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概述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是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包括:一、应收账款融资方式。这通常是指企业可以将应收账款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股权融资,如图1所示。这个模式帮助解决应收款回收期长、资金周转不开问题,提升企业的流通性,缓解资金压力。二、预收账款融资方式(保兑仓方式)。这通常是指企业可以将采购单或应收账款作为担保金,向金融机构股权融资,便于提早获得资金用于购买原材料或生产。这个模式助力企业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运营风险。
中小企业是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具有规模较小、灵便性强等特点,在生产经营中向社会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在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层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贡献非常显著。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中小企业总体上贡献了我国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不夸张地说,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在创新和促进行业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数据显示,中小企业贡献了全国各地65%以上专利发明和超过80%的新产品研发服务项目。
现代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应用使得供应链上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传输更加便捷和高效。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传递存在延迟、不准确等问题,而现代供应链金融模式则通过引入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这使得供应链上的各个参与主体能够更加及时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决策和合作。
现代供应链金融模式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对整个供应链的参与主体进行综合信用评估。传统的金融机构在进行放贷决策时,主要依据借款人的个人信用或企业信用来评估其还款能力。但在供应链金融中,供应链企业作为产业链的神经中枢,能够全面评估全部供应链上的参与方的信用情况,使得金融企业能更为全面地了解借贷人的资信情况,提高借款准确性和风险控制能力。
与此同时,现代化的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减少中小微企业风险性。传统的融资活动对借款人的个人征信度有较高的要求,这对中小企业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系数。但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中小企业积极与核心企业进行协作,可以获得更多股权融资机会。
缺少相关技术支持 在传统的融资方式中,金融机构通常要求贷款人给予质押物或担保物,从而降低信贷风险。但是,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其固定资产占比较低,难以提供充足的质押物或担保物,进而不能满足银行的要求。除此之外,相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因其规模不大,往往缺乏完备的财务报告和信用记录,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准确评估其真实的经济实力和偿还能力。因此,金融机构在评估风险性时往往会对股权融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限制。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体系不健全 在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需要确保交易的真实性,以避免重复质押、伪造贸易合同等风险。由于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涉及多个参与主体,信息传递和核实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准确判断贸易的真实性。在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通常会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物或质押物作为担保,以降低贷款风险。然而,抵押质押物的权属问题存在风险。例如,抵押物的所有权是否清晰、是否存在其他债权人对抵押物的权益等。如果金融机构未能充分核实和确保抵押物的权属,会导致在追偿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损失。在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通常会接受某些商品或产品作为质押物。然而,质押物的质量问题存在风险。例如,质押物存在质量瑕疵、损坏或无法流通的情况。如果金融机构未能及时评估和监控质押物的质量,会导致在追偿过程中无法获得足够的价值或面临损失。在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需要关注物流环节的风险。
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信息披露不全 一是企业财务数据资料混乱,日常运作资料信息七零八碎。对于一些小微企业来说,由于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或资源有限,往往存在财务数据管理混乱的情况。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导致财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不规范、不及时。此外,企业的日常运作资料分散在各个部门或个人手中,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相关资料信息七零八碎、难以获取和整合。这给银行在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风险时带来了困难。二是企业自负盈亏、运作自由,导致内部信息阻塞。小微企业通常由个人或家族经营,经营者对企业的运作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这种自主性和自由性使得企业内部信息流动不畅,影响信息传递和共享。例如,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计划、市场前景等重要信息仅限于经营者或少数核心人员掌握,难以为银行提供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强化各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协同管理意识 首先,建立战略联盟关系,确保形成相互依赖的“信誉链”或“利益共同体”等更加牢固的合作方式。在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形成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这种联盟关系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目标和利益基础上,通过长期合作和互信来增进合作伙伴之间的信誉。通过建立这样的“信誉链”或“利益共同体”,有效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其次,要推出增强供应链成员企业归属感的供应链金融激励机制。为了增强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归属感和合作积极性,推出一些供应链金融激励机制。比如,金融机构依据供应链管理成员企业的合作表现和贡献水平,给予更实惠的融资条件或信用额度,从而激励制度激发企业的热情,使其更加主动地参加供应链合作,而且更加重视维护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健康运行。
加大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的力度 首先,应建立供应链金融信用审查制度。为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在开展融资决策时应建立合理的个人信用审查制度,主要包括对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公司进行信用评级,评估其经营情况、运营能力、信用记录等。与此同时,还需关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公司,尤其是主要供应商或核心客户的资信情况。建立合理的信用审查制度,使金融机构更有效地评定供应链中公司的信贷风险,从而降低融资决策风险。其次,贷中需高度重视岗位工作职责,操作步骤要到位。在供应链金融的贷中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操作步骤应当明确、及时。金融机构应建立起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确立每个部门在贷款审核、贷款管理方法、风险管控等方面的职责权限。与此同时,操作步骤应标准且全透明,保证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符合要求,并且能及时获取与处理有关信息。
强化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信息披露企业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日常运作资料集中管理。采用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或其他信息管理软件,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通过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方便银行获取和整合企业的相关资料信息,提高银行对企业的了解和评估水平。企业建立内部信息共享机制,鼓励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通过定期组织会议、设立内部沟通平台等方式,促进信息的流动和共享。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要求企业内部必要的信息必须进行共享和报告,确保重要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银行等外部机构。另外,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企业进行财务审计和综合评估。
政府应完善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 建立应收账款支付管控机制,有效降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该机制包括对应收账款的支付流程进行规范和监控,确保资金按时到账,降低逾期和坏账风险。同时,建立应收账款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风险。通过建立这样的支付管控机制,提高供应链金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加强政府配套政策支持,为小微企业融资活动提供规范的引领和制度法规上的保障。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政府还应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财税优惠政策、减免融资成本等支持措施。同时,政府应加强对供应链金融市场的监管,确保市场秩序良好,保护小微企业的合法权益。在流动资产方面,应加强与银行的抵押权、质押权相关的法律规范。
作者单位:金澎(上海)供应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