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友文华兄有感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岳麓书院时对《岳麓书院记》中“盖欲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的欣赏和赞扬,认为意义非凡,我辈当深刻领会,并认真做点文章。于是,不久便以其对湖湘文化的钟情和理解,申报选题“传道济民与湖湘文化”,约我为之撰稿。
兹事体大,我感激学友信任之余,一时竟觉得这“传道济民”与包罗万象的“湖湘文化”不仅似乎难以黏合,且很难诠释二者之间的联系。然文华兄开导说:“‘传道济民’既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宗旨,也是湖湘文化的鲜明特色,不要推辞,再想想吧。”转念一想,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确实自屈、贾起就有忧国忧民的精神传统,至宋代《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更成了湖湘士子远大政治抱负的象征。清代由湖南人陶澍、贺长龄、魏源等率先发起的经世致用思潮以及逐渐形成的经世派人才群体,更是将“传道济民”与“经世致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我虽在理论上难以诠释,但若将湖湘文献中历代有关岳麓书院“传道济民”这一教育传统、学术特色和经世致用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选录出来并加以评点导读,不也是研究与诠释湖湘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的一种方式吗?
于是,我根据对“传道济民与湖湘文化”这一选题的理解,分析做成两编,上编为《传道济民 岳麓书院》,从两宋、元明、清代与民国三大时段,选出与岳麓书院相关的文献,用文献说史、证史,包括以岳麓书院为依托形成的湖湘学统、山长、学风以及兴废沿革的岳麓书院史。下编为《经世致用 湖湘巨子》,选择王船山、陶澍、贺长龄、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杨昌济八位岳麓学子中的代表人物,以介绍人物生平、思想的导言及其代表作的导读、注释来窥见湖南人事功、思想和精神物质的湖湘文化缩影。总之,以叙说与文献相结合,实事求是体现湖南地域人文精神、湖湘文化实质,可说是代表湖湘文化实质的独特载体。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苦战,终于可以交稿了。我十分感谢学兄给了我一次广泛阅读、对文献做确诂后再深入浅出地导读讲解的学术历练机会。且每做完一篇,还怡然自乐,似有一种“得养生焉”的感觉。感谢罗青山、封木林二位编辑的辛勤编校,使得本书能在湖南教育出版社荣幸问世。
欣逢今天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时代,让我退休后还有幸较长时间参加《湖湘文库》的编辑审稿工作,使我对湖湘文献有所熟悉了解,方便找寻使用。有的文献这次是首次全文使用,如两宋文献中王禹偁的《潭州岳麓山书院记》,专家论文论著大多只引用数句,未见全文,而此文是岳麓山建书院最早的文献,赖《湖湘文库》之《唐宋人寓湘诗文集》从《四部丛刊》中录出,这次就可全文录用并首次注释。
我还要感谢来长沙后即能与岳麓山结缘,我对岳麓山、岳麓书院的文化一直有一种崇敬、钟情和爱恋。自古以来,岳麓山被列为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有“岳麓之胜,甲于湘楚”的美誉。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麓有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历来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是湖湘文化的一个象征。若湖湘文化是巍巍南岳和广袤湖湘的精神家园,岳麓书院则是岳麓山下一座生发、弘扬湖湘文化和湖南人精神的文化圣殿;湖湘文化是三湘四水历史文化的长河,岳麓书院则是这一长河中满载历代儒学大家及其学说的文化巨轮。岳麓山腰有佛教入湘最早的麓山寺,被誉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山顶有道教圣地云麓宫。儒、释、道在岳麓山交融和谐,共生共荣。我到岳麓书社工作时,不仅窗对岳麓山,还可每天傍晚登山,亲近游览。迁居西湖丽景小区后,仍可凭窗近观西湖潋滟,远望岳麓山。思接千古,心仪前贤,因命庐室为望岳轩。这种对岳麓山、岳麓书院的特殊感情,也是促使我下决心做好本书的一种动力。
最后,我要感谢在编著过程中不吝赐教的著名学者王兴国先生。他对郭嵩焘、杨昌济等人物都有深入研究,早年出版《郭嵩焘评传》,近来又在撰著《杨昌济评传》,故此次遴选郭、杨二人的文章,便都是请王先生选定的,也最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思想主张、学术风格和精神风貌。还要感谢岳麓书院的朱汉民、邓洪波教授,他们的《岳麓书院史》《湖南书院史稿》等著作,是我这次编著过程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幸盛至哉!但愿此书能为读者了解岳麓书院及其学术传统和湖湘八位代表人物带来一定的便利和帮助。
(夏剑钦编著:《传道济民与湖湘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
书屋2024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