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散曲研究》是青年学者王静博士新近出版的一部专著,该书从大量一手材料出发,对晚明散曲(包含散曲作品、散曲理论两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不仅区分了散曲史上的“晚明”与“明末”,重新定义了散曲史上的“晚明”概念,更打破了晚明即“南曲时代”的固有认知,重新书写了繁复多变的晚明曲坛史,相信会对当下的明代散曲研究、词曲研究的守正创新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程华平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提及其最初对这一选题的担心,认为这是一“熟题”,想在晚明散曲问题上继续拓展难度极大。而王静却迎难而上,在任讷先生“昆腔以后,只有南曲,而北曲亡矣;南曲又多参词法以为之,形成所谓南词,而曲亡矣”的经典论断之下,重新审视晚明词坛,提出自己的许多新见。
概括起来,学界对晚明散曲研究有几种倾向:一是重视“未有昆曲以前,北曲为盛”的明中叶散曲;二是重北轻南;三是认为晚明散曲多为闺情相思,价值不高。而在经典研究的基础上,《晚明散曲研究》也采取了古典文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以寻求问题的突破。首先是研究资料的发掘。想要革新认识,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掘地三尺般地发掘史料。王静全面梳理晚明散曲创作,对作家的创作、地域、身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形成了扎实而厚重的附录,这是该书能够全面把握晚明散曲的前提。其次是鲜明的问题意识。《晚明散曲研究》全书指向“晚明散曲下限为何”这一问题,最终确定1637年《吴骚合编》的刊刻为“晚明散曲”与“明末散曲”的分界点。将问题重新设定为文学史的分期判断,既是与前人对话的表现,也是在经典研究下的继续开拓。南北问题既是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关键线索,同时也是散曲发展的重要脉络,更是现代学人分析散曲风格形成的关键抓手。在该书中,王静延续南北地域分布的经典视角,分析晚明的散曲创作。第二、三、四章通过对作家地域分布与作家创作南北曲的差异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勾勒了晚明散曲的地域发展,最终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承续着明中叶南北各擅胜场的局面,及至中、后期方才可谓‘南曲乃成曲坛主流,北曲则已成余响’。因此,这一时期并不可以简单概括为‘南曲的时代’。”在传统“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使得这一结论更具说服力,更新了此前对晚明散曲研究的判断。
作者将散曲理论分为本体论、风格论、创作论三类,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更为细致的分析。如“散曲本体论”集中于“散曲是什么”这一问题。从一般认知来看,散曲即是散曲,文学作品而已,有何本体论可言?这一认识其实是从现代“文学”的视角审视传统散曲,殊不知对于明代曲学家而言,散曲乃与剧曲相对之物,包含了小令和套数,其核心是“乐本位”,与诗词的差别也主要体现在音乐性上。对散曲的认知,关系散曲功能、创作理念、文体界限等多个方面。因此,对散曲本体论进行单独讨论,才能够更好地审视晚明文人的散曲观。如作者认为沈璟秉承的是“格律本体论”,声律问题是曲学的根本问题,出发点是“什么是曲”;汤显祖及其他晚明曲学家对声辞双美的追求是创作论范畴,出发点是“如何创作出好曲”,而“所谓‘汤沈之争’实乃源于对沈璟‘格律本体论’的过度解读,从而导致不同论题混淆”。这一论断十分有见地,同时也提示研究者,不能笼统地以“古代文论”“曲学理论”“词学理论”等概述研究对象,对理论的细致分类是深入研究的前提,对史料的具体语境、具体发生情况的分析,仍旧是提出新观点的前提。
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词曲学研究的传统较为悠久。近代以来,吴梅在高校同时开设词曲类课程,门下弟子任讷、卢前、王起、万云骏多是词曲兼治,甚至以词学闻世的唐圭璋也有《元人小令格律》一书。但是近年来随着分科意识的增强,以及研究者精力的分散,同时从事词学与曲学的学者逐渐减少。而王静攻读硕士至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方向的变化,使得她兼具词曲两方面的研究资源。在该书第七章,王静通过散曲与词之间的交互影响,分析了明代词曲的发展过程。文体间的相互影响是文学发展的常见现象,“辨体”多是为建立文体自身的典型风格;“破体”则是部分作家对文体典型风格的突破,以达到新的审美效果,苏轼、辛弃疾等便属于后者。对于古典文体而言,研究者多是强调诗之于词、词之于曲的顺位影响,而王静则是论述词曲间的相互影响,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明词曲化的问题已经为学界所熟知,王静延续这一论断,从“曲的词化”与“词的曲化”两方面入手,勾勒出晚明词曲文体的相互影响。明代是文体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词曲在音乐上的同源,是“词曲”得以“一体”的基础,“乐本位”也就成为词曲学的核心。然而晚明的词曲交互影响并未止步于此,王静对“词曲同源”与“正变异流”的观点展开分析,最终认为“词曲同源”是强调二者同属于音乐文学,不同的音乐特性导致问题的不同风格。词的“正变”更为强调功能的转变,而曲的“正变”只涉及语言风格问题。“因此,晚明理论家判定词曲风格正变相反的根本原因,实为隐含在二者语言风格雅俗差异背后的内容性质和音乐属性的变化,其本质即为二者文体功能上‘诗本位’与‘乐本位’的分流。”这一结论是令人信服的。
《晚明散曲研究》的意义,正在于对一段时间内的散曲创作进行总体研究,以更新文学史对晚明散曲的判断,形成新的学术共识;其对经典判断的质疑,也非简单的“驳论”,而是在不遗余力发掘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研究。毫无疑问,这是古代文学研究得以增殖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学史认识得以革新的方式。
(王静:《晚明散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