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上用两个汉字合为一个汉字注音的反切注音方法存在繁琐难学的弊病。晚清闽南人卢戆章首创汉语拼音方案,为我国语文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卢戆章,生于1854年,十八岁参加童试,却名落孙山。受当时闽南人下南洋潮流的影响,二十一岁那年他赴新加坡边打工边学英语。四年后,他回厦门落脚鼓浪屿,开始对中国语言的研究。卢戆章走出这一步,与卜居当地的英国传教士约翰·麦嘉湖有关。麦嘉湖曾经编纂了一部厦门方言词典《英华口才集》,创制以二十三个罗马字结合厦门方言音韵形成的方言罗马字,卢戆章很早接触到这本词典。当时英国驻厦门总领事翟理思决定编译《英华字典》,麦嘉湖推荐了卢戆章。在编译的过程中,卢戆章熟练地掌握了中西语言的结构、规则和发音特点,并由此开始思考汉字的拼音化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殚精竭虑,卢戆章终于在1892年完成了可以拼写厦门方言的切音字专著《一目了然初阶》,拟订了自称为“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的拼音方案,即以少量固定的、笔画简单、易识易记的切音字母为繁多的汉字注音。《一目了然初阶》由厦门五崎顶倍文斋刻印发行,自此奠定了他“中国汉字拼音第一人”的历史地位。卢戆章将汉字拼音化改革与“国之富强”紧紧相系。适如《一目了然初阶·自序》所云:“窃谓国之富强,基于格致;格致之兴,基于男妇老幼皆好学识理;其所以能好学识理者,基于切音为字……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难能可贵的是,卢戆章还将这项改革付诸实施。他在厦门六十四崎角、鼓浪屿乌棣角等地招集小贩、船工、闾民,向他们施教《一目了然初阶》。为便于推广,卢戆章还在1893年出版了《一目了然初阶》的简易本——《新字初阶》。
光绪帝发起的“百日维新”有一项举措:“奖励新著作、新发明。”当时,工部虞衡司林辂存回福建省亲,途经厦门,了解到“福建厦门,近时用卢戆章切音新法,只须半载,便能持笔抒写其欲言”。回京后,林辂存将卢戆章的汉语拼音方案(切音字)视为“新发明”而由都察院代奏呈文,请旨颁行天下。光绪帝下旨:“都察院奏林辂存呈称字学繁难,请用切音,据情代奏等因,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调取卢戆章等所著之书,详加考验具奏。”喜出望外的卢戆章携书匆匆赴京,孰料“百日维新”夭折,卢戆章的梦想胎死腹中!离京返回厦门时,卢戆章路经上海,把进呈本略加修改、整合,编成了《北京切音教科书》和《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两书,交由上海点石斋出版。
陡然碰壁的卢戆章并不气馁,愈挫愈勇,在《一目了然初阶》面世后,又相继出版了《中国切音字母》《中国新学》《中华新字》《北京切音教科书》等,“有从而问学者,不惜焦唇敝舌以诱之”。1916年,经过苦心孤诣二十多年,卢戆章设计出第三套汉语拼音方案。第一套以拉丁字母为符号,第二套以仿日本假名系为符号,第三套则采用了汉字笔画符号。被孙中山任命为闽南军司令的林祖密将军曾撰联颂之:“卅年用尽心机,特为同胞开慧眼;一旦创成字母,愿教吾国进文明。”
卢戆章“毕生汗血之资,倾而不顾”,以口语文的“被发现”开启了语文现代化的进程。据《清末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载:从1892年卢戆章发表《一目了然初阶》第一部切音字方案,到1910年郑东湖成稿《切音字说明书》,这场切音字运动催生相关著作近三十部,方案也有二十七种。191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召开“全国汉字读音统一会”,基本上肯定了卢戆章的汉语拼音方案,却没有完全采纳。但其影响力深远,“统一语言发音”直接推动了我国语文事业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卢戆章未竟事业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58年,全国实施了以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为主要内容的文字改革。诚如周恩来总理所说:“从1892年卢戆章的切音新字开始,当时我国的许多爱国人士也都积极提倡文字改革,并且创制各种拼音方案。”
书屋2024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