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聚餐和个人独食独饮是不一样的,首先是有目的的。聚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你来请客,一定要了解主宾的喜好和忌讳,投其所好,避其所忌,他的所好和所忌,都是细致无穷的,要事先做很多了解的工作。喝酒的人中有不同的偏好,有人喜欢喝中国酒,有人喜欢喝外国酒。喜欢喝外国酒的我们就要请他吃西餐,最好搭配葡萄酒或者是西方的烈性酒;喜欢喝中国酒的,同时也愿意尝试一下西餐或者日料的,也可以携带白酒到西餐馆或者日料馆去吃饭。总之,要看个人需求和主宾的审美偏好,根据主宾的审美偏好,先定菜,定了菜系再去选酒,或者先定酒,根据酒再去选菜系。
我们随机调查过各地的一些大、中、小企业进行商务交往中的餐酒搭配和接待用酒情况,以陕西为例,有“大而化之”的办法,比如对来的级别较高的宾客,接待规格是客单价300元一位,配酒配的是茅台;中层地位的宾客,配的酒是西凤十五年,或者西凤六年,客单价大约一位100元。但这是个大而化之的办法,没有解决差异化的问题,实际操作时还要更细腻些,如果一个高层级的客户常来,你不能每次都用茅台,这样他也会觉得单调,这时就要在交流的过程中看一看他还有什么需求,人都有好奇的心态,可以再去尝试一些新的酒品或者菜系。不能把商务接待变成刻板的套路,刻板的套路会导致激发不出来情感,只是例行公事。激发不出来感觉,也就找不到共鸣的文化触点,接待效果和效率就是低下的。要达到理想的接待聚会效果,还要认真了解主宾的偏好,寻找文化上的共鸣点。有位朋友在退休前,是一家大型企业的中层领导,每次到西安来对口单位,对方接待的礼数是没有问题的,但他自己有个小想法,就是想在小雨中,在城墙跟下散散步,小酌几杯,但又不好意思给接待单位提出来,因此他在工作之余找到我,我们两个倒是可以在小雨中的城墙跟下小酌几杯,漫步,谈论着古城墙的往事。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