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背景下江苏省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

2024-08-01 00:00:00方胜
中国商论 2024年14期

摘 要: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同时“双碳”战略也明确提出我国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标杆省份,工业发达,但碳排放量四位居全国前列;人均收入较高,但苏南和苏北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首先探讨了“双碳”战略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理,其次研究江苏省目前碳排放和共同富裕的现状,最后讨论江苏省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文章从理论上回答了“双碳”战略和共同富裕具有内在一致性;本文对江苏省乃至全国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双碳”战略;江苏省;共同富裕;碳达峰;碳中和;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7(b)--04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自此我国全面开启“双碳”战略。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一些重大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021年3月,“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2022年10月16日,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并将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把“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作为今后五年江苏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

促进共同富裕,首先要发展经济,既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韩融,2023)。2022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12741美元,离高收入国家人均GNI下限13205美元仅一步之遥。江苏省工业发达,2022年人均GDP14.44万元,全国排名第三。江苏省基尼系数在0.4以上,高于国际警戒线,且江苏省13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苏南经济明显好于苏北经济,苏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省是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人均碳排放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面临的减排压力较大。然而,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局势,我国经济承受较大下行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成为首要任务,这可能会引起碳排放量增加,贫富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江苏省经济总量全国排名第二,其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示范效应。因此,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探讨“双碳”战略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以及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江苏省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党解决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向世界履行承诺的探索性尝试。

1 “双碳”战略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

共同富裕首先要发展经济,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这就需要更多的能源投入,尤其是化石燃料,从而引起更多二氧化碳的排放。“双碳”战略目标意味着减少碳排放,要求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提升节能减排效果。从表rjDn5+zx41j07FzmWbtfIg==面上看,我国共同富裕与“双碳”战略目标相互矛盾(林向义等,2022)。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

共同富裕应该是分阶段、分层次、多维度、差异化,不能仅仅局限于收入分配,也不等同于平均主义。新时代下,共同富裕被赋予新的含义。逄锦聚(2021)认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普遍富裕,是以经济为基础,包括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共同富裕是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生态层面相互协调的多维结构和有机整体,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平正义、生态文明五个维度辩证统一(侯晓东等,2022)。“双碳”目标的提出,要求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升级产业结构,降低以煤炭为主的化石燃料的消费,加快研发和推广绿色低碳科技。因此,“双碳”战略目标与共同富裕时间上相互重合,目标上相互一致,内容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耦合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统一于可持续发展框架中(唐任伍和范烁杰,2022)。

“双碳”战略为共同富裕奠定了高质量发展之基,生态环境良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是实现共同富裕重要的推动力。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孕育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了经济发展;“双碳”战略需要巨量的绿色投资和巨大的产业群落,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以中产收入者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双碳”目标的达成需要形成全国统一的碳排放市场,可以利用碳排放权的分配,赋予工业比较落后且生态资源比较丰富的乡村和地区较多的碳排放量,通过碳交易,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与此同时,“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负排放技术的研发,尤其是CCUS技术的广泛应用,但其成本高昂;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伴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强和国家财富的增加,为“双碳”战略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资金保障和技术基础。另外,广大农村地区可以发挥绿水青山的优势,将农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农民成为碳中和进程中的受益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共同富裕(车丽娟和于法稳,2023)。因此,“双碳”战略与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 江苏省碳排放现状和共同富裕现状

2.1 江苏省碳排放现状

根据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数据,江苏省碳排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碳排放总量呈缓慢增加趋势,超过广东省,远超浙江省。2000—2020年,江苏省人均碳排放量高于浙江和安徽,江苏省碳排放强度也超过浙江省(沈旺和江争红,2022)。2021年,江苏省碳排放总量为1635.36mt,位居全国第三位。2021年,江苏省人均碳排放量为19t,位居全国第二位;2021年,江苏省碳排放强度为1.39t/万元,低于广东省和浙江省。杨清可等(2024)研究表明,江苏省碳排放效率均值为0.590,浙江省为0.393,上海市为0.997。近年来,江苏省碳排放效率呈下降趋势,低于上海市和浙江省。另外,江苏省碳排放效率的城市间差异要高于上海市和浙江省。

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是一个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江苏省形成了以苏南、苏中地区为主的制造业集群,产业结构较为完整。江苏省13个设区市入选我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已有1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江苏产业集群也在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505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另外,江苏高教资源丰富,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但是,江苏制造业缺点明显,制造业增加值低于国际发达经济体。从全球价值链角度看,江苏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较低,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芯片等高端核心技术仍待解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度不够,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缺乏领军企业(冯小舟和周荣荣,2022)。江苏产业集群供应链协调性不足,虽覆盖多个行业,但每个领域的特色不同,集群间缺少协作,产业集群间关联度较小,无法共享技术资源,且集群供应链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另外,产业集群供应链碳排放监管力度不足,缺乏产业相关配套的统筹考虑(王泰杭和葛文文,2023)。此外,江苏南北产业群发展不平衡,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苏南和苏中地区,苏北经济发展较为薄弱。

2.2 江苏省共同富裕现状

近年来,江苏省经济总量一直位列全国第二位,低于广东省,高于山东省和浙江省;江苏省人均GDP是除北京和上海等直辖市外保持全国第一;江苏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上海、北京和浙江省,位列除直辖市外全国第二。江苏省拥有数量最多的百强县,远超广东和浙江;2023年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独占6席,并包揽前4位。江苏省民营经济发达,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且实力雄厚,2023年江苏89家民营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榜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浙江。邹伟勇和许玲丽(2024)研究表明,江苏省共同富裕水平较高。江苏省共同富裕水平处在全国第二梯度,低于第一梯度的上海、北京等直辖市,也低于处于第二梯度的浙江(孙豪曹和肖烨,2022);其中江苏省富裕度全国排名第五,共享度全国排名第九,共同度全国排名第二(王茵和赵洋,2023),且江苏省的共同富裕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陈钰芬和胡思慧,2023)。

江苏省贫富差距总体上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江苏省内差距较大,且城乡差距有扩大趋势。2022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17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8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1∶1,高于浙江的1.90。从江苏省内13个地级市来看,苏北的城乡差距最小,苏南次之,苏中最大,苏南、苏中和苏北各城市间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不降反升。2022年,苏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70819元,宿迁市30796元,相差2.30倍,苏北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苏南。

3 江苏省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面对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重大挑战,江苏省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统一“双碳”和共同富裕双重目标。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1 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与此同时,高质量发展也是“双碳”战略的必然要求。江苏省利用丰富的高教资源,推进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和国家级人才平台建设,为企业技术改造、智能化升级和绿色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加快技术研发,以创新和绿色作为引擎,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努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构建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广泛应用的普惠投入和风险保障机制,尤其是苏北地区,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加快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苏北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注重产业空间一体化,江苏各市之间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业融合。江苏农村推动城乡联动发展,合理承接城市工业转移,提高农民收入。

3.2 确定碳排放量,建立统一碳排放市场

利用统一碳排放市场,发挥碳资源的优化配置,落实“双碳”战略。根据国家统一部署,预测“双碳”目标下江苏省历年碳排放量;基于历史碳排放水平,划定江苏省各市碳排放红线,模拟2度和1.5度温控目标下江苏省及各市净零碳排放红线。遵循世袭原则、支付能力原则和污染者支付原则,考虑江苏各城市的减排能力、减排责任和减排潜力,考虑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合理分配各市碳配额,适当向苏北城市倾斜。构建省内统一碳排放权市场,基于市场化原则,自由交易碳排放权;苏北地区抓住自己的生态特色,出售分配多余的碳配额,增加苏北地区收入,减少与苏南差距;苏南地区,以此为契机,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3 发挥政府“元治理”作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良好的政治制度是实现“双碳”目标和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充分利用我国政治制度优势,发挥政府“元治理”功能,制定均衡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碳分配交易机制,正确处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之间的关系,协同好“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功能,形成合力,发挥其最大效能。从碳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全过程规划,把“蛋糕”分好,推动江苏省共同富裕。制定行政法规、税收、补贴、产业政策以及绿色金融政策等,培育创新型企业优良孵化基地,促进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发挥多主体作用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城市帮扶制度,苏南城市定点支持苏北城市,苏北城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苏南城市发展经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

3.4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乡村振兴计划

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重要的推动力。数字经济不但催生了新兴产业,而且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保障(沈文玮和李昱,2022)。2022年,江苏省数字经济增加值为4.5万亿元,占当年GDP比重为36.62%,全国排名第二。江苏省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发展低碳经济,充分挖掘区域竞争优势与潜能,谋划江苏省高质量发展,尤其是苏南城市,聚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引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一方面,通过绿色转型和数字技术创新发展,提升地区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扩大生态资源,充分释放苏北区位优势,形成江苏各区域优势互补的局面。以数字化转型助推乡村振兴,把数字化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之中,例如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销售农产品,拓渠道、降成本、破时空,用数字技术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共同富裕。

3.5 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实现“双碳”战略和共同富裕

绿色发展是“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要方式之一。绿色金融为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支持绿色产业快速发展,引导大众积极创业,拓展了居民就业渠道,带动居民收入增长,促进经济增长。在大量资金的帮助下,低碳技术得到不断更新升级,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低碳新技术会带动大量新兴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的就业,从而为共同富裕创造了新的契机。近年来,江苏省在绿色金融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利用现有绿色金融基础,江苏省大力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重点支持清洁能源,帮扶农村住宅支持分布式风电和光伏发电等,为农户增收创收开辟新通道;支持绿色生产,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加强绿色农业保险,提高农业和农民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另外,绿色金融服务江苏各市特色产业。例如开发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促进南通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绿色普惠金融,服务城市中小微企业,带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3.6 发展人工智能,统筹推进“双碳”战略和共同富裕

近年来,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与减碳技术紧密结合,向社会各行业赋能,已成为节能减碳的重要引擎,是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首先,人工智能通过算法、芯片和实际场景的研究,降低基础设施的能耗;其次,通过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使得清洁能源并网实现规模化发展;再次,人工智能通过能源和信息的优化配置,实现算力能耗比量级的突破。最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高质量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扎实推动富裕(徐志向和罗冬霞,2022)。首先,人工智能有助于提高行业生产率,带动贫困阶层与弱势群体的发展和富裕;其次,人工智能能够促进劳动变换,发挥激励效应;最后,人工智能能够完善社会保障,发挥兜底效应。江苏省双一流高校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专业,深耕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研发,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应用型高校要加快人工智能产教融合,丰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降碳技术、完善碳排放机制和共同富裕的机制。

4 结语

为了兑现全球承诺,我国在2020年9月正式开启“双碳”战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纳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成为江苏省今后五年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我国经济承受下行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第一要务,这可能会引起碳排放量增加,贫富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双碳”战略和共同富裕本质上是一致性的,耦合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统一于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人均碳排放量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减排压力大,苏北和苏南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基于“双碳”目标,为扎实推进江苏省共同富裕建设,文章提出六点政策建议:第一,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第二,确定碳排放量,建立统一碳排放市场;第三,发挥政府“元治理”作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第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乡村振兴计划;第五,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实现“双碳”战略和共同富裕;第六,发展人工智能,统筹推进“双碳”战略和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车丽娟,于法稳.“双碳”目标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 2023(8):34-44.

陈钰芬,胡思慧.中国省域共同富裕水平的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3(6):89-104.

冯小舟,周荣荣.“共同富裕”背景下再论产业结构调整: 以江苏为例[J].科技与经济,2022,35(4):91-95.

韩融.论“双碳” 战略推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0(3):126-137.

侯晓东,朱巧玲,万春芳.百年共同富裕:演进历程,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22(2): 1-8.

林向义,连樱洹,罗洪云,等.共同富裕与 “双碳” 战略矛盾吗?[J].商业经济, 2022,545(1):1-3.

逄锦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共同富裕百年奋斗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学动态,2021(5):8-16.

沈旺,江争红.双碳政策下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 基于安徽,江苏和浙江地级市的经验证据[J].煤炭经济研究,2022,42(7):4-12.

沈文玮,李昱.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经济和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J].经济纵横,2022(11): 1-7.

孙豪,曹肖烨.中国省域共同富裕的测度与评价[J]. 浙江社会科学,2022,6(6): 4-19.

唐任伍,范烁杰. “双碳”战略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价值理念,内在机理与路径选择[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78-90.

王泰杭,葛文文.“双碳”目标下江苏制造业集群供应链转型升级的战略路径研究[J].物流科技,2023,46(18):126-128.

王茵,赵洋.我国省域共同富裕水平测度及时空分异演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9):1-16.

徐志向,罗冬霞.人工智能促进共同富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 2022,323(7):34-44.

杨清可,王磊,吕立刚,等.长三角地区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溢出效应[J].环境科学,2024(3):1-17.

邹伟勇,许玲丽.中国共同富裕的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化[J].地理科学,2024,44(1):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