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养老创新模式方面的报道频繁见诸媒体报端,从松江区出台政策推动青年人才加入养老服务专业化队伍,到徐汇区首创建立“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再到龚正市长在6月的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上指出要用科技养老护佑老年人晚年生活……这些养老模式的创新与多样化发展,无不反映了上海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时的创新思维和务实态度。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一直在积极探索养老模式多样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从2005年率先提出“9073”养老服务格局,到建立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试点长护险,发展养老产业,再到利用数字化转型契机发展智慧养老……上海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个维度,不断探索养老模式创新的可能性。过程中,大城养老的脉络逐渐清晰——从“满足刚需”跃向“品质养老”,不同场景下的老人都可找到匹配自身需求的细分养老服务,乐享晚年。
综合来看,上海养老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对于构建公平、高效、包容的老龄化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满足个性化需求。如“原居安养”、“家床”服务等模式,体现了养老服务的灵活性和个性化,满足了不同老年人的需求,让老年人根据自身健康状况、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第二,强化社区和家庭角色。如“四堂间”模式鼓励邻里互助,“家床”服务则支持家庭养老,此类养老模式强调社区和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有助于构建更加紧密的社区关系和家庭纽带。
第三,推动智慧养老发展。如远程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智能预警等模式,积极探索智慧养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养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也为养老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促进产业融合与发展。如健康医疗、智能家居、养老金融等创新模式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养老模式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的过程——政府从原有的包揽养老服务供给,转变为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供给,政府不再是统筹管理者,而是成为以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的顶层设计者。因此,上海在其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借由基本原则第一条重申“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作为底层逻辑的重要性,并对“政府如何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给出了诸如搭建产业助力平台、发布智慧养老应用场景清单、推动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系列政策性指导。
纵观上海近20年养老模式多样化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正是政府的这种“退”,造就了市场和社会力量的“进”,也让上海逐步成为全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秀样本。未来,上海将在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的协同努力下,持续推动养老模式的升级换代,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乐扬红树林慈善公益中心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