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头脑特工队2》讲述了女孩莱莉的生活,她头脑中装着多个情绪小人,每一位都代表了一种情绪。他们每天在大脑的控制室里活动,根据现实发生的不同情况,来操控大脑控制台,影响着莱莉的情绪反应。
故事从莱莉参加冰球特训营开始,在这之前莱莉的大脑一直是由“乐乐”所主导,她时刻都想方设法让快乐最大化。情绪小人们发现,如果全让“乐乐”来主导,莱莉只知道玩乐,毫无计划性,最终只会让生活陷入窘境。而在所有情绪小人中,“焦焦”是最懂得做计划的,他会提前预演100种可能发生的情况,然后去思考相应的对策。同时他也会迫使莱莉早起练习冰球技术,以确保跟上大家的步伐。
因此,在“焦焦”的号召下,“乐乐”等几个情绪小人被驱赶出了控制室,自此“焦焦”成了莱莉的主导。“焦焦”的权力变得越来越大。他一人操控大脑控制台,其他情绪全部被置于后方。慢慢地,其他问题开始出现了。带着焦虑的核心记忆球被“焦焦”放入“记忆池”中,随之而来的是莱莉的“信念之树”变成了橙色,莱莉的内心一致回荡着“我不够好”的声音。
直到其他情绪小人及时拔掉了“我不够好”的信念之树,让“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所有情绪进入到“记忆池”中,才长成了高大丰满的“信念之树”。也就是说,当我们既承认自己有不好的一面,同时也肯定自己有好的一面,我们的人格才会走向成熟。
在我们的人生中,有一些片段会深深地刻在心中,成为我们性格和行为的基石,这些特别的记忆被称为核心记忆(Core Memories),它们是我们情感和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记忆可能是快乐的、悲伤的、恐惧的或是骄傲的,它们让我们对某些时刻记忆犹新。举个例子,你在9岁那年参加了一场全国作文比赛,最终获得了一等奖。当校长在全校师生面前宣布你的名字时,你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自豪。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得这个时刻成为你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之一。这种记忆会极大提升你的自信心,激励你在未来不断努力,甚至会决定你的职业选择。
核心记忆的形成涉及大脑的多个区域,尤其是与情感直接关联,情感增强了记忆的持久性。其次,核心记忆常常被反复回忆和重述,使其更加深刻。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人际关系体验,是形成核心记忆的关键渠道。例如我们从小跟父母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核心记忆的最主要素材。
而信念系统无时无刻不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这些信念系统大多源于我们的过往经历和核心记忆。著名心理学家、认知行为治疗(CBT)的创始人亚伦·贝克,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病人会不假思索地重复一些特定的想法,这些想法被他称之为自动思维(automatic thoughts)。自动思维是指个体在面对某些情境时,不经过深思熟虑就会在脑海中蹦出的想法。例如,一个学生在考试中遇到难题时,脑中会不假思索地蹦出“我肯定会考砸”的想法,这种自动思维会导致焦虑和不安。
顺着自动思维再深入一层,亚伦·贝克发现,所有自动思维的内容都是有结构和套路的,要么是在表达某种立场和态度,要么就是某种假设,要么就是在设定规则。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发生,无法证明自动思维是正确的。贝克把这种过程称之为“中间信念”。中间信念包括态度、假设和规则,是我们应对周围环境的一套心理机制和策略。
贝克发现,中间信念的背后还有更深的信念系统,这些信念非常稳定,构成了我们人格的核心,他称之为核心信念。核心信念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核心信念不仅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还影响我们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贝克指出,自动思维是我们的思维习惯,它们迅速且无意识地在特定情境中浮现;而中间信念则是这些自动思维的支持系统,是我们应对周围环境的规则和假设;核心信念则是更深层次的信念,定义了我们对自己的根本看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棵大树:自动思维是树叶,中间信念是树干,而核心信念是树根。
正如《头脑特工队2》里表现的那样,我们的核心信念,都是由核心记忆发展而来,而核心记忆的内核则是我们在某个场景下深刻的情感体验,比如快乐、忧伤、焦虑、嫉妒、愤怒等。正是这些情感,逐渐建构起了我们的人格大厦,我们才真正成为当下的自己。
为什么在电影中,所有的情感“整合”在一起,信念之树才会越来越丰满,那个“我不够好”的声音才会消失呢?这就要说到另一个概念:心理空间(Psychological Space)。这其实是一个隐喻,指的是在我们的心灵中,有足够大的空间,能够容纳、处理和接纳各种情感、信念和经验。它不仅包括我们意识到的部分,也包括那些被压抑或忽略的情感和想法。
当拥有广阔心理空间时,一个人能够更好地接受和整合各种情绪和经验,在面对生活挑战时更加灵活。这就意味着这个人的适应能力更强,当他遇到压力或者遭遇挫折时,他的心理弹性更强,恢复更快,也意味着这个人的人际关系灵活度更好,既能在各种社交中切换自如,处理恰当,还能在复杂的关系中保持自我的独立性。
每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就不是“温室里的花朵”,都要经历风雨,面对困难和挫折,而这些都会让我们出现负面的情感,甚至形成负面的人格特质,例如胆小等。如果我们不能接受这些负面的部分,而是选择压抑或否认它们,那么这些被压抑的信念就会存储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当我们选择去压抑、否认或者防御一些信念时,我们其实是在拒绝体验那些负面的情感。
但“无视”不等于“不存在”。这些负面情感体验,还是会不知不觉地出现,比如在你学习遇到困难时,在你跟朋友闹矛盾时,在你跟伴侣吵架时,在你工作遭遇挫折时,被压抑的情感还是会像“决堤”的洪水,瞬间将你击垮,甚至造成心理问题,乃至精神类疾病。所以无论这些情感体验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我们都要去面对,去看见,去体验。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理空间才能变得更加宽广。
另外,扩大心理空间不仅仅让我们接受更多的情感和信念,而是通过这一过程,能够使我们的整体人格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善。首先,扩大心理空间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接纳自己。每一个人都不是只有单一的一面,而是非常多元的。一个人的心理空间有限时,他们往往只愿意接纳那些符合自我理想和社会期望的特质,而拒绝承认自己有缺点或弱点,这种单一的自我认知限制了人格的发展,也就限制了我们未来的可能性。
其次,扩大心理空间还体现在情感调节的能力上。一个心理空间狭窄的人,往往会压抑或否认负面情感,长此以往,这些情感会在潜意识中积累,影响心理健康。相反,心理空间宽广的人能够接纳并处理各种情感,使其得到有效调节。情感只是存在,它们并不会影响我们,更不会左右我们。此时,我们的人生才更加的自如、自主、独立。
再次,扩大心理空间使我们在面对变化和挑战时,能够更加灵活。一个僵化的人格难以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而宽广的心理空间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迅速调整心态和行为。举个例子,同样是面对全新的工作,那些心理空间够大的人,就能够迅速调整心态,灵活应对,慢慢找到任务的突破口;而那些心理空间不够的人,可能会怨天尤人,躺平摆烂。
还有,心理空间的扩大还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一个防御性强的人往往难以建立深厚的关系,而开放的人格能够接纳他人的不同,建立更真诚和稳定的联系。要知道,良好稳定的关系,是健康与幸福的前提。
当我们深处一段关系中,只要你真心投入了,势必会感受到“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些感受非常宝贵,它们都是活跃在你心灵深处的情绪小人,也是你的“乐乐”“忧忧”“怕怕”“厌厌”“怒怒”“焦焦”“慕慕”“尬尬”和“丧丧”。每一个情绪小人都让你跟这个世界有了真实的联结,让你的生命变得格外有意义。
(责编:南名俊岳)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有一些记忆片段会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性格和行为的基石,这些特别的记忆被称为核心记忆(Core Memories)。那些对我们有着重要意义的记忆片段,它们通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它们不仅仅是对某个事件的回忆,更是我们情感和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记忆可能是快乐的、悲伤的、恐惧的或是骄傲的,而这些情感让记忆更加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