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是基础教育变革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不足,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是基础教育体现“兼顾公平和质量”价值取向的有效教育改革形式。
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对集团化办学的探索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了“一校三模四区”(即一个学校,公办、民办、托管三种模式,四个校区)的集团化办学格局,积累了“名校+弱校”“名校+新校”“中学+高校”“跨区域集群”“跨学段集群”“跨体制集群”的办学经验,形成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友谊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
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我们思考的最多的就是,究竟需要向成员校、分校区输出什么?我想,既应该有输血式、传授式的师资、管理、制度、模式等的输出,更应该有造血式、发展式的文化、教风、学风的输出。可以说,我们的一系列举措都是在围绕这两种输出进行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惑。比如,教师方面。自集团校成立以来,各分校区教师对附中办学理念、办学成果、管理制度、文化氛围的认同感、归属感不断增强,“发展共同体”“同为一家人”的意识逐步树立,这是集团化办学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根基。但不同校区、不同性质的教师在能力、习惯、态度上的差异不会在短期内彻底消除。同时,各分校区的不同行政级别、不同管理单位、不同属地,其所带来的政策差异也对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带来不小的影响。
又如,学生方面。虽然有成型的管理制度,但各校区招生政策、招生对象不同,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同年级不同校区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上的差异较大,即便“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统一考核”,但摆在我们面前最当紧、最棘手的问题还是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再如,不同校区隶属区划和级别不同,导致经费来源、拨付人员经费数额、办学硬件条件等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我们目前即便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绩效考核后,各分校区教师得分相同,但实发绩效工资不同,这对于集团化办学确实是个挑战。
在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集团化办学不是“挂一块牌子”就可以万事大吉的。集团化办学要通过有效输出促进反思总结,从而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推动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总结起来,就是两点:第一,与附中同行,通过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统一考核促进各成员的友谊竞争,多赢共赢。第二,与附中同优,通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实现从部分班级对标附中到班班都成为优秀、从培养骨干名师到成就全体教师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