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体;“一带一路”
站在新发展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进一步推向纵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中国为优化全球治理体系提出的中国式国际方案,更是中国人站在全人类生命价值的哲学高度思考人类未来走向的理论成果。自2012年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逐渐引起国内外学界热议和思考。从学术研究维度来看,国外学者主要从政治、经济战略的角度,从区域合作机制的角度,从地缘挑战者的角度,从文化概念的角度解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学者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释带有不同程度的价值观偏颇和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国内学者则主要从科学内涵、理论价值、提出依据、实现路径、文化基因等维度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唯物史观、全球治理、全球抗疫、“一带一路”等视角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综而观之,学界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视角广泛、内容丰富,反映了国内外学者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观差异,当然也从侧面映射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引发国际范围内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议题,证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力和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为全球治理提出的智慧方案,其科学内涵可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政治维度,要信任尊敬、平等相待。第二,经济维度,要合作共赢、共谋进步。第三,文化维度,要包容开放、博采众长。第四,国际安全维度,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第五,生态保护维度,要共建美丽的地球家园。
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与增多。经济全球化促使世界人民紧密相联,同时也引发了不同类别的全球性问题,如贫困问题、恐怖主义问题、新冠疫情问题等。基于各国共同利益为核心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凝聚共识、汇聚各国智慧力量化解全球性问题,不仅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价值观认同,而且也是值得我们持续倡导的全人类价值理念。
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随着国力日渐强盛,我国已从国际舞台边缘向舞台中心迈进。中国在努力实现民族复兴梦的同时,也期望世界各国共圆现代化梦想。无论从价值导向看,还是理论贡献和现实行动来看,中国都努力承担负责任大国的国际义务,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致力于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普惠性产品。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指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守正创新。马克思指出历史上存在过各式各样的共同体,近代以来,由于分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1]”,即“虚幻共同体”。但在虚幻共同体中人们被当作劳动工具,马克思指出,须建立真正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是认清了虚幻共同体的本质,期望通过国家联合,为建立真正共同体奠定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基础。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已经在贸易往来、国际政治、文化交流、基础设施建设、民心交融等多个领域硕果累累,由此,要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第一,要积极落实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第二,要广泛宣传“一带一路”倡议精神,推动世界各国更深了解倡议的实质内涵。
积极参与化解地区冲突。进入21世纪以来,爆发世界范围内战争的可能性极低,但地区冲突却处于多点频发态势。中国近年来在参与化解地区冲突方面取得了斐然成绩。譬如,2023年3月,在中国牵线搭桥、劝和促谈的积极努力下,经历了近十年断交关系的沙特—伊朗恢复了关系。事实上,世界范围内国家间局部冲突频发,中国需要持续参与化解地区冲突。此外,中国需要采取居安思危的战略思维,在地区冲突频发的区域和国家中开展预防性和安抚性外交工作,提出更多有益于国家间融洽相处的方案,在经济贸易等领域促进国家间合作,协助冲突易发区域国家求同存异,为减少国家间冲突点添砖加瓦。
加大和平发展主流声音传播力度。和平发展是国际社会核心议题,合作共赢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心愿。但就全球治理而言,和平发展道路布满荆棘,历史终结论论调依然有市场,文明冲突论的思维依然受推崇,中国威胁论的声音此起彼伏。加大和平发展主流声音传播力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的时代担当和国际责任。第一,以中国为主办方召开和平发展国际高峰论坛。第二,出版发行多国语言版本的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领导人专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6.
基金项目:2024年内蒙古大学研究生科创项目“推进内蒙古边境地区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互促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1200-54220396)。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