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信息化浪潮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了传统行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互联网+”新模式也在经济社会的各领域中逐步兴起。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明了智能教育的发展方向。智慧课堂通过变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创造了智能化、个性化、数字化的学习环境,目前已逐步发展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当下,全国各地中小学都在逐步建设智慧课堂,但具体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智慧课堂的优势和智慧课堂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旨在为正在建设智慧课堂平台的学校和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提供借鉴。
1.延伸学习空间。和传统课堂相比,智慧课堂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它极大地延伸了学习的空间,课堂的界限变得模糊,学习时间也不再固定,原本时空极度受限的课堂转变成了一个灵活、多样、共享、互动的智能学习空间。传统课堂模式下课前预习、课中讲授、课后复习的形式也被颠覆,在新模式下,课前、课中、课后均可学习,且学习任务有机衔接。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学生通过网络随时可以获取知识、交流讨论,传统课堂也不再是学习唯一的场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2.转变课堂角色。虽然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但教师“主演”、学生“群演”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改变,这种模式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锻炼、学习能力的培养、个人情操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智慧课堂将电子黑板、学生平板、教师电脑等设备构建成为一个虚拟平台,新平台上师生关系被拉近,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一对多”的关系,而是共同探究问题的成员。课堂互动也不再受时空和角色的局限,所有学生都能在智慧终端的辅助下实现高效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角色悄然间发生了变化。
3.升级学习目标。布鲁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是,传统课堂时间、空间、教学方法相对固定,很难同时达成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在“考试导向”的大环境中,大部分教师更加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高阶教学目标往往被忽视。智慧课堂下师生大部分操作性、重复性、确定性的基础工作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得以快速完成,如抄录、出题、批改、分析等。师生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高阶的学习目标中去。以知识目标为基础,深挖内在精华,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丰富情感、提升能力,给学生以更广的思考空间和更深的情感体验。
4.促进个性发展。识别个性并因材施教是每一位教育者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智慧系统通过对大数据的汇总和分析,能够帮助教师精准了解每一位学生。这种教育大数据涵盖了学生上课、听讲、学习、互动、讨论、测试、情绪,乃至健康状况等全部信息,同时能对学生学习情况、学习习惯、思维模式等做出准确评估。教师可依据数据对不同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例如为学生推送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料,组建互补性学习小组,进行区别化课后辅导等。
5.丰富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以考试结果为导向,片面强调分数,完全忽视了学生在知识生成过程中的价值体现。这样的评价方式会造成学生无法清醒地认识自我,从而丧失学习兴趣。智慧课堂的构建有助于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转变,这既是课堂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智慧课堂努力践行的方向。通过对数据的追踪和分析,动态化、常态化的过程性评价成为可能,再结合定性、定量的评价,使得评价主体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同时,评价关系也由传统的师生之间扩展到生生之间、家校之间乃至社会与学生之间。
1.缺乏相关技术人才。智慧教育是传统教育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教育是本质、是内涵,信息技术是手段、是平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育行业并不缺乏经验丰富的教育人才,但信息技术人才却极度稀缺。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的技术手段不能真正地服务于教育,教师好的想法也无法付诸于实践。当教育和信息技术无法形成合力时,那智慧课堂的搭建也只会变成硬件的堆砌。信息技术人才的配备是智慧课堂建设的重要一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推送学习能力强的青年教师接受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这样的人才有教学经验,懂信息技术,了解学校情况,是学校智慧平台搭建不可或缺的要素。条件不足的学校也应由教育系统统筹规划,配备相关技术人才。
2.平台的搭建和维护。现阶段智慧课堂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出现以下问题:第一,部分学生平板损坏,不能正常完成3—5年的教学周期;第二,合作厂商多由学校自主选择,各学校间往往不同,导致学生智能终端使用连续性不强,存在重复购买情况;第三,智能终端使用情况缺乏监督管理,学生利用平台漏洞进行娱乐活动的情况层出不穷。智慧课堂的建设周期长、难度大、投入高,因此在平台搭建过程中应该慎重选择产品质量可靠,售后服务良好的厂商进行合作。同地区各学校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对市场上的硬件产品联合考察,统一购买。信技人员及平台服务人员定期对软硬件进行升级维护,对智慧终端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智慧课堂使用“常态化”。坚决杜绝“为了建设而建设”现象的发生,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克服困难,努力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自己的课堂,真正服务于教学,而不能一味偏信自己的老经验、老办法。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专题教研活动、信息技术培训会、智慧课堂授课大赛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加强教育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智慧课堂建设的目的是“用”,而不是“建”,因此我们要坚持建设初衷,即“用好”“好用”,用的好不好,不是领导说了算,也不是专家说了算,而应以真实的师生体验、教学成效为准绳,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应成为检验一堂好课的重要评价标准。
4.资源共享难度大。智慧课堂的优势在于其开放性,学习资源易得。但是,不同平台之间、不同学校之间信息独立、资源壁垒高、不成体系,导致使用难度大、资源不丰富等现象发生。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应统筹推动数据交融,努力构建教育生态,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区域内全体中小学要统一资源标准,克服技术妨碍,无私共享资源,最终完成资源大融合,并与更高级信息渠道对接。
5.教学模式易僵化。智慧课堂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学模式单一,形式固定,信息技术的使用流于形式等问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能够适应所有学科,各学科教师应加强教研,依据本学科特点,充分结合智慧课堂优势,深化内容、技术融合,打造独特新颖的教学模式。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开展校际交流,分享成功经验。前期教学研讨,模式构建,软硬件开发都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是新的模式一旦形成,智慧课堂的优势将会凸显。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将为师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教”和“学”也将变得更加轻松和高效。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改变,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面对智慧课堂的新模式,学生、教师、学校、家长都应该辩证地看待、合理地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其有利的一面,让智慧课堂真正服务于教学。
(作者单位:长治市潞城区第三中学校)
责任编辑郭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