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继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运用特有的历史思维在历史长河中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大势,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大历史观。习近平大历史观是基于唯物史观,着眼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把握习近平大历史观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对运用和完善习近平大历史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一是时间长远史观,将历史眼光放到长时段的历史发展,着眼于延绵不断的历史时期。二是空间宽广史观,对历史发展和历史趋势的考察以宽阔和宏大的视野审视同一时空维度下其他民族、其他领域、全人类的发展。三是时空整体史观,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全面的、系统的、总体的看待,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习近平大历史观从历史动力、历史趋势、历史主体方面继承与发展唯物史观,是赋予唯物史观新的时代内涵。
从历史动力上看,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恩格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1],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和辩证关系,概括了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和形式,初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思想理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揭示了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以长远眼光的大历史观把握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得到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转化,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的社会主要矛盾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矛盾理论是以大历史观的把握纵向脉络眼光,顺应中国具体时代要求,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理论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发展唯物史观。
从历史趋势上看,从“世界历史”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历史是“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这表明了世界历史的物质基础是生产方式的变革,随着生产方式不断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们由于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封闭的民族历史走向开放的世界历史,是各民族走向相互依存并且最终实现统一的过程,在共产主义的条件下,真正走向全人类共同解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横向尺度观察世界的实践证明,是具有胸怀天下视野的大历史观,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的新时代外交思想,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时代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大历史观的宽宏视野站在全体人类整体命运和世界和谐稳定的高度,进一步科学分析和揭示当今世界历史进程的历史趋势和潮流,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为当今全球受到的挑战和遇到的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从历史主体上看,从“现实的个人”到“以人民为中心”。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是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和独特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把握历史的前提是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而不是抽象的、虚幻的意识和想象出发,要坚持把握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历史的前提,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实践贯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始终,强调了个人和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立足点。习近平大历史观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的主体地位,将历史视野和历史实践着眼于人的现实活动中,将群众路线、群众观点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中。同时,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人民是始终贯穿习近平大历史观的一条红线,充分发挥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再到“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展现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人民情怀,更是对人民为中心的有力呼应。
习近平大历史观作为唯物史观当代发展,要毫不动摇地树立大历史观,始终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的崭新实践,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争取历史主动,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崭新境界。
参考文献: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4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