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机械手前有一个身影伫立,他手拿焊帽,探身向前,一丝不苟地看着焊枪摇曳。他叫冯超,是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车体分厂构架组焊制造单元侧梁附件组组长。7月5日,在采访中,《科学导报》记者了解到他主要从事焊接机械手操作及编程工作,是公司的焊接机械手操作和手工焊接的“双能手”。
冯超自参加工作以来,立足岗位,勤勉尽责,始终保持着争创一流的上进心,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优秀员工的品质。他先后被评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中国中车技术标兵”等,并荣获“大同市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此外,冯超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崭露头角,取得了国际焊接技能大赛第四名、全国职业技能竞赛银奖、山西省职工技能竞赛一等奖等多项优异成绩。
进厂18年以来,冯超始终本着乐观积极的态度,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兢兢业业、勤奋好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凭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坚定信念,他虚心向师傅学习交流焊接技艺以及焊接机器人的各种命令,利用空余时间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在接到HXD3C的生产任务后,冯超在最短的时间内就独自完成了横梁和牵引梁的程序编辑和焊接任务。为提高生产效率,他定期对焊接机器人焊机和控制柜进行内部除尘,对机器人外部线路接头部位进行检查,避免发生设备故障,保证了机器人的高效运转。冯超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熟练的技术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成为岗位上的佼佼者。
从2016年开始,冯超已经参加了5届机器人焊接大赛,实践的磨砺使他的技艺更加精湛,他掌握了各种焊接工艺和焊接技能,练就了一手过硬的焊接本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成为车间的骨干力量。
回忆起2020年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冯超最大的感受就是“紧张”。“相比较之前参加的比赛而言,这次准备的时间长,但上手实际操作时间却不够。”冯超说。在比赛文件下发之前团队成员就着手相关的准备工作,8月中旬文件下发后,在王大龙的带领下,冯超一行7人正式开始了紧张的赛前培训。前期为理论培训,后期进行实际操作,完成的工件将由培训老师进行评审,以判断工件能否达到焊接效果。在实操过程中,设备上手时间很短。在平常训练时用其他设备调节焊缝参数,培训时由于技校的设备是借用的,白天观察别人调节设备参数等,只能在晚上和周六日的时候上手实操,可谓是争分夺秒。由于家离得比较远,培训期间每天早上6时出门,晚上回去已经是午夜时分了。
“前期训练过程中会用咱自己的设备调节焊缝参数,后期观察别人的编程思路、焊箱的角度与指向、焊接完成后的效果,用咱们的参数跟他们的进行比对,比较参数的优缺点,看哪个效果好,再做参数的细化,以达到最好的焊接效果。”冯超说。前期焊缝的参数都是由冯超负责调节的,后期定下参数值后,小组共同验证通用性有多大,整体的结构性好不好,最后再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以优化参数值,将焊缝参数调节到最好。在训练过程中,每天都会接连不断地出现问题,但都被一个个克服了。
冯超始终秉持工匠精神,认真钻研技术,保持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他先后完成先进操作法及攻关项目50余项,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促进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实现效率与质量的“双提升”;用求实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引领数字化焊接领域的技术探索;精通手工焊接和国内外10余种品牌平台的焊接机械手操作和编程技术,突破本单位、本行业的先进水平,全程参与了2200余台山西造“和谐号”与“复兴号”电力机车制造,始终保持零损失的质量纪录,为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作出了应有贡献。
志当存高远,冯超用他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诠释了一名大国工匠的进取精神,立足本职岗位,越挫越勇,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