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度型开放建设的现状成效、核心要素及国际比较

2024-08-01 00:00:00刘艳平张瑜
中国商论 2024年14期

摘 要:制度型开放是中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对外贸易体系不断创新,资本市场开放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制度型开放的核心要素在于开放透明的法律体系、高效公正的行政治理、创新对外贸易体系、资本市场稳步开放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国际上,美国的制度型开放基本遵循国内规则直接向多边层面扩张的路径;日韩两国的特色在于积极主动地与国际标准接轨;欧盟内部推行单一市场政策,商品、服务、人员和资本能够自由流动;不同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在设计和实施自身开放策略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制度型开放道路上做出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制度型开放;现状与成效;核心要素;国际经验比较;国际经济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7(b)--04

1 引言

全球化的推进力和保护主义的反作用力正交织出新的国际经济版图。2018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中国亟须调整应对新挑战、把握发展新规律,向更注重规则等制度性要素的开放模式转型。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为促进高质量发展,须加快形成以新型发展为核心的开放框架,谋划更深入的制度开放。在构筑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如何有力地推进制度型开放,在确保内外经济互通互利的同时,打破现有规则构建上的障碍,并寻求创新性与适应性并存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成为一个在全球经济变革大背景下尤为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制度型开放提出后,学术界的探讨层出不穷。制度型开放的相关研究多为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三点开展。一是多角度阐述制度型开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杨剑等(2021)认为制度型开放的核心是聚焦规则、规制等制度变革,主动对标、对接国际先进的市场规则,清理、规范国内法律法规,形成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制度型开放具有“规则导向和规则协调”“边境内”开放、“系统性”及“双向流动”特征(熊芳和童伟伟,2024)。二是不同国家制度比较和经验分享。季剑军等(2021)通过比较研究美日韩三国制度型开放路径,发现中国是开放速度最快、开放领域最广、开放政策最多的国家,也是在向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主动推动制度开放的发展中大国。马弘和秦若冰(2020)深入分析了美国开放结构,从服务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及贸易保护政策几个角度详细总结了美国贸易政策转向。三是制度型开放相关政策倡导和实践探索。聂新伟和薛钦源(2022)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制度型开放水平进行了测度。卓乘风和毛艳华(2023)在我国城市制度型开放水平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制度型开放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

本文旨在结合当下国际贸易动态和国内改革的重要交点,基于规范性和比较性研究,探求在推进高级别制度开放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和国际经验理论透视和剖析。文章不仅旨在为中国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提供战略指引,还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共享发展智慧,为构筑全人类共有的美好未来作出贡献。

2 中国制度型开放建设的现状与成效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对外贸易体系不断创新,资本市场开放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市场准入持续扩大。中国市场准入的进一步扩大是过去几年里制度型开放的重要特征(赵伟洪和张旭,2022)。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俨然成为我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试验田”(熊芳和童伟伟,2024),为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积极推动国际接轨。中国整体贸易关税水平已由2001年的15.3%下降至2023年的7.3%(数据来源: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fzdongtai/202301/51798_1.html.)。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及其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与签署,截至2024年1月,中国已与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由贸易协定(数据来源:http://fta.mofcom.gov.cn/index.shtml.),成为积极推动全球合作的模范。

三是创新对外贸易体系。中国对外贸易体系实现了重要的创新转型,尤其体现在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两个层面(张洪胜等,2023),在扩大中国对外贸易的地理范围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有效激发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力(戴翔和马皓巍,2024)。

四是资本市场稳步开放。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是近年来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王曙光和王彬,2023),体现在“沪港通”与“深港通”机制的建立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两个方面。

这些开放措施为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经济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3 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核心要素

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的要素包含:

3.1 开放透明的法律体系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任何经济体制正义运作和国际交易顺畅的基石。一个开放且透明的法律体系能够为全球投资者及贸易伙伴树立信任、提供信心,有效降低交易及投资边际成本,同时降低投资风险。这就要求法律的立法和执法过程不但要与国际标准接轨,确保国内外企业一视同仁,而且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必须公开透明,确保所有市场参与者都能公平地获取信息,并依法获得平等的司法救济。有效的法律环境应当能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稳定可预测的商业环境,以尽量减少政策不确定性及法律相关的成本支出。中国《外商投资法》的制定就是为了优化外资企业的营商环境,保障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彰显了中国法律体系在制度开放中积极与包容的姿态。

3.2 高效公正的行政治理

行政效率和治理公正性直接关系到国家宏观调控的精准性及市场环境的健康程度。高效率与公正性的行政治理体系,应确保政策在宏观层面的连贯性与免于律动变化的安稳性,以便及时适应国际动态的转换,为市场主体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同时及时妥当地解决投资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宏观角度整顿和优化国家行政机构,建立起公正、高效和透明的行政管理体系,是提供良好商业环境的关键,对提升国家在全球框架内的形象具有深远影响。政府治理能力和行政审批流程的高效透明,可以大幅提升市场环境预期的可读性及操作的明晰度,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公平的商业环境。此外,透明的监管包括对市场主体的监督机制,确保公平竞争,同时防范和处置各类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中国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措施,实质上是促进政府治理功能转型,提高行政服务效能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尝试与实践。

3.3 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健全是国家制度型开放的重要支撑。健全、高效、稳定的金融市场体系,为资金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提供了动力,同时为企业提供稳固的融资渠道,并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选项。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能够吸引高质量外国直接投资和其他资金的大量流入,支撑本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国家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中国近年来在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强化金融监管、放宽金融市场外资准入限制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构建一个全面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持续努力。

3.4 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

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国内市场的潜力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吸引外资和开展国际合作的能力。内部市场潜力的强大不仅可以提供干净、高效的交易环境,还可以保证外部投资者在国内获得公平的市场准入及实惠的贸易条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市场,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综合的产业体系,这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商业机会。202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50.3万亿元,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1.4%,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数据来源: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1/content_6926623.htm.)。此外,中国日益增强的消费者购买力、完善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以及持续升级的产业结构,都提升了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4 制度型开放建设的国际经验比较

当前,制度型开放步伐较快的国家基本上仍以发达国家为主,通过借鉴美日韩等制度型开放起步较早的国家,能够为中国未来制度开放前景和目标提供参照。

4.1 美国制度型开放建设经验

美国的制度型开放基本遵循国内规则直接向多边层面扩张的路径,一方面,退出不利于保障其国内利益的全球多边治理框架,另一方面,以单边主义路线重塑区域经贸规则体系,大幅提升区域规则体系标准,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区域规则体系。

具体可分为三个主要举措:一是多层次贸易协议策略。美国通过多边、区域和双边贸易协议,如美墨加协定(USMCA)、与日本的贸易协定,强化经济联系和争取市场准入;二是重视知识产权保护。2023年1月5日,美国总统签署《2022年保护美国知识产权法案》,美国知识产权法律奉行实用主义、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并通过国内外政策推动这些标准的全球认同;三是金融市场开放。美国的金融开放政策受不利国际环境的影响极小,整个金融开放过程与美国的发展步调协调一致,最终确定了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地位。这些措施共同推动了美国与全球市场的紧密联系。

4.2 日韩制度型开放建设经验

日韩两国的制度型开放从早期的WTO“一边倒”转向加快区域层面的深层次开放和对接(季剑军,2021)。这两个国家的开放模式在与美国的做法上有所不同,其特色在于积极主动地与国际标准接轨。首先,积极寻找区域经济协作途径,日本利用与新加坡的经济伙伴协议作为契机,加速了与众多经济体签订相关贸易协定的步伐,此举既提升了其与墨西哥、智利、东盟国家、瑞士、印度、秘鲁、澳大利亚及欧盟等的经济联系,又通过包含更多后边境议题的协定,形成了一个覆盖其主导贸易伙伴的庞大区域协作体系。其次,日韩两国十分重视投资环境优化。日本推出一系列举措改善外国企业的投资环境,诸如注册企业的便利化。在策略性领域引入外国竞争,提升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效率和开放度。通过修改金融相对法规允许更多外资银行进入日本,进行银行业务经营。韩国政府于2003年提出依托港口建立经济自由区计划,先后设立了九大经济自由区增加国家吸引力。仁川全球园区和仁川创业园区分别引领着教育环境和创业生态系统的改善。根据经济自由区第三个基本计划,到2032年,仁川经济自由区将以生物、保健等核心战略性产业为中心进行发展(数据来源: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自贸区动态,2023年第10期。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ODgyMDk1Ng==&mid=2649491935&idx=1&sn=1bf28e0f1d6283bff0a24266a50b5f2c.)。

4.3 欧盟制度型开放建设经验

具有较高开放程度的欧盟毋庸置疑地走在了制度型开放建设的前列。欧盟内部推行单一市场政策,商品、服务、人员和资本能够自由流动。1985年6月,最早实施的《申根协定》使得跨欧盟国界的人员流动得以自由化。欧盟构建了统一的法律法规系统,如欧盟法(EU Law),确保成员国法律和政策的一致性。2018年5月25日,《数据保护通用条例》(GDPR)出台,统一了成员国数据保护法规(数据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0%9A%E7%94%A8%E6%95%B0%E6%8D%AE%E4%B F%9D%E6%8A%A4%E6%9D%A1%E4%BE%8B/22616576#%E5%86%85%E5%AE%B9%E8%A7%A3%E8%AF%BB.)。此外,欧盟作为集体签订了多项区域贸易协定,促进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2018年7月和2013年10月,欧盟与日本和加拿大分别签订经济伙伴协定(EPA)和综合经济与贸易协定(CETA)。2020年12月30日,历时7年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提升双边经贸合作水平,实现互利共赢,更重要的是为全球经济复苏发挥重要示范效应。

4.4 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制度型开放建设

新兴市场国家在制度型开放道路上做出了有益探索。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中国的开放战略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的大幅度增长。同时,在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新领域积极探索开放新模式,逐步建设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推动RCEP协定深入实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为制度型开放注入新动力。“改革开放”后的印度,以其宽松的投资政策、强有力的英语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能吸引外资,成为全球IT和软件服务的重要目的地。尽管世界各经济体在推进制度型开放上各有侧重点和方式,但其共同目标均是增强本国市场的全球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和加紧国际合作。不同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对其他国家在设计和实施自身开放策略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5 结语

制度型开放的过程将是持续探索和不断创新的动态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制度型开放在提升国家竞争力和适应国际市场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一进程充满挑战,不仅需要从国家内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法律法规的适应性和行政效率,还需要在国际层面上积极参与规则制定、与不同国家进行合作与对话。通过国际比较和借鉴,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各国可以设计出更为有效的制度型开放战略,促使自身在新发展格局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刻变化,制度型开放将持续成为国家对外开放与内部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核心内容。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能够有效应对挑战、利用机遇,推动制度型开放的国家将在新一轮的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赵伟洪,张旭.中国制度型开放的时代背景、历史逻辑与实践基础[J].经济学家,2022(4):17-27.

张洪胜,谢月星,杨高举.制度型开放与消费者福利增进: 来自跨境电商综试区的证据[J].经济研究,2023,58(8):155-173.

戴翔,马皓巍.制度型开放促进出口“提质增效”了吗?[J].国际贸易,2024(1):66-76.

王曙光,王彬.制度型开放与全球金融秩序重构: 中国的实践与方法论[J].社会科学战线,2023(7):26-33+281.

黄群慧,倪红福.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分析: 兼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J].管理世界,2021,37(12):40-58.

杨剑,张威,张丹.制度型开放注意力配置研究: 基于自贸试验区方案文本[J].国际经济合作,2021(3):50-58.

熊芳,童伟伟.新时代我国制度型开放变革的进展与进路[J].经济学家,2024(1):99-107.

季剑军.美日韩三国制度型开放路径比较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21(6):71-77.

马弘,秦若冰.美国经济的开放结构:兼论后危机时代美国贸易政策转向[J].当代美国评论,2020,4(1):56-71+124.

聂新伟,薛钦源.中国制度型开放水平的测度评价及政策优化[J].区域经济评论,2022(4):101-111.

卓乘风,毛艳华.制度型开放与城市经济韧性[J].国际贸易问题,2023(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