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消费“新风口” 打造购物“打卡地”

2024-08-01 00:00:00上海市商务委员会
上海人大月刊 2024年7期

2021年7月,国务院批准上海等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陈吉宁书记、龚正市长高度重视,要求发挥上海经济中心城市综合优势,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捕捉时尚消费“新风口”,打造消费购物“打卡地”,构建经济增长“强引擎”,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等多种形式为优化消费环境、促进市场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7月2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情况的报告。

构建“4+X+2”商业体系 不断夯实消费基础

2023年,上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2.4%;服务零售额1.3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7.3%。上海在商务部组织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中期评估中获得第一。

三年多来,上海用三个“一”不断夯实促消费的工作基础。建立一个工作机制,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15个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制定一个实施方案,力争到“十四五”末率先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出台一个专项规划,明确构建“4+X+2”商业空间布局体系。

消费引领度更高,构建全球消费资源集聚地。本市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至2023年,4500多个品牌在沪举办首发活动,引进各类首店累计3366家;打造进口消费品集散中心,世界知名高端品牌集聚度超过90%,一线国际品牌覆盖率98%,国际零售商集聚度位居全球第二;上海口岸消费品进口总额占全国比重达40%以上,进博会“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累计进口商品超3230亿元;加快发展上海本土品牌,累计推出213个上海新品牌和老字号品牌,“上海时装周”培育超300名本土设计师走向国际舞台;197家老字号品牌入选商务部“中华老字号”,数量居全国首位。

行业融合度更深,培育多元消费联动新格局。商旅文体展深化联动,全市商业综合体中商旅文体等融合业态的商户数量、营业面积占比较2019年分别提高了2.5个、5.5个百分点。2023年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12.7亿元,创历史新高。2023年上海接待境内外游客超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4122亿元。上海环球美食餐厅数量超过1.3万家,餐厅数量、规模、餐饮消费占比均位居全国第一。点亮城市夜间经济,16个区域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打造6条周末限时步行街,推出100个夜生活好去处。上海夜场电影播放量、夜间出行活跃度和夜间灯光值强度等维度位列全国城市之首。

创新活跃度更强,打造国际消费潮流风向标。加快商业数字化转型,2023年上海实现网络零售额17014亿元,在全国占比保持在11%左右。全市已集聚10家千亿级电商平台、19家百亿级电商平台,打造5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引领绿色低碳消费,全市共有79家十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综合体创建成为国家级绿色商场,3000余家餐厅获得“上海市绿色餐厅”称号。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消费节庆,连续举办五届“五五购物节”,每届举办重点活动均超过200余项、特色活动1000余项,线上参与企业超50万家、线下参与企业超10万家。

地标显示度更亮,建设闻名遐迩的国际顶级商圈。提升重点商圈业态能级和功能品质,打造东西两片国际级消费集聚区,覆盖南京路、淮海路等8大核心市级商圈。南京路步行街入选全国示范步行街,豫园商圈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智慧商圈”。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形成近百个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生态优美、管理先进的特色商业街区。提升社区商业品质,8个区入选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

环境友好度更优,完善国际消费制度和环境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上海市优化首发经济营商环境建立“营销活动报批一件事”制度实施方案》。优化消费环境,顺利完成6.22万台外卡POS机的布设任务。印发《上海市推进商务领域标准化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支撑高标准市场流通领域的标准体系。完善消费监测体系,成立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覆盖线上与线下、销售与客流、商品与服务等维度。

2024年,本市出台《上海市进一步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吸引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对高能级、高流量、高品质的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展览项目、旅游产品以及商旅文体展联动营销活动给予资金奖励;发布《上海市消费品以旧换新专项行动》,实施本市老旧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新能源汽车置换补贴政策、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补贴政策;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市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集中打造“首发上海”全球新品首发季,通过吸引高能级首店、支持首发首秀首展等,深入建设引领时尚、定义潮流的全球新品首发地。发布《上海市进一步提升支付便利性行动方案》,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学”等重点场景,全面提升老年人和外籍人士的支付体验。

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与世界级消费城市相比,上海多元消费联动仍需深化,商圈能级提升仍需突破,高能级市场主体仍需集聚,重点领域消费仍需提振,商业管理方式仍需优化。

集聚流量打造新名片 提升服务培育新热点

为更好发挥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全力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本市将采取一系列推动举措。

深化商旅文体展联动,持续聚流量促消费。落实和完善政策,发挥《上海市进一步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吸引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支持引导作用,促进高能级、高流量的演出、赛事、展览等活动与商业联动,互导流量、互嵌资源、互植服务。培育联动型新主体,加快建设“一站式”商旅文体展联动新载体,打造一批演艺综合体、游乐综合体、体育综合体。打造促消费新名片,7月初启动首届“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推出具有较强国际引流效应的标杆活动和商旅文体展联动重点活动,大力吸引入境旅客和外来暑期消费。

创新消费供给,持续提升消费品质。扩大大宗消费,加大以旧换新补贴力度,有序开展家装、电动自行车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打响“首发上海”品牌,落实首发经济2.0政策,构建新品发布、展示、交易等生态链。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的促进带动作用。引领消费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鼓励发展直播电商等数字消费新业态,积极培育绿色消费新热点。

提升商圈能级,持续打造世界级商圈。实施一圈一策,建设南京东路、南京西路、淮海中路、豫园、陆家嘴、徐家汇、北外滩、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等8个面向全球的顶级商圈。支持存量商业更新,用好重设土地年限、土地复合利用等政策,支持采用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方式依法重新设定土地使用期限。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打造国货潮品、小众品牌等主题街区,宠物友好、银发友好等特色项目。

集聚优质主体,持续增强产业功能。发挥高水平开放优势,依托自贸试验区、进博会、“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吸引集聚更多全球优质商品、服务和高能级市场主体。促进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供应链协同水平明显提升。引进和培育本土领军企业,聚焦新能源汽车、服装、化妆品、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打造立足上海、放眼全球的“国潮”知名品牌。

优化消费环境,持续释放消费活力。优化支付便利化环境,完善“以移动支付为主体、银行卡支付为重点、现金支付为兜底”的支付服务新体系。组织上海离境退税商店统一实施一定商品折扣或会员优惠活动,提供“一站式”的售后服务保障。打造消费友好型环境,支持新建或升级行李寄存设备、多语种服务咨询台、多语种标识标牌系统等国际化、便利化、多语种消费服务设施。提升精细化管理服务,完善商圈治理体系,优化大型活动审批流程,服务保障流量经济、夜间经济、露台经济等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