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新课标提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理念,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微学科视域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是以教材内容为圆心、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多学科内容展开的实践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习得。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贯穿始终的主题活动情境、设计渐进式融合性的学习任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实践;微学科视域;跨学科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9-0007-03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颁布,“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根据统编语文教材内容,促进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理念的落地?如何基于学生的学科实践构建结构化的课堂教学?本文根据统编语文教材内容,基于学生真实生活情境,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认知,探讨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认字、在交流中迁移应用的策略。
一、微学科视域下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思考
很多学者认为,跨学科学习可以分为“大跨度”“小跨度”两种类型。“大跨度”的跨学科学习为学科间的主题式的多学科融合式学习;“小跨度”的跨学科学习为语文学科内部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融合式学习。跨学科学习其本质是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目标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大跨度”的跨学科学习需要“自上而下”的宏观调控才能保障教学效果;“小跨度”的跨学科学习需要学科内部的内容调整,但往往趋于隐形化的状态。微学科视域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源于解决一线教师所认为的“大跨度”不好把握、“小跨度”不凸显的问题。它强调要找到适切的融合点,串联语文教材、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形成有利于提供学生学科实践的空间场域,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利用多学科互动落实语文要素
微学科视域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要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理念,结合统编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将教学目标分解成一课一得的语文能力培养序列。跨学科学习以统编语文教材内容为蓝本,挖掘跨学科学习的学习资源,利用多学科互动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
1.同心圆式
同心圆式是以语文教材内容为原点,不断利用多学科知识与内容拓展语文学习的半径,丰富学生的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方法的跨学科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以一篇文章或一个语文要素为圆心,拓展课程资源、学习内容,以促进学习场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立体式变革。
2.链条式
链条式是基于语文学科学习而引发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联动的跨学科学习方式。在联动过程中学科知识、技能、思维等互相交织、互相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同一主题或同一内容,从不同学科的视野进行思考,并迁移应用知识、能力。
3.高塔式
高塔式强调学科之间的互为支撑,如果没有前期学科学习基础,后面的课程内容就很难得到落实与保障。只有多学科合力,才能形成稳固的课程基石,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利用多学科思维解决语文问题
课堂教学是落实与深化语文新课标理念的主阵地。微学科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要强调“两个打破”—— 打破学科观念藩篱、打破空间时间藩篱,这样才能促进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深入开展。
1.打破学科观念藩篱
课堂教学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的学科经验、学科背景往往成为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障碍。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打破学科观念的藩篱,进行深度备课,充分研判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展开跨学科预设。教师的视野决定学生思维的高度。微学科视域下跨学科学习强调学科界限模糊化,学习内容承载多学科要素,凸显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体验性。
2.打破空间时间藩篱
微学科视域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强调学科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交流、表达等语文学习活动中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传统的40分钟的语文课受时间、空间限制,无法满足学生持续学习的需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调整固化的课程内容,安排弹性的教学时间、弹性的教学过程,以满足学生对学科实践活动的需求。微学科视域下的跨学科学习,强调基于真实生活、真问题,引导学生及时解决真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生活性、灵活性,不受时间、空间束缚,时间可长可短,形式可分散也可集中。
(三)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利用多学科融合提升语文素养
展开跨学科学习,是否应该注意学习内容的边界?要回答这一问题,就要思考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为何“跨”
跨学科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可能性,打破学科边界,以学生主体发展为目标,符合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自然规律。跨学科学习意在让学生在同一情境中,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视野等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微学科视域下的跨学科学习意在打破语文学科边界,拓展学生听说读写思的应用场域,让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真实的实践场域中得以应用。
2.跟谁“跨”
在教学实践中,跨学科学习的类型可以分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类:“自上而下”的跨学科学习多为学校牵头的跨学科学习,其操作与实施的整体效果较好;“自下而上”的跨学科学习为教师个体或小群体教师自由组合的研究团队,其优势为教师自主自愿,研究问题小,容易产生研究成果。微学科视域下的跨学科学习多数以后者为主体,操作简单,具有随机性、生成性、灵活性的特点。教师应基于教材内容,小步子进行尝试探索,链接相关学科内容,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怎么“跨”
跨学科学习除了解决“跨度”的问题,还要解决“跨点”的问题。对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点与融合点,一些学者提出了“拼盘式”“图景式”“果汁式”等组合类型。这些类型无一例外反映了跨学科学习的组合样态,强调主题情境的一致、知识内容的融合,是一种整合样态的多学科实践活动的综合。微学科视域下的跨学科学习并不强化某一个学科知识在某一教学环节的呈现,而是强调在学习活动中适时引入某一学科知识,着眼于问题的解决。
二、微学科视域下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践策略
微学科视域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是以小切口的教材内容为圆心,借助多学科视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表达等学科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下面以二年级上册《学习园地四》“识字加油站”的教学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二年级上册《学习园地四》的“识字加油站”为学生提供了一张从“南昌站”到“北京西站”的“新空调硬卧”车票,并以泡泡语“我从火车票上也能认识很多字”来提示学生。教学时,教师以这张小小的车票为切入口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链接学生真实的生活,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识记常用汉字、提取车票的主要信息,增强学生对车票主要信息的理解,提高学生交际表达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基于学生的兴趣点和内驱力,引导学生展开真实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感知生活、适应生活的基本能力,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一)创设贯穿始终的主题活动情境
基于学科实践活动的整体性,教师设计了三个渐进式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阅读车票,联系生活识记汉字;学习任务二:阅读车票,在模拟场景中读取票面信息;学习任务三:设计未来车票,在想象中感受车票的变与不变。第一个与第二个学习任务基于学生的真实需求,通过火车票信息的提取与应用,为学生创设具有连续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第三个学习任务基于社会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在多学科融合的学习任务中,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设计渐进式融合性的学习任务
“识字加油站”的跨学科学习包含着语文、道德与法治、美术三个学科的知识、能力、思维等。从学科间的跨度看:一方面是渗透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当学生读取现在车票的票面信息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车票中的“Z”,并补充“G”“D”,了解它们的含义,并回顾我国火车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科技引领下的中国速度,感受中国高铁的世界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运用美术学科的方法、技能设计新车票。在设计未来车票时,学生要运用美术学科的思维、能力对车票的票面构图、颜色比例等进行思考。从语文学科内部看,教学设计围绕“车票”的学习开展识字教学、口语交际、创意表达等跨学科学习活动。课堂上,教师随着学生从火车票中了解到的相关信息,相机指导学生学习8个生字。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通过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发展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在角色体验挑战中,教师设计两个不同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角色、不同票面信息。在创意设计环节,教师再次强化学生记忆,使学生明确车票上需要注明哪些重要信息。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比较、质疑、讨论、梳理等学习活动,分享创意,合作解决问题。
(三)还原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展开对话与交流,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以下是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我真是太自豪了!我们的家乡可真了不起!”
生1:我了解到这张车票是从南昌出发,到达北京西站的。
师:在这个信息中,“昌”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哪位同学可以讲一讲这个字?
生2:“昌”是上下结构的字,上窄下宽,可以组成“昌明”“繁荣昌盛”等词。
师: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出示图)这就是车票上的66次列车。它要跨越1449公里到达北京,行驶12个小时,比它快的是和谐号动车,也要行驶9小时左右。
生3:这么长时间啊!
师:在2022年10月,江西首趟“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在南昌发车。猜猜“复兴号”要多久到北京呢?只需5小时45分!这就是中国速度!你知道这么先进的高速列车是在哪里研发生产的吗?
生4:是首都北京吧!
师:它是我们家乡长春的“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这个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轨道交通制造商和出口商,产品远销到了美国、巴西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了解了这些,作为长春人,你有什么感受?
生5:我真是太自豪了!我们的家乡可真了不起!
……
片段二:“别着急,我来帮你找。”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了解火车票了。老师这里有一张今晚从长春出发的火车票,请同学们看一看,能不能看懂?(随机提出几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场景,在小组内尝试体验一个活动。
生1:咱们小组来体验场景一吧!
生2:同意!我想当售票员!
生3:那我来当乘客。请问从长春到北京的车次是什么?
生2:哎呀,我忘了在哪儿找这条信息了。
生4:别着急,我来帮你找,是D271。
生2:谢谢!现在咱们去旁边练一练吧!
……
片段三:“我和他们的想法不一样。”
师:火车票经历了190多年的发展,逐渐发生着变化。未来的火车票能够通往哪里呢?
生1:我希望这张车票能够带我到白垩纪去看恐龙……
生2:我想用这张车票去海底世界……
师:如果你是设计师,我们的车票除了可以呈现有效信息,还有什么功能呢?
生3:车票上介绍了我们要前往的地点的相关资料和旅游攻略:名胜古迹、美食打卡、天气情况……一应俱全。
……
总之,微学科视域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基于教材中的小内容,建立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连接,融合多学科知识、能力等,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解决问题,感受到知识学习的趣味,体会到生活与学习的关系,获得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
(责编 韦 雄)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21年度立项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JJKH20220918SK)的终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