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闪回美丽的哈瓦那

2024-07-29 00:00:00霍建起
世界博览 2024年14期

霍建起导演参加古巴的电影活动,与当地的文艺工作者行进交流,并参观了电影海报展。

如今自由行已成为年轻人的家常便饭,想要到达的远方也不再是遥不可及。一个朋友问我,现在欧洲已经逛遍了,非洲的金字塔和好望角也不再新鲜,亚洲近邻及东南亚已是常客,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地方值得再去?我脱口而出,连接北美、南美的古巴还是值得一去!朋友当即说:“对对对,如今也免签了,明年春天就去。”

古巴,哈瓦那,一些淡忘的记忆,忽然闪回,让我再次回到那个曾经抵达过的地方……

因为电影活动我三次去过南美洲。一次是影展,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放映电影《蓝色爱情》,领略了阿根廷的探戈,去里约热内卢见识了基督像和桑巴舞;一次是去秘鲁,“一带一路”的交流活动,放映了电影《大唐玄奘》,去了“天空之城”马丘比丘;再一次是途经古巴,前往智利放映电影《愚公移山》,看了著名诗人聂鲁达在圣地亚哥的故居。要说哪里印象最深,当时不太容易去的古巴确实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

老城与“旧时光”

2009年4月初,我们从墨西哥转机,一个多小时之后来到了古巴的首都哈瓦那。记得我刚懂事时就常听一首歌《美丽的哈瓦那》,如今终于来到这里,便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我们下榻的酒店离滨海大道不远,在正式活动前,想利用不多的时间先看看这个美丽的地方。滨海大道连接着城东的老城和城西的新城,隔着公路边的矮墙就是加勒比海。本想在岸边欣赏一下湛蓝的海水,没想到转瞬之间海浪就拍向堤岸,我们只好快速退离,观望着撞击矮墙的白色巨浪滑过屏障、跨过围墙,浪花散落在宽阔的马路上。

沿滨海大道往旧城方向走,快到尽头时莫罗城堡尽收眼底。莫罗城堡建于16世纪80年代,城堡的墙壁高大宽厚,在百余年间作为要塞抵御海盗的袭击。一条条幽深的隧道使堡垒各处相互连通,城墙上的累累弹痕是哈瓦那历史上屡遭劫掠的历史见证。

革命广场位于新城的中心,道路放射状地从广场向周围延伸,这里是古巴举行大型庆典的地方,切·格瓦拉的画像大楼、何塞·马蒂的纪念碑都在这里,因此这里是哈瓦那最著名的地标。

逛了一圈还是老城更有味道,大部分建筑都有数百年历史。这座纷繁的老城在198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尽管建筑已有些残破,但当年的风采依稀可辨,加上满大街色彩斑斓的老爷车,还原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时光,恍惚间,让人仿佛置身电影的外景地。

走马观花地感受了哈瓦那独特的风光之后,我们与古巴的电影同行进行了交流。古巴的文艺工作者给人一种朴素从容的感觉,大家的谈话亲切友好。之后我们又参观了一个海报展,整齐排列的海报铺满墙壁,五颜六色非常漂亮,每张海报都是手工绘制,艺术感很强。当时我国的电影海报已经用电脑绘制,几乎没有手绘的了,这种展示让人耳目一新。之后他们还赠送了精美的小幅海报给我们作为礼物。

在活动中,一位身穿中式外衣的大叔过来和我们寒暄,他看上去是古巴人的模样,面对我们满脸笑容。他说他的奶奶是中国人,因此今天特意穿了中式服装。看来血缘确有一种让人无法言说的联结。古巴和中国距离遥远,在我们的想象中,古巴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学者说,一些古巴人从长相上完全看不出他们与中国的关联,但却有一个典型的华人名字,这些姓名掀开了一段中国人移民古巴的历史。

1847年,华工首次到达古巴,之后不断有国人远渡重洋谋求生计,他们大多来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看着眼前亲切的大叔,我们能够体会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许许多多人的家国往事,更有一种绵延不绝的深情守望。

巴拉德罗海滩在哈瓦那以东140公里,是古巴最具热带风情的度假海滩,它所在的伊卡克斯半岛就像一个抛向大海的狭长的鱼钩。这里是古巴距离美国最近的地方,北边就是佛罗里达海峡。

久远、绵延的情谊

电影交流活动中,古巴方面陪同我们的是个华裔青年,他说哈瓦那曾是“美国的后花园”,每到周末,美国富豪们从迈阿密起飞,一个多小时后就可以来这里享受加勒比海的风情和哈瓦那迷离的夜晚。

然而到了上世纪60年代,古巴受到美国制裁,再后来苏联解体,古巴经济持续低迷。那位华裔青年说,古巴商品匮乏,多数用品像熊猫电视、各类自行车均来自中国。当时中古两国的企业签订了100万台彩电的进出口合约。自行车和电视机都是当年古巴最稀缺的生活必需品。1991年70万辆中国自行车进入古巴,从此中国的永久牌、飞鸽牌和凤凰牌三大名牌自行车出现在古巴的大街小巷。这意味着每3个古巴家庭就有一辆中国自行车。

古中双边贸易中,古巴主要出口蔗糖、海产品、水果、雪茄等,我们小时候就吃过古巴的砂糖,淡黄色方块状,和我们常吃的白糖有所不同。如今在古巴,中国商品可谓家喻户晓,小至肥皂、节能灯泡、纺织品、食物及各类小家电;大到街头行驶的轿车、公共汽车,“中国制造”随处可见。

格瓦拉的雪茄和海明威的朗姆酒

我和朋友说,你如果去哈瓦那,一定要体会一下格瓦拉的雪茄和海明威的朗姆酒,别忘了瞻仰一下瞭望山庄,那是海明威写《老人与海》的地方,哈瓦那可是他的文学栖息地。

格瓦拉是革命英雄,“红色罗宾汉”。格瓦拉以他完美精致的相貌给世界留下了一抹动人的风采。游走在哈瓦那的老城,大街小巷到处摆放着切·格瓦拉像,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最显眼的莫过于印有格瓦拉头像的上衣和杯子。上世纪80年代,格瓦拉是世界文艺青年和摇滚歌手追随的灵魂偶像,也是当时国内文艺青年追随的潮流。

格瓦拉有一张世界明星的脸,帅气、深邃,他戴着一顶别着五角星的贝雷帽,嘴里叼着雪茄,那凝神的表情让无数青年瞬间沦陷。格瓦拉这一经典形象不仅属于古巴,更属于全世界,他也成为全球前卫文化与非主流时尚的标志。记得在法国的报亭买明信片的时候,我就选了格瓦拉叼雪茄的那张,在哈瓦那,我买来一顶带有五角星的贝雷帽,以做纪念。

海明威这位享誉世界的文豪,他生命的最后22年都在古巴这片土地上度过。他曾这样表达:“我热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让人觉得像家一样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乡,就是命运归宿的地方。”

哈瓦那滨海大道长7公里,从老城区一直延伸到新城区,水泥长堤高80厘米,宽1米,上可行人。滨海大道东端尽头就是有着高塔的莫罗城堡,西端就是哈瓦那新城。

海明威在哈瓦那的时光大部分是在五分钱小馆和小佛罗里达酒馆度过的。海水、酒水、墨水、汗水混搭融汇,也许那是孤独的作家创作灵感的勾兑,让他酣畅淋漓,飞升出震撼人心的《老人与海》。不过真正让这部作品浮出水面的,还是哈瓦那城东名叫柯希玛尔的小渔村,它是海明威出海钓鱼的地方,在此地,海明威的酒友都是出海归来的渔民。一家名叫小阳台的餐厅如今仍然摆放着海明威的旧照。

格瓦拉和海明威都酷爱雪茄,雪茄仿佛是他们生命的催化剂。对不抽烟的我而言,离开前也一定要买一些雪茄带回国,以纪念他们忧伤、迷人的传奇人生。

世界瞩目的人间伊甸园

到古巴旅游,大多数人会前往哈瓦那和巴拉德罗这两个地方,我们也不例外。沿着海岸线前行,大概两个小时就来到了著名的巴拉德罗海滨,它是世界上久负盛名的度假胜地。耀眼的阳光、清澈的海水、细腻的白沙、湛蓝的天空汇集至此,如同人间仙境。那年我们去的时候,海水浴场只对外国人开放,手腕上需系一条蓝色标记以示区别。据说如今这个特殊礼遇已被取消,巴拉德罗海滩已是自由开放的伊甸园。记得那次大家换上泳装,踏过沙滩扑向大海,徜徉其中,享受着加勒比海的层层浪花。清爽宜人的海水让人陶醉,绵密洁白的沙滩使人流连忘返,仰望天空,背靠大海,留下了一个个美好的瞬间。

告别古巴的时刻到来了,我们乘坐米色中巴,逆光中沿着加勒比海海岸前行,在依依惜别中唱起了那首耳熟能详的老歌:

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

明媚的阳光照新屋,门前开红花。

在我少儿懵懂的时候以为这是一首古巴歌曲,后来才知道,《美丽的哈瓦那》是由安波、木青作词,劫夫作曲的一首中国歌曲,半个多世纪一直传唱至今。中国和古巴有着同呼吸共患难的情谊,这首歌也成为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责编: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