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

2024-07-31 00:00李永强
南方文坛 2024年4期

漓江画派是中国当代较活跃的画派之一,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对于一个画派发展来说,20年不算太久,但也不短。20年间,漓江画派走过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因此,对漓江画派20年的发展进行回顾与新时代的展望,显得格外有意义。回顾是总结经验教训,寻找优势,为了更好地发展。展望是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对漓江画派提出更高更远的发展目标,促进漓江画派走向高原,创造高峰。

一、漓江画派在争议中突出重围

2004年6月22日,漓江画派促进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理事会在桂林召开,标志着打造漓江画派工程正式开始。其实早在200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召开的广西美术发展研讨会,就确定了漓江画派作为广西美术的品牌,并开始筹备如何打造。2002年9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文联联合主办广西美术界打造漓江画派研讨会。2003年6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文联联合主办漓江画派理论研讨会,并将会议纪要分别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的潘琦,在2003年《美术》第8、12期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论漓江画派的形成与发展》《打造漓江画派 讴歌民族精神》,这些都为广西漓江画派促进会的成立、漓江画派的品牌打造奠定了基础。在广西漓江画派促进会成立之前,没有哪个省份对当地画派建设如此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促进会对画派的发展进行谋划。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到成立广西漓江画派促进会,到《人民日报》《美术》《美术观察》《广西日报》等大规模的理论宣传,再到全国著名理论家的助阵,漓江画派是在万众瞩目中起步的。

为什么说是在争议中突出重围呢?因为自200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提出“打造漓江画派”之始,就遭遇了国内部分画家、理论家的反对,其争议的核心就是“画派能否被打造”。2003年第7期《美术观察》发表《打造“漓江画派”——“漓江画派”理论研讨会纪要》之后,《美术观察》邀请了郎绍君、陈醉、陈绶祥、顾森、张晓凌、梁江等国内著名理论家针对画派是否能够打造进行座谈,并整理成文章《画派是可以打造的吗?》发表于该刊第8期,与会专家对于画派打造提出了不同观点,如陈醉认为“‘打造’是从外部包装入手而非遵照艺术发展的内部规律来办事。‘拔苗助长’的结果往往是成活率不高”。这代表了一部分专家的观点。专家们普遍认为不能急功近利地炒作式“打造”,不能违反艺术规律,指出“‘打造’应该是赞助、扶持、宣传,更应该是学术上的研究、引导”。当然,也有一些专家看到了画派打造的另一面,如陈绶祥认为这是比较好的战略,“打造地方画派,不但是必要的,也有其可行性”。其后,邵大箴撰文《提倡艺术的地方特色——从创立“漓江画派”说起》发表于《人民日报》,对于广西创立漓江画派给予支持,他认为在“全球化”“国际化”的潮流中,艺术的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更为珍贵、重要,在广西美术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创建‘漓江画派’作为广西艺术家们的自觉追求,是完全有条件的”。陈履生也从学理上分析了中外美术史上的画派形成与称谓问题,最终认为“能不能打造,根本不是问题”。广西漓江画派促进会正是在这样的学术争议中成立的,站在今天去回忆当年成立之时的情景,也许大家都满怀壮志,但到底能将漓江画派发展成什么样子,该怎么发展?我想当时谁心里也没有个“数”。

如今的漓江画派用事实兑现了当年人们对它的期望。在广西,它已经成为广西美术的代名词、广西文化的品牌。漓江画派的建设也被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中国,漓江画派也是声名远播,先后五次走进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得到了国内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很多重要的美术展览中都有漓江画派画家的身影。在各省画派建设的热潮冷却之后,如今还能在国内画坛持续产生影响力的屈指可数的画派中,漓江画派依然生机勃勃,岿然不动。在海外,漓江画派走出国门,在东盟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不少国家的美术留学生到广西艺术学院求学,都是受到漓江画派的影响。

二、漓江画派20年的历史印迹

创作、展览、研究、人才培养是漓江画派得以在全国取得巨大影响力,并持续产生影响的四块基石。20年来,漓江画派在这四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展示了漓江画派努力拼搏、脚踏实地的发展历程。

(一)美术创作硕果累累

漓江画派的画家们以饱满的热情,扎根广西这片热土,以具有广西地域特点的山水花鸟、民族风情、城市景观等为题材,创作出一批批优秀的美术作品,向全国美术界展示了漓江画派的创作水平。

美术作品参展、获奖是检验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漓江画派画家们的作品在全国重要的展览上屡次获奖,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为例,国画、油画、版画、水彩四个画种广西共入选40件作品(含5件进京作品),其中漓江画派画家的作品有35件,占比87%以上,可见其创作水平。

漓江画派的老中青三代画家们都积极创作。用作品说话,是漓江画派画家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老一代画家黄格胜身先示范,他先后创作了巨幅国画《壮锦》(2012年)、《古梅千年香》(2021年)。说实话,以黄格胜的名气、身份、地位等,他完全不需要画这样的大画,但他坚持挑战自己。《壮锦》高2.4米、长37米,用28张8尺整张的宣纸组合而成,这是一幅大型作品,考验的不仅是绘画创作能力,而且还包括身体素质。对黄格胜来说,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他自言这是“人生至此最严峻的挑战”。因为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最终效果不好或者没完成,都会影响黄格胜的声誉。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28张纸很珍贵,只有28张,一张都不能浪费,这是一个不允许出现失误的挑战。当然,最终的结果是完美的,他将广西壮族、瑶族、侗族、苗族最具代表性的山寨、风雨桥等风景融在一起,整幅作品气势恢宏,静谧幽远的家园风光让观众流连忘返。此外,其他老一代画家也频获佳绩,郑军里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提名奖、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谢森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先后有两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张冬峰的作品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提名奖、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黄菁入选第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等;杨诚获得第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提名奖,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中年画家代表黄少鹏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何光获得2020·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典藏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三、四、五届全国青年美展等;徐裕颂入选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等。青年画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节第四点《画家梯队建设薪火相传》有专门讨论,此处不再重复。丰硕的美术创作成果,有力地证明了漓江画派旺盛的生命力,推动着漓江画派不断地攀越高峰。

(二)学术展览影响巨大

美术展览是对画家创作最直接的宣传,也是检验一个画派美术创作水平高低的重要形式,更是一个画派学术影响力的体现。漓江画派20年来举办的学术展览数以百计,在广西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学术影响力。

漓江画派在广西主办的展览不计其数,这也让漓江画派在广西深入人心。但漓江画派的发展不可能局限在广西,因此,走出广西,走向全国,走向东盟和世界是漓江画派全体画家的共同学术理想。正是围绕着这种学术理想与弘扬广西美术发展的责任,漓江画派在全国不少省份都举办了重要的展览,做了许多推广活动。

漓江画派曾先后9次到北京、5次到中国美术馆举办学术展览。如2007年12月13日开幕的“新时代、新广西、新画派——漓江画派作品大展”、2010年12月17日开幕的“防城港市北京活动周开幕式暨山与海——漓江画派走进防城港美术作品展”、2012年11月26日开幕的“家园——黄格胜国画展”、2014年11月1日开幕的“‘小平的足迹——漓江画派走进百色’美术作品展”、2019年8月14日开幕的“壮美广西——漓江画派作品展”等的展览地址都是在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是国家级美术馆,代表着极高的学术地位,该馆对展览作品的审核很严格,绝不会允许学术水平低的作品在那里展出。漓江画派作品展能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就代表着官方美术机构对漓江画派学术水平的认可。这些展览开幕的当日,大多都举办了学术研讨会,邀请了中国美术界的著名画家、理论家前来指导交流,再加上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美术》等的宣传,极大地扩大了漓江画派在全国的影响力。

漓江画派十分注重学术展览的推广。2015年9月,“美丽的南方:漓江画派中国行”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立项,其全国巡展于2016年1月开始,先后在山东、四川、重庆、福建、广西等地开幕,全面展示了漓江画派的优秀作品。此项目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立项的方式,在全国巡回展出,是国家层面对漓江画派的学术支持,让漓江画派走出广西,走向全国,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漓江画派举办的学术展览不仅重视集体形象的构建,而且也在不断地推出名家个展,黄格胜、郑军里、雷务武、韦俊平等个人美术作品展接连不断。通过展览,有效地推动了画家个人的成长,使画家个体的影响力与名气越来越大,在成就画家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漓江画派。以黄格胜的“家园:黄格胜国画展”为例,从2017年开始,先后在陕西、山东、四川、江苏、重庆、北京等地巡展,仅北京就先后在中国国家画院与国家体育场鸟巢会展中心两个地方举办。这些展览的举办,不仅助推了黄格胜的画坛地位,也让漓江画派名声大噪。

漓江画派学术展览的视野没有停留在国内,而是聚焦东盟,逐步实现优秀文化输出。广西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在与东盟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中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漓江画派也将这一优势化为己用,趁势而上,不断地组织优秀画家到东盟国家写生、采风、举办画展,实现中国优秀文化输出。2007年5月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办“2007马来西亚·广西文化舟”——漓江画派精品展;2012年6月漓江画派写生团到柬埔寨、韩国、日本写生交流,并于2013年9月举办“漓江通四海——漓江画派柬·日·韩写生作品展”,且出版作品集;2017年5月,漓江画派采风写生团赴泰国开展采风写生活动等。漓江画派走出国门,走向东盟,在东盟国家产生了较高的知名度,也吸引了不少东盟国家的美术留学生到广西留学。

(三)理论研究稳步推进

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是漓江画派发展的两个支点,在美术创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漓江画派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20年漓江画派的理论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其一,漓江画派成立的基础性与可行性研究。这一类研究主要集中在漓江画派初创阶段,主要为打造漓江画派寻找理论依据,也是对漓江画派的文脉进行梳理。如梁耀的《略论“打造漓江画派”语境下的地理因素》、黄格胜的《打造“漓江画派”的必然性与可行性》、苏旅的《“漓江画派”,我们需要做什么——浅谈广西美术在新世纪的发展思路》、郑军里的《树立群体意识 打造“漓江画派”》等,这些成果共同指向打造漓江画派是可行的,是广西美术发展的必然,他们认为漓江画派的发展与形成既有地域环境优势,又有党委与政府的支持,加上画家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好成绩。

其二,漓江画派的艺术风格、特点研究。历史上的画派都有相对稳定的风格,这也是画派形成的基础。漓江画派也有自己的风格与特点,这需要通过理论的梳理与研究进行强化。这一类的成果有苏旅的《漓江画派:现代南方的新田园诗画风——浅论漓江画派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风格》、左剑虹的《漓江画派的“风”与“格”》、陈健毛的《“漓江画派”中国人物画的美学解读与文化观照研究》、韦俊平的《漓江画派艺术品牌的美学追求》等,苏旅的文章是第一次对漓江画派艺术风格进行界定,他认为现代南方的新田园诗画风是漓江画派的审美特征,“是广西美术赖以在国内画坛立足的根本,也是漓江画派走向全国、全世界的宽广道路”。对于漓江画派的风格特点,其实是很难总结的,毕竟漓江画派包含了多个画种。在20年后的今天看来,漓江画派风格上追求南方诗性的写意美,技法上以写意与表现为主,题材多表现广西地域山水林木,强调写生创作一体化。

其三,漓江画派画家的个案研究。对于漓江画派画家的个案研究,主要集中于几位代表性的画家,如阳太阳、黄独峰、凃克、黄格胜、郑军里等。这些成果对漓江画派画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阳太阳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刘新的《阳太阳早期绘画研究》、李永强的《阳太阳抗战时期的艺术创作与活动》等。黄独峰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刘新的《江山盛气望独峰——为黄独峰先生逝世10周年作》、黄格胜与邓军主编的《怀念与研究:黄独峰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等。凃克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苏阿嫦的《绿笛悠扬——凃克和他的油画风景画》、曾莉的《凃克在战争年代的艺术创作》。黄格胜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阮荣春主编的《黄格胜研究文集》、左剑虹的《黄格胜的艺术之路》、余永健主编的《中国画艺术与教育——黄格胜研究文集》、李永强的《黄格胜艺术评传》、冯凤举与孔令宇合著的《黄格胜艺术理论研究——黄格胜与漓江》、冯凤举的《黄格胜与教育:黄格胜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冯凤举与王丹编著的《问道榕荫楼:黄格胜课稿辑录》等。郑军里研究比较有代表性成果的是魏恕的《厚德载物·郑军里美术研究文集》,魏恕、康强主编的《郑军里绘画艺术研究》,陈健毛的《近现代中国画意象美传承与创新视野下的郑军里绘画研究》,《中国画文脉中的郑军里与广西人物画研究》。

其四,漓江画派整体的历史梳理。这类研究着眼于漓江画派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整体框架,以及与广西美术的紧密关系。重要的成果有郑军里的《漓江画派人物画的形成、发展与未来》,郑军里与魏恕、陶义美的《漓江画派中国人物画研究》,谢麟的《广西现当代美术发展与漓江画派》,韦俊平与冯凤举的《艺术的使命:漓江画派形成和发展研究》,帅民风的《“漓江画派”的概念演绎形式》等。

一个画派的发展离不开理论支撑,漓江画派理论研究为漓江画派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体现了漓江画派的学术厚度。

(四)画家梯队建设薪火相传

一个画派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画家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画派开拓性的第一代画家一般都是声名显赫、成绩斐然,但如果不重视梯队建设,就会出现后继无人,最后只能越走越窄。漓江画派与全国其他画派相比,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它有一个专业性的艺术学院作为支撑。在漓江画派的发展中,广西艺术学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首先,漓江画派的重要骨干都是广西艺术学院的教师;其次,广西艺术学院还有一个专门的二级教学机构——漓江画派学院,这都为漓江画派年轻画家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漓江画派第一任会长黄格胜是广西艺术学院的院长,第二任会长(现任)韦俊平也是院长,在学院都有较大的话语权,在行政上保证了漓江画派人才队伍培养的可行性与质量。以黄格胜为例,他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从2008年开始至2020年每年举办一次“格物致知”主题的教学展,他还在北京大学、中国国家画院、广西艺术学院等单位开设高级研修班,加大漓江画派人才培养力度。还有不少漓江画派的骨干画家对人才培养付出了很多精力,郑军里、雷务武、谢森、张冬峰、余永健、韦俊平等,他们认真教学,经常带领学生们外出写生、做展览,付出了很多心血。在老一代画家们“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表率作用下,很多年青一代的画家脱颖而出,在全国展览中屡次获奖,崭露头角。如唐勤的油画、水彩画均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提名奖等,入选第三、四届全国青年美展等。刘成的油画、水彩画均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还被评为进京展作品、入选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六、七届全国青年美展等。常贵翔的油画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等。雷璨铭的油画入选第十一、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等。廖有才的油画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获得第六、七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等。韩克伟的油画入选第五、六届全国青年美展,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双年展,第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等。吴志军的油画获得第五、六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等。梁业建以在读研究生的身份,版画获得第十二届全国银奖,入选第二十一届全国版画展,其后又先后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二十二届全国版画展等。最年轻的王芯宇以在读本科生的身份,水彩画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上述这些画家仅仅是漓江画派青年画家的一部分,年纪都在45岁以下,最小的才27岁,他们有着饱满的创作激情、丰富的创作经验、旺盛的创作精力,目前已经在全国的美术大展中脱颖而出,显示出青年一代高超的创作水平。漓江画派拥有一批这样的新生代画家,未来可期。

三、漓江画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新时代的展望

(一)宏大叙事的主题性创作不足

回望20世纪下半叶,宏大叙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构成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主线。主题性美术创作是当代美术界非常重要的内容,是美术创作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但纵观漓江画派近20年的创作,宏大叙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宏大叙事的主题性美术作品数量较少。画家们似乎并不太关注主题性创作,或者说对于这一题材与内容并不太感兴趣。一般来讲,主题性美术创作多集中于人物画,多表现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征程,党和政府重要的方针、政策以及各领域取得的重要成绩。这类作品难度很大,首先是尺幅上比较大,增加了很多创作难度,如大场面、多人物组合的设置等;其次是对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把握问题,既要尊重历史,又不能完全照搬历史,这需要深度的艺术思考。也许是因为这些创作难度,也许是因为思维惯性,总之,漓江画派画家们对于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激情与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画家们的创作大多关注广西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族风情以及个人的某些情趣。当美术主管部门有类似活动与工程的时候,大家也会去申报,但若没有,大家很少主动创作,并拿这些作品去投稿全国性美展,这反映出广西画家对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理解还不够,认识也不够深刻。

其二,宏大叙事的主题性美术作品质量整体不高。主题性美术作品质量整体不高不仅仅是漓江画派,或是广西美术存在的问题,而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有学者曾指出很多主题性美术创作存在“宣传第一,艺术第二”的问题,这是一针见血的批评,也是漓江画派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问题所在。主题性美术创作更要注重其艺术性,因为这类作品先入为主地受到了历史真实性与严肃性的制约,主观性表现与艺术发挥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如果再不注重其艺术性,那只能沦为呆板的照片性的作品。

漓江画派的画家们应该迎难而上,挑战自我,利用自身美术创作的优势,挖掘广西地域资源,在宏大叙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方面往前再推进一步,创作更多记录历史经典、反映时代声音与时代审美、传播主流价值观、表现新时代精神的主题性美术作品。

(二)中国画在全国性美术展览中的表现欠佳

漓江画派的国画家数量最多,若以比例来看,国画在全国性展览中入选、获奖的数量应该最多,但事实恰恰相反,国画的入选、获奖数量少得可怜。以20年来中国美术界举办的重要展览为例,我们看一下数据就能明白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首先是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它被誉为中国美术界的奥运会,是检验画家创作水平最重要的展览。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入选21张,国画6张;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入选22张,国画4张;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入选10张,国画6张。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全国青年美展,2022年第七届中,油画4张,国画0张;2018年第六届中,油画6张,国画1张;2016年第五届中,油画7张,国画1张。这些数据一目了然,国画入选、获奖的数量远远落后于油画,这个差距不是一点点。数据绝对不会说假话,这凸显了漓江画派的国画作品不能得到当代主流国画评价体系的认可。也许有人会反驳说,展览有展览的标准,不参展、不获奖也不能证明作品水平低,有一些画家一辈子没参展也能成为全国名家,画的水平也很高。话虽这么说,但凡事都有一个概率与比例,不参展、不获奖就能成为艺术水平高的名家的比例极低。况且,参展的作品要求都是大尺幅的作品,放弃参展,不画大画也很难提升画家的创作水平。此外,全国性美展关注度极高,参展、获奖是画家成长最好的途径,颇有“十年苦读无人问,一朝金榜天下知”的意味。当代一线的著名画家绝大多数也都是在全国性展览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所以,漓江画派的国画作品较少在全国性美展中参展、获奖是我们必须面对而且要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创作导向与审美、技法与形式等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画家们热衷于画小画,不愿花长时间、大精力创作大型作品。几乎所有的画家都知道,画小画容易,画大画难。画小画成功率高,不用画草稿,时间成本低,一气呵成,卖的价格也不贵,又方便家庭、办公场所悬挂,容易成交。相反,画大画成功率低,要先画草稿,再创作,经常要画几遍才能成功,每画一遍都要投入很长时间,即便成功了,也会因为画幅太大了,价格比较高,而且不适合家庭、办公场所悬挂等原因,不能成交。所以,画家们画小画,办个展比较流行。但无论一个画家画多少小画,都无法提升其对大作品的控制能力。相反,大作品才是证明一个画家创作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说得严重一点,画不了大画就不是优秀的画家。所以全国性美展的尺寸要求一般都是不超过2.4米乘2.4米,大多数画家也会把这个尺寸用到极致,因为画幅小了,在展厅里没有竞争力,很容易在评选的时候被刷下来。沉醉于画怡情抒怀的小画导致了画家们在全国性美展中没有竞争力,较少入选、获奖也在情理之中。

其二是国画工笔花鸟画、人物画画家的数量屈指可数,写意画家则太多,这导致了漓江画派国画创作倾向于写意画,而写意画在全国性美术展览中的比例是极低的,这也是导致画家们较少在全国性美展中入选、获奖的重要原因。虽然山水画不太分工笔与写意,但全国性美展的山水画作品画得普遍比较工整,山石画得大多很结实、厚重,很有体量感,也很能显示出工作量,这也是评选的标准之一。反观漓江画派的不少山水画作品,普遍比较讲究用笔的书写性与笔墨趣味,用笔松动灵活,这些特点放在小画中,都是优点;但放在大画中,便成为缺点。这好像是在用画小画的方式画大画,或者是将小画放大的效果,它不符合全国性美展的标准与要求。所以,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或在画家梯队培养的结构上得注意工笔画家的数量,或倡导画家们多创作一些工整细致的作品参展。

其三是国画作品体现出的时代性较弱。画家们在创作的时候大多考虑绘画的抒情性、趣味性,对时代审美与精神的表达少了,这可能是源于漓江画派的创作是以山水画与花鸟画为主。因为相较于人物画,山水画与花鸟画对时代性的表达本身就不够直接,人物画可以通过服饰、场景、道具等予以表现,但山水树木、花鸟鱼虫要想体现出时代性,那必须得认真思考一下,该在画面上如何做文章,如何将山水画、花鸟画与当代科技、城市生活、社会热点、经济建设等进行有效的结合,既保证绘画作品的艺术性,避免沦为宣传画,又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时代性,这便是画家创作能力的体现了,也是漓江画派山水画与花鸟画在展览体制中的突破点。

漓江画派中国画存在的这一问题也算是情理之中,毕竟漓江画派之所以叫漓江画派,就是因为画家们大多是以山水、风景、花鸟为题材,技法以写意性的表现为主,审美以南方诗意为表达,这些都与全国性美术展览评选的标准不太契合。但现如今,对一个画派、一个地域美术创作的评价,离不开其在全国性美术展览中入选、获奖的数量,毕竟它可以量化,而创作水平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所以漓江画派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得重视并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三)学术研究稍显滞后

漓江画派的理论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学术角度去衡量,还有不少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进的地方,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点:

其一是对漓江画派历史积淀的挖掘还远远不够。在漓江画派正式提出并形成以前,阳太阳、黄独峰、凃克等老前辈都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他们是漓江画派的理论基础,目前对这些老前辈的研究很滞后,还没有一本关于这三位老画家个案研究的专著。此外,对20世纪以前广西美术的研究也远远不够。只有将漓江画派的历史文脉进行深度挖掘,才能丰富漓江画派的理论厚度,并支撑其不断向前发展。

其二是对漓江画派艺术语言、风格特色研究的深度还不够。这一类的研究容易流入对画家绘画作品的吹捧,不管是分画种进行0h9QsHOphK6IEEc703UuPg==研究,还是画家个案研究,都避免不了对画家的作品进行品评,但由于画家的在场因素,这些评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偏于表扬的现象,这实际上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真研究、真批评少,吹捧表扬多,让不少研究流于浮表,不能深层次地触及问题的核心。所以,理论研究应该有点“辛辣味”,但这并不是要理论家无中生有,逮谁骂谁,而是要客观地发现问题,提出一些触及深层本质、令人反思的问题。

四、结语

在漓江画派20年之际,写下这篇文章,既是对漓江画派20年来成绩的总结,也是对其将来如何发展提出建议,有表扬,有批评,成绩与问题同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但毕竟是“良药苦口”,这个“苦”不知道是否能让大部分画家面对和接受,我作为一个评论者,也是漓江画派的一员,希望漓江画派能越来越好,正所谓“知之深,爱之切,爱之深,责之苛”,也希望画家们能够开阔视野,不断提升创作水平,团结奋进,继续创造漓江画派的辉煌。

【注释】

①②③郎绍君等:《画派是可以打造的吗?》,《美术观察》2003年第8期。

④邵大箴:《提倡艺术的地方特色——从创立“漓江画派”说起》,《人民日报》2004年6月13日。

⑤陈履生:《“画派”能否打造的关键不是口号而是结果》,《文艺报》2004年7月3日。

⑥黄格胜:《〈壮锦〉与我的2012》,《南方文坛》2013年第5期。

⑦梁耀:《略论“打造漓江画派”语境下的地理因素》,《艺术探索》2003年第3期。

⑧黄格胜:《打造“漓江画派”的必然性与可行性》,《艺术探索》2004年第3期。

⑨苏旅:《“漓江画派”,我们需要做什么——浅谈广西美术在新世纪的发展思路》,《艺术探索》2004年第3期。

⑩郑军里:《树立群体意识 打造“漓江画派”》,《艺术探索》2004年第3期。

左剑虹:《漓江画派的“风”与“格”》,《文艺争鸣》2008年第10期。

陈健毛:《“漓江画派”中国人物画的美学解读与文化观照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20。

韦俊平:《漓江画派艺术品牌的美学追求》,《南方文坛》2021年第4期。

苏旅:《漓江画派:现代南方的新田园诗画风——浅论漓江画派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风格》,《艺术探索》2006年第1期。

刘新:《阳太阳早期绘画研究》,《美术》2008年第9期。

李永强:《阳太阳抗战时期的艺术创作与活动》,《艺术探索》2008年第4期。

刘新:《江山盛气望独峰——为黄独峰先生逝世10周年作》,《艺术探索》2008年第4期。

黄格胜、邓军主编《怀念与研究:黄独峰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苏阿嫦:《绿笛悠扬——凃克和他的油画风景画》,《贺州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曾莉:《凃克在战争年代的艺术创作》,《贺州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阮荣春主编《黄格胜研究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左剑虹:《黄格胜的艺术之路》,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余永健:《中国画艺术与教育——黄格胜研究文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

李永强:《黄格胜艺术评传》,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冯凤举、孔令宇:《黄格胜艺术理论研究——黄格胜与漓江》,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

冯凤举:《黄格胜与教育:黄格胜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冯凤举、王丹:《问道榕荫楼:黄格胜课稿辑录》,广西美术出版社,2022。

魏恕主编《厚德载物·郑军里美术研究文集》,长城出版社,2011。

魏恕、康强:《郑军里绘画艺术研究》,江西美术出版社,2014。

陈健毛:《近现代中国画意象美传承与创新视野下的郑军里绘画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18。

陈健毛:《中国画文脉中的郑军里与广西人物画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18。

郑军里:《漓江画派人物画的形成、发展与未来》,《艺术探索》2012年第3期。

郑军里、魏恕、陶义美:《漓江画派中国人物画研究》,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

谢麟:《广西现当代美术发展与漓江画派》,《中国美术》2020年第4期。

韦俊平、冯凤举:《艺术的使命:漓江画派形成和发展研究》,广西美术出版社,2020。

帅民风:《“漓江画派”的概念演绎形式》,《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陈都:《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写意问题——兼论当下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不足及突破途径》,《艺术探索》2022年第1期。

(李永强,广西艺术学院。本文系第五批八桂学者“南方少数民族美术创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9A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