用性的表达与交流。
依照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的要求,制订单元学习目标:(1)选择校园里一种动物或植物,确定“为它做名片”的任务。(2)阅读文本,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分析、比较、归纳观察方法。(3)运用观察方法对所选对象进行持续观察,完成观察记录卡,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4)通过整理、分析观察记录卡,完成观察习作。(5)能利用美学知识与技能对名片进行配图、美化,完成名片制作。(6)敢于在公共场合介绍自己制作的名片,要求声音响亮、有礼貌、能与听众互动;善于欣赏他人作品,并积极提出建议,也能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乐于对整个单元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
(二)创设真实情境,明确“表达与交流”的对象
基于单元主题任务“我为校园做名片”,我们创设真实的情境:“我们学校是一个生态校园,有很多小动物——小兔子、梅花鹿等;有很多植物——杏树、桃树、刺槐等。最熟悉这些动植物的就是你们了。经常会有客人来我们学校参观、访问,但是这些客人不了解我们学校的动植物朋友。你能选择你喜欢的一种动(植)物,为它做一张名片,把它介绍清楚吗?”这样的情境具有真实性、整合性、多元性、实践性的特点。情境里有背景——客人不了解校园;有信息——生态校园里的动植物;有任务——为动(植)物做名片。在情境任务驱动下,学生游览校园,确定观察的动(植)物,明确了表达与交流的对象,即向客人介绍动(植)物,让学习活动富有意义。
(三)设计学习任务,促进“表达与交流”能力进阶
1.“任务—情境”的互嵌
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是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任务。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因此,教师要设计真实的情境任务,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与生活经验,让表达与交流真实发生。在“任务—情境”的互嵌中,学生一方面与文本对话,感受、习得表达的方法;一方面与生活对话,在实践中运用方法,实现封闭课堂语言运用“弱迁移”向生活世界语言运用“强迁移”的转化。基于对第五单元的分析,我们设计了嵌在学习情境里的核心任务——“我为校园做名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产生表达与交流的内驱力。
2.“任务—活动”的互构
在学习任务群中,大任务统领小活动,小活动对大任务的完成起到支持、互构的作用。三年级的学生处于习作的起始阶段,教师需要搭好梯子,把“我为校园做名片”的大任务分解成进阶式的子任务,以降低任务的难度。子任务一:校园半日游,“我”来做名片。学生游览校园,寻找喜欢的动(植)物,确定观察对象。子任务二:每天来观察,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在文本中学习、归纳观察方法,运用观察方法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子任务三:名片发布会,“我”来介绍它。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介绍自己制作的名片,在师生、生生对话交流中修改、完善名片。
其中,子任务二融合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实践活动,是从阅读到表达、从文本学习到实践运用的重要阶段,要重点展开。因此,子任务二又分为三个小活动。活动①:“我眼中的小白狗”。根据《搭船的鸟》一文,学生习得“抓特点”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观察小白狗并填写观察卡片,完成从学方法到用方法的迁移。活动②:“我有一盆含羞草”。根据《金色的草地》一文,学生习得“抓变化”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观察含羞草并填写观察卡片,完成从学方法到用方法的迁移。活动③:“我是水果推销员”。依托教材《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学生习得“五感法”,运用这一方法观察水果并填写观察卡片,完成从学方法到用方法的迁移。
在“核心任务—子任务—小活动”的互构中,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自主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完成了表达与交流能力的进阶。
(四)补充学习资源,丰富表达与交流的素材
1.多样、典型的语言材料
除了统编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还可以补充其他的语言材料,如类似文本和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语言材料,完成从一篇到一类,从静态文本到动态文本的拓展和补充。
以子任务二中的三个小活动为例,在学生习得“抓特点”“抓变化”“五感法”的观察方法后,教师采用了“1+X”的教学模式(“1”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X”指教师补充的多篇类似的文本)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从个别现象出发,抽象出共性,让先验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体验的、可发现的、可探究的知识,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与建构。如在学习“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时,课文《搭船的鸟》提供了“鸟的特点”的语言材料,教师补充了“乌龟的特点”“松鼠的特点”等语言材料,学生归纳出“动物特点可以从颜色、动作、突出的部位等进行描写”的方法,并在观察小白狗的过程中进行应用,描写出小白狗颜色白、动作敏捷的特点。同样,在学习“抓变化”的观察方法时,课文《金色的草地》提供了草地颜色因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语言材料。在真实生活中,事物变化的角度还有很多。因此,教师补充了向日葵花盘随太阳而转动、捕蝇草叶子因昆虫而变化形态的语言材料,学生归纳出可以从时间、方位、形态等方面描写变化的方法,并在观察含羞草时进行运用,描写出含羞草形态的变化。
2.口头、书面的表达形式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形式。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需要相应的学习活动来支持,这体现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表达的形式多样,有说话、文字、图画、流程图、日记、作文、便条、书信等。语文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不拘一格地进行创意表达。因此,教师要不拘形式,为学生创意表达提供条件。
本单元教学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表达与交流”活动。如“我是水果推销员”活动中,学生在为教师推销水果时,要用“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的方法进行观察,从水果的外形(颜色、味道)、手感、口感等方面制作推销卡片,并向老师进行推销。这里的表达形式既有口头表达,又有书面表达。
在完成“我为校园做名片”的任务中,“做名片”就是一个创意的书面表达形式。在多次观察记录后,学生先对观察记录卡进行整理,完成名片文字部分;再对旅游景点名片、职业名片、食品名片等进行学习,了解名片的图文、配色、形式等特点;最终对自己的名片进行绘制、配图,完成名片制作任务。这显然是一个跨学科的创意表达,学生要运用科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思考、表达,要利用美术的技能设计名片的插图、配色、字体等。这是对设计师这一职业的微体验,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审美创造、实践创新的综合素养。正如有专家所言:未来的学习要消除学科的界限,走向真实的世界。
总之,在“表达与交流”活动中,教师要在统编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对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资源等进行统整,设计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任务,以促进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潘华云, 孔凡哲. 新课标理念下教材使用的价值意蕴、逻辑转向与实践进路[J]. 课程·教材·教法, 2023, 43 (9): 22-29.
[2] 赵鑫,吕寒雪.“五育融合”引领下教学变革的价值定位、认识逻辑与实践理路[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3):12-20.
(责编 韦 雄)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2022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小学语文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研究——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为例”(课题编号:GH2256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