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抓手。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驱动逻辑包括:科学技术带动乡村产业新升级、数字经济催产生农村业新业态、绿色金融助力生态新发展、对外开放推动农民生活新富裕等。现阶段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还存在一些现实挑战,需要从强化政策保障,推动城乡协同发展、协同城乡资源配置,完善乡村保障、培育新质农民,提升人力资本、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带动农业创新推广等四个方面切入,切实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乡村地区 农业生产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更强调内在的发展质量,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走出一条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对城乡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城乡区域因地制宜推进、共享发展是其本质要求。以绿色生产力为主导的乡村生态经济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一个天然场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乡村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要求其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需要与乡村生态经济有机结合,打造新质生态、扶持新质研发、培育新质产业、发展新质企业、优化新质治理、培养新质人才,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逻辑:科学技术带动乡村产业新升级
近年来,以科学技术为指引,农村传统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传统产业向融合化迈进。首先,从产业上看,就是要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数字技术为乡村产业转型和升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打造智慧“三农”综合服务平台,发展“互联网+农机作业”,引导社会化服务项目安装“北斗”等信息化监控设备,形成实时监控、精准种植、科学管理的农业生产新形态。其次,从资源利用上看,促进行业耦合发展,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衔接,建设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农业应用场景,促进节本增效。最后,从要素上看,就是要促进新型要素与传统要素有机融合,促进新模式和新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逻辑:数字经济催生农村产业新业态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将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加速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一是电子商务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引导农商互联对接,通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构建完善的城乡双向互动流通网络,改善了乡村地区农产品滞销的状况,同时提高效率和用户体验。二是远程服务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新质生产力的大力推广,优化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拓宽了乡村地区的资源共享。例如,在线教育为村民提供农业生产的新型技术,促进智慧农业的发展。远程医疗,打破时空限制,优质医疗资源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进一步发挥了乡村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三)生态逻辑:绿色金融助力生态新发展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绿色赋能是重要一环。绿色新质生产力是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一是智慧农业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数字化、物联化、工程化为发展趋势的现代农业,正全面重塑农业形态,新兴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农”字头的新质生产力有着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智慧农业实现了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产业结构高端化,有利于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而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二是绿色金融带动了新能源的发展。乡村地区大力推广新能源的使用,大力发展光伏和风电绿色能源产业,推进“新能源+新农村”互补扶贫模式,挖掘当地资源优势,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不仅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治本之策,而且有助于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四)改革逻辑:对外开放推动农民生活新富裕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一是乡村振兴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积极扩大进口,引进先进的生产要素,提升乡村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借助先进技术扩大农业的生产规模,培育出高质量的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村民致富创收。二是通过高水平的“走出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政府牵头,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科技赋能农业新发展。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的封闭状态,推动了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有利于中国农业走向国际市场,扩大农民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的经济创收。因此,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促进国内国际在科技创新的双循环,使我国更充分集聚全球创新资源。
(一)城乡发展不均,数字鸿沟大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乡村存在数字鸿沟,发展不均的现象。首先,当前中国城乡互联网普及率与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距较大,导致城乡数字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均衡。一是基础设施的接入鸿沟。同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主要应用于在数智化的基础设施的接入,但是乡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接入力度不强,导致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城市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二是智能设备的使用鸿沟。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推动乡村地区智能设备的发展,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受到数字技术的制约,不能更好地将数字生产应用于农业中,不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三是数字素养的鸿沟。由于乡村地区农民的自身文化知识有限,对于政府的相关政策了解不够深入,在面对网络信息时,不能更好地识别,导致获取和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难以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
(二)乡村资源匮乏,社会保障不足
近些年,乡村地区资源占有有所增加,但是和城市的差距较大,乡村的综合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一是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优先发展城市,导致乡村地区资源匮乏,乡村发展速度缓慢,发展规模较小,基础设施落后。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落后不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农村地区的宽带网络覆盖和移动客户端的接入和电力稳定性等各方面较差,城镇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通常在76.4%至83.1%之间,而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则在52.3%至61.9%之间,截至2023年12月,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为16.8%。这但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普及率仍然较低表明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增长较快。二是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差异,不利于乡村地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乡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基本服务和财政投入等供给方面和城市还有差距,尽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社保和医保政策在不断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乡村居民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实施中,还是存在一些差异。
(三)农村缺乏专业人才,劳动结构失衡
乡村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缺乏专业的人才。一是出现人才流失现象。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的吸引力不足。就人才规模而言,乡村地区人才不足,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谋生,返乡与下乡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者不多。有研究表明,当前15岁—39岁的年轻人常住乡村的比例低于30%,乡村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人才结构而言,部分地区乡村人才结构失衡,缺乏大量实干型、技术型、管理型等人才。二是城乡之间人才能力素养失衡。尽管现阶段我国农村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一定成效,但需要提升的空间仍然较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技术培训人员,因缺乏专业指导,农民农业技术水平未能有效提升,在现代化农业生产领域捉襟见肘。农村管理人才短缺问题较为严峻,特别是生产经营类管理人才供不应求,不利于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四)农业生产科技系统缺乏创新
随着“数商兴农”工程的广泛应用,乡村地区农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乡村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较单一。一是传统农业生产占据重要地位。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性问题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难题之一。发展农村的新质生产力,要不断挖掘新的农业生产资源,但是乡村的产业结构单一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增长潜力,缺乏创新精神,只是简单地模仿已有的产品和业务模式,没有充分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缺乏自身产品竞争力。二是乡村地区对新质技术的应用不多。尽管数字经济在农村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推广还有待提升。三是农业科技生产系统与市场联动不足。乡村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渠道相对狭窄,缺乏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使得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民的收入稳定。
(一)强化政策保障,推动城乡协同发展
加快城乡协同发展,乡村地区就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一是要完善乡村经济基础设施制度。基层政府要加大对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增加财政支出,提高乡村地区使用互联网的普及率,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研究符合本区域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战略。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带动,减小乡村之间的数字鸿沟,通过政策的支持,优化乡村数字运营环境,带动数字经济赋能振兴的新发展格局。二是构建城乡发展鼓励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实现城乡之间的双向发展,乡村地区引进城市地区智能设备的先进技术,城市可以学习乡村的数字发展模式,加快城乡协同发展。三是优化相关政策落实。政府要扩大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需要将相关政策进行通俗易懂的宣讲,激发农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情,进一步改造升级传统农业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
(二)协同城乡资源配置,完善乡村保障
振兴乡村,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可以合理分配城乡社会资源,提高城乡基础建设,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一是协同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要实现对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要确保乡村地区通信设施建设,借鉴城市的先进通信设施经验,提升信息通信、交通运输及能源供应等关键领域的供给质量,使其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资源与关键枢纽。二是协同发展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以新质生产力为推手,适度调整乡村地区社会保障机制,缩小城乡社会服务差距,催生数字经济的新发展模式,激发乡村地区的消费水平。从制度上保障农村养老保险,逐步推动乡村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城乡社会福利资源分配高效化、公平化。
(三)培育新质农民,提升人力资本
乡村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建设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作为保障。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高素质农民是希望。一是要积极培育新质农民。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支既懂农业生产,又掌握新质生产技术的农业从业者。乡村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不断鼓励有丰富经验的农民发挥带动作用,举办基层县乡联合专业技术培训班,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同时要联合返乡青年,充分将在外学习的现代化耕作理念灌输给乡村居民,帮助他们提高农业经营和管理水平。二是引导城市新质专业人才服务农村。夯实农业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本基石,就要不断引进城市的新质人才,将一些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专家集合,强化新农科建设,优化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动传统农业相关专业迭代升级,分类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基础人才,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
(四)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带动农业创新推广
技术创新是加快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农业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一是整合农业科技创新多元主体。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技术引进的资金投入,农业科研机构主要围绕基础研究、科技攻关、知识传播进行协同创新,农户从自身需求出发,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发展智慧农业。二是要依托数字技术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数智化水平,要加快打造以数据和模型为支撑的农业生产数智化场景。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利用无人机和物联网技术进行精准施肥、灌溉和病虫害监测,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系统与市场的联动。乡村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依托市场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同时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加强与市场的联系,形成科技研发与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紧密衔接,各级农业科研结构相互贯通,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科专家协同创新,优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与农业需求qeTntG3D6TCnOJ29jxNs7w==无缝对接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谢梅.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J].人民论坛,2024,(05): 66-68.
[2]姚树洁,王洁菲.数字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及实现路径[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37 (02): 1-12.
[3]罗铭杰.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内涵论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24, 45 (02): 11-19.
[4]栾江.以“三个创新”为抓手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J].求知,2024,(03):37-39.
[5]许正中.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4,(03): 60-64.
[6]燕连福,牛刚刚.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4, 10(02): 82-90.
[7]张震宇.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理论逻辑与路径探索[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 38(02): 11-21.
[8]王静华,刘人境.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驱动逻辑及路径[J/OL].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 9[2024-04-15].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责任编辑: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