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在小巽他群岛(又名努沙登加拉群岛,是马来群岛中的一部分)驻扎的荷兰殖民政府中尉范·斯泰因·范·亨斯布鲁克(van Steyn van Hensbroek)听到了一个传闻,两个越狱的犯人又自己跑了回来,并且扬言看到了“会喷火的龙”。这个荒诞的消息引起了中尉的重视,他组织了一个调查队,在长达两年的搜索过程中,找到了一张蜥蜴皮和两具标本。他们将这些证据交给了荷兰博物学家彼得·欧文斯(Peter Ouwens),欧文斯为这种巨型蜥蜴撰写了第一篇论文,在论文中,将其称为科莫多巨蜥(Varanus komodoensis)。
也许是因为这种动物巨大的体型和凶悍的外表,在西方,许多人把它与神话中的喷火龙联系在一起,认为这种动物仿佛是站在了神话与现实的交汇点,以至于从发现伊始,科莫多巨蜥就成为动物界的另类“顶流”。如今,关于它的报导与纪录片层出不穷,印度尼西亚发行的50卢比硬币上也印着它的形象,而现在它的主要生活地——科莫多岛(小巽他群岛的一个小岛)也成了全球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走出科莫多机场,看到机场门口大大的牌子写着“I love Labuhanbajo”(我爱拉布汉巴焦),我差点以为自己坐错了航班。向导倒是见怪不怪了,告诉我这里的确就是科莫多机场。为了保护科莫多岛上的生态,政府在邻近的弗洛雷斯岛上修建了一个机场,并且希望借着科莫多巨蜥这个“顶流”,将拉布汉巴焦打造成继巴厘岛之后印度尼西亚新的高端旅游度假区。包括我在内的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摄影师,应当地旅游机构的邀请来拍摄一些照片,向导倒是很理解拉布汉巴焦的定位,一直说主要还是去拍科莫多巨蜥。
行程的第一站并不是大名鼎鼎的科莫多岛,而是林卡岛,这里是科莫多巨蜥的保育中心。向导一大早就把我们叫醒,说早上是科莫多巨蜥集体晒太阳的时候,看到它们比较容易。于是我们一行人6点多就乘船出发,到达林卡岛的时候,保育中心才刚刚开门,水中五颜六色的小鱼在扎堆吃着“早餐”。码头栈道旁的木栅栏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林卡岛能看到的各种动物,不得不说林卡岛简直是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乐园,除了大名鼎鼎的科莫多巨蜥,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蜥蜴和蛇,甚至还能看到鳄鱼。
我们随着向导进入保育区,刚一进门就看到几只科莫多巨蜥在悠闲地散步,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它们,第一感觉是它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成年的科莫多巨蜥算上尾巴也就2米多长,比影视作品中的“龙”要小得多。这时候向导拍了拍我肩膀,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只看上去更小的科莫多巨蜥正向着灌木丛爬去。我们很幸运,这只大概只有两三岁大。科莫多巨蜥在小时候是很脆弱的,为了避免被捕食者猎杀,更多的为了避免同类自相残杀,它们小时候一般都栖息在树上,刚刚看到的这只可能才刚刚下地不久。这巨蜥幼崽很快钻进了灌木丛中,我们随着向导继续前行。
沿路见到的几只科莫多巨蜥体型都不是很大,看上去有点懒洋洋的,有的在路旁的水洼喝水,有的慢悠悠地踱着步子寻找晒太阳的地方,还有的干脆趴在路边“摆烂”,可能它们也和人类“混熟”了,看到有人在旁边也是一脸爱答不理的样子。突然向导停了下来,让我们向左手边看,一只科莫多巨蜥从路边悠闲地向我们所在的方向爬过来,向导介绍说这是林卡岛上最大的一只,比起刚进门时看到的那几只,这只巨蜥明显要大很多,算上尾巴应该超过2.5米了,而且它的肌肉显得更加发达。看到这样一只大个子吐着“信子”正面向我们而来的时候,简直就像一头上古巨兽,而我们对它来说只是脆弱的早餐。我才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这种生物给人带来的震撼。
这种巨大的爬行动物给我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了狮子、老虎这些猛兽,好像它“冰冷”的血液中充斥着冷酷和杀戮。看着我们一个个拔腿想跑的样子,向导赶紧解释,让我们放心:科莫多巨蜥其实几乎不攻击人,尤其是在这个岛上,它们早已经习惯了人类的存在,有些科莫多巨蜥还会跑到附近的村子里找“残羹剩饭”改善伙食。果然,这只看上去十分凶残的猛兽根本没搭理我们,摆着尾巴转了个弯,继续溜达去了。同行的一位英国摄影师虽然脸色也有点苍白,却也打趣说,看它走路慢悠悠的,应该追不上我们。向导笑了笑说,它们的奔跑速度能达到每小时20公里,想逃跑的话你可要减减肥了。
科莫多巨蜥伤人的记录非常少,最乌龙的一次是一只科莫多巨蜥爬进了一间房子里,在桌子底下睡了起来,房主回家的时候一脚把它踹醒了才被咬伤。听到这里我追问道,它们的唾液不是致死吗?被它们咬一口不是死定了?向导告诉我们,其实这些是谣传。
人们看到科莫多巨蜥追击或者吞食猎物的时候口水横流,就觉得它们的唾液有毒,是杀死猎物的主要“工具”。其实科学研究发现,它们的唾液中并没有那么多细菌和有毒成分,分泌唾液主要是为了在吞食猎物的过程中起到润滑作用。而传闻中咬一口就死的说法,也是因为它们总是撕咬大型猎物的腿部,在热带环境中被咬的伤口经常接触泥土甚至粪便很容易导致感染。不过科莫多巨蜥黏糊糊的口水实在太过引人注目,所以平白无故地让它们背了一个“口臭”的锅。前几年印尼政府斥资在林卡岛上修建了一座博物馆,旨在让更多人对这种神奇的生物有个科学的认知。
离开林卡岛,我们终于来到了大名鼎鼎的科莫多岛,岛上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被划为了科莫多国家公园。与印尼大多数火山岛一样,科莫多岛也是山丘起伏,茂密的丛林给整座小岛披上了一层绿色的纱衣。刚到科莫多岛的码头,我们就看到一只体型很小的科莫多巨蜥,向导说这只可能只有三四岁大,还属于幼年,在丛林中会被成年巨蜥欺负,所以就来海边找吃的。跟着向导往丛林里走,不久我们就看到一个石头围成的小水坑旁,趴着国家公园年纪最大的科莫多巨蜥,大概有40岁了,相当于人类七八十岁的年纪了。由于年纪太大,这只“老爷爷”平时不怎么活动,每天就是趴在树旁静静地看着岛上的岁月静好。突然向导伸手示意我们停下,不远处,一只大一点的科莫多巨蜥正在追逐另一只体型较小的,可惜我们向往的“巨兽互殴”画面没有出现,小的那只知道自己实力不济,逃之夭夭了。
临近傍晚,我们终于看到了这次行程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只受伤的山羊终于体力不济倒在了路旁,几只科莫多巨蜥瞬间围了上去进行了残忍的攻击,这些“懒洋洋”的巨兽此刻化身成凶恶的死神,将山羊撕碎吞食,场面凶残到我们一行人都担心晚上会做噩梦。之前因为它们懒散的样子让我们消失的敬畏感又再次涌上心头,哪怕它们一动不动,我们也再没有胆量靠近了。
回酒店的路上,我问向导,科莫多巨蜥这种基本没有天敌的杀戮者为什么会成为濒危动物?是人类的捕杀造成的吗?向导告诉我,与很多动物相比,科莫多巨蜥其实算是被保护最为周全的了,从发现它们开始,就进行了保护,而且它们与人类的矛盾并不突出。造成如今处境的,一方面是它们本身的“拓展欲望”太低,另一方面主要是气候问题。虽然印尼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但科莫多巨蜥生活的岛屿受季风影响更大一些,早年间极端天气频发,导致岛上的水土大量流失,科莫多岛的山几乎都秃了,近些年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之下生态才有所恢复。但科莫多巨蜥的生存依然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它们的野生食物已经越来越少了,大部分动物都是从其他地方调过来放置在岛上散养的,生态学家们希望能恢复一些动物种群让岛上的食物更加丰富,从而使科莫多巨蜥的种群更具活力。虽然人类并没有对科莫多巨蜥造成直接的威胁,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让它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也许这才是它们面临的最大威胁。
听着向导的讲述,我突然想起了电影《侏罗纪世界2》中的画面:即将毁灭的岛屿上,一只腕龙仰头哀嚎。科莫多巨蜥,作为最能让人联想到恐龙的生物,是不是也会面临着如此的命运呢?
(责编:昭阳)
科莫多巨蜥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小巽他群岛。成年巨蜥主要栖息于热带稀树草原,主要以腐肉为食,也会采用伏击策略捕食活体动物。它们通常独居,只有在繁殖季节才会聚集。科莫多巨蜥一次进食的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80%,它们的代谢率较低,进食后会移动到阳光充足的地方以加速消化。科莫多巨蜥每年仅需进食约12次即可维持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