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数字化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的融合发展之路

2024-07-29 00:00侯小芳吴健豪
中国商界 2024年7期

在以往的财务管理中,税务管理体系与财务管理体系相互独立、各自为政,造成财务信息数据与税务管理体系的共享能力低、信息沟通交流能力弱,导致财务管理与税务数字化融合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融合,能够基于“互联网+税务+财务”视角,推进税务管理与财务管理向共享化、一体化、纵深化、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集成化、规范化方向升级转型。同时,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融合还能够强化财务数据与税务信息的有效对接,在财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实现系统自动开票、自动计税、税票一体化管理,并将发票管理、业务单据管理、记账凭证管理、资金管理等内容串珠成链,在提升财务核算、监督职能的同时,彻底打通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壁垒,并通过数据赋能和数据变现,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及涉税风险,进而不断提高税务管理与财务管理水平。

税务数字化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认识不足 融合目标不够明确 税务数字化管理实现了从“以票治税”到“以数治税”的转变,因此,企业在税务数字化与财务管理融合中应对税务管理转变管理内容和思维观念,以确定新的融合目标。从企业层面来看,现阶段企业税务数字化管理包括税票合规管理、风险管理、税务筹划及税务控制等。随着数电票全面推广,税务数字化管理已成为推进企业税务管理智能化、高效化、精细化的必然趋势。但当前一些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重利润,轻管理”的思维一直存在,认为企业只要没有出现涉税风险及财务风险,企业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的成果就是合理的、科学的、合规的。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企业税务数字化过程中没有将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业务功能、企业发展战略视角融合方案作为基础,也没有重新梳理融合流程,构建融合新框架体系,这为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融合埋下了“隐患”。

缺乏智能化系统支撑 税务数字化管理的基础是数据管理,在实务操作中更需要一套完整的、准确的、标准的数据体系支撑。在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过程中如果出现数据缺失、错漏等情况,那么融合的作用与效果很难发挥出来。因此,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时需要构建一套智能化、标准化、标签化的数字平台。但是,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一些企业的智能化系统构建并不完善。

第一,企业对智能化系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某些企业智能化系统并非自主研发而是直接采购自其他公司),因此,其智能化系统的功能距离企业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第二,系统模块功能还有待开发。目前一些企业信息化系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不能实现自动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和提炼,前端业务系统的经营数据、凭证数据、财务数据、纳税申报源数据不能实现自动对接和共享,导致数据孤岛现象依然存在,这对于税务数字化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融合十分不利。

融合过程中业务梳理及整体优化能力不足 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要达到数据突破、流程融合、服务细化、制度规范、信息技术、数据要素、岗责体系等方面的一体化融合升级,同时,还需要对当前的财务、业务、税务进行重新梳理,构建完整的融合管理地图,并借助信息化工具引入税务、财务管理模型,对当前财务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及税务风险进行评估,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实现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共同协作。但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企业在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之后,业务梳理及整体优化能力不足,融合成效不佳。例如,当前税务数字化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纳税额度、经济业务事项、资金流动情况进行汇总,企业在税务数字化管理中要做到应缴尽缴,不少缴税,不漏缴税,并以国家实施的各项税务优惠政策为根本依托,积极进行税务筹划,为企业的利润增长提供新的空间。但在实务操作中某些企业的各项税务政策应用不当,部分企业更是存在“应缴未缴”等现象,从而导致产生税收滞纳金,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额外支出,还导致其税务风险居高不下。

税务数字化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融合发展策略

积极明确融合目标 夯实融合基础 首先,管理者要明确税务数字化与企业财务管理融合的重要意义。它需基于战略发展高度,以“整体规划、阶段性与拓展性相融合”为基本原则,结合企业税务数字化管理及财务管理现状,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融合方案。

其次,关注市场因素和企业未来发展走向。在税务数字化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融合的过程中既要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服务,还需要具有前瞻性,并结合市场环境变化和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向进行战略定位,优化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的顶层设计,以期实现融合价值最大化。例如,在融合过程中,企业并非简单地搭建一套税务系统或者是财务系统,而是打造两者兼顾的生态管理体系,从多元化的角度对企业业务、财务、税务等关键节点进行内容梳理,并对税务、财务流程进行再造,最终解决企业税务及财务问题,提高企业整体管理能力。

搭建智慧系统 一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主研发信息化系统,对于外购的信息化系统则要针对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的需求进行功能模块优化,构建多元化、标准化、集中化的数据模型,打通数据壁垒,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以战略发展思维拓展系统模块功能,勇于创新,结合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优势,以期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模式平台化、数字化的目标。

当前企业智慧系统模型框架可以细化成三个层级:一是数据基础层。数据基础层主要包括市场数据采集、税务数字化数据汇总、财务数据对比分析、业务数据整合等相关内容,通过数据整合及数据处理,构建税务数字化管理、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联动反馈机制,确保在税务数据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过程中大数据要“准”、小数据要“稳”。二是核心融合层。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的核心是通过数据融合,识别和防范税务风险、财务风险,助力企业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智慧系统模型框架构建第二层级要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数据互通和数据共享、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风险识别及处置。通过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能够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三是执行应用层。该层级的主要内容为数据赋能和数据变现,通过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的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辅助管理者做好经营管理决策,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成效,创造税务数字化与企业财务管理融合新章程。

提高业务梳理及整体优化能力 降低成本额度 企业在实务操作中基于涉税业务视角,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梳理,将企业的税务数字化管理嵌入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管理流程中,优化税务数字化管理及财务管理中的低效率、低价值环节,加强流程中数据洞察,构建数字金矿,通过流程升级,达成企业税务数字化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融合高质量的管理目标。例如,近几年国家为了更好地扶持企业发展,在增值税、所得税方面积极实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在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过程中积极借助数字化信息,强化对数字化处理能力,将税务中的各项优惠政策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有效融合,积极进行税务筹划,逐步将税务要求嵌入会计、业务相关系统中,最终通过系统实现自动化计算和控制,降低财务成本。与此同时,在税务数字化管理及财务管理融合过程中,企业还应该基于风险管控视角,强化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积极构建风险预警机构,细化各部门权责和义务,制定与需求相匹配的制度体系,为企业长效稳定发展提供“新引擎”。

强化部门协作 发挥融合效力 首先,需发挥税务部门及财务部门的引领作用。在税务数字化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融合过程中应按照“先易后难”的融合顺序,即先解决逻辑处理清晰、计算方法简单、涉及角色流程单一的融合内容。

其次,基于融合整体发展的视角,优化税务部门、财务部门及业务部门整体组织机构框架,并按照税务数字化及财务管理融合的需求设置相关岗位。例如,企业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立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负责融合建设的全面工作,并按照新的融合流程细化岗位权责,在实务操作中把责任层层压实,创造税务数字化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融合发展新篇章。

培养复合型人才 为融合提供人才保障 第一,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税务数字化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融合奠定坚实基础。例如,企业应针对税务数字化及财务管理内容进行定期的人才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税务数字化管理内容明细、财务管理理论基础及实践、融合流程优化等相关内容。

第二,在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融合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对信息技术的处理和应用,现阶段某些工作人员虽然税务管理及财务管理能力过硬,但是在信息技术处理和应用层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以聘请专家对融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正,为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提供能量。

关注融合数据安全 规避数据风险 首先,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平台运行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系统登录、权限设置、授权使用、加密传输等内容,定期对融合平台进行系统维护和升级,规避病毒、非法入侵、数据泄露等风险发生,并以企业税务数字化与财务管理融合需求为导向,构建数字防火墙及网络安全框架,为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数据安全环境。

其次,企业应注重数据传输和存储安全。企业可以通过用户认证及访问控制技术、VLAN技术、MPLS技术、VPN及加密与密钥交换等方式,确保融合过程中的数据传输及存储安全,助力企业在融合过程中不断“焕发生机”。

总之,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发展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融合能够对企业实现业财税一体化及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转型产生积极影响,这不仅迎合了税务管理时代发展需要,也为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融合过程中应该精准定位税务数字化管理及财务管理优势,强化税务数字化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融合,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