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五育”融合经验对特殊教育的启示

2024-07-30 00:00:00王锴
山西教育·管理 2024年7期

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我所在的特殊教育学校培智学生比例不断上升,原先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于是2023年9月,学校全面实施了课程改革,明确了“五育”并举、艺体特色、康教结合的办学方向。一年来的实践和成果证明,在特殊教育中实施“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极为重要。然而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也逐步发现了“五育”存在各自为政、未能有机融合的新问题。如何彻底打破以往“五育”相互割裂的状态,构建一个全新的、系统的特殊教育体系?汾阳的“五育”融合经验或许给出了答案。

教师能力的强化

采风的过程中,汾阳东关小学的诗教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以诗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以教材为本学诗、创建校本教材诵诗、课后服务组织画诗、音乐课堂组织唱诗、利用节日组织演诗、诗词操“以诗练体”、鼓励大胆写诗创诗等方式,将培养学生文学素养、道德底蕴、审美水平、健康体魄有机融合在一起。

他们的做法让我感悟到,特校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通晓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衔接,突破“学科教师”的身份,强化“教育者”与“人生导师”的身份认同,发掘“五育”教育元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五育”,逐步实现从精通专业到博学多能的转变。学校也应该转变传统单一学科教研的组织方式,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开展跨学科教研,支持教师开发融合课程和跨学科教学。

学生教育方式的优化

汾阳二中以艺体教育为特色,开发了“面向全体、兴趣导向、分层提升”的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涵盖了美术、书法、舞蹈、传媒、棋类、拳击、体育、科技等,为学生提供了一套可供自主选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体系,特别是设计了配套的体验体系、多元评价体系等,构建了普通高中生涯规划育人的新模式。

我认为这一模式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有重要意义。当前,特校学生残疾类型已经由过去的单一型逐步向多重类型转变,课堂教学中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显然难以收到实效,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特点和残障类型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逐渐从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教育模式改为实施“小水滴灌”、个性化的育人模式,让每一个残障孩子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步的欢欣、成长的幸福。

从汾阳“五育”融合发展经验中,我感受到,“五育”融合也并非要求面面俱到,为融合而融合,更不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简单拼凑、整合或叠加,而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为前提,实现“五育”之间的有机联结、渗透和融通。从这一点上看,特殊教育坚持落实“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任重而道远,要学会在“一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同时又要学会在“五育”中认识“一育”、把握“一育”、实现“一育”,结合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自信的精神、生存的技能、创造美好人生的能力,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活出生命的精彩。

(作者单位:长治市特殊教育学校)

责任编辑田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