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文的开头无疑是“好的开始”,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让作文在一瞬间闪光。古人写作十分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这个“凤头”其实就是作文的开头。因此,同学们在执笔之前要精心设计亮丽的开头,让人第一眼便见之倾心并倍生好感,这样,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才会获得更高的分数。
一、开门见山,直指话题
高考作文的评分基础包括题意、内容、语言和文体四个方面。在内容方面,重点在于考查作文是否符合题意,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篇作文迟迟没有进入正题,就会给人一种“离题千里”的感觉,这样的作文是不可能获取高分值的。因此,作文不妨在开始的段落就直接开门见山,直指话题,让阅卷者一读开头,便能立刻了解到作文的观点、思想或者情感,这远比故弄玄虚、转弯抹角式的开头要好得多。而且这些故弄玄虚、转弯抹角式的开头往往迟迟未能进入正题,这已经抹杀了阅卷老师对作文的良好印象,这一点要引起警惕。比方说在2023年全国乙卷中,材料谈及的是两个关键问题——“损人未必利己”与“世界具备多样性才美”。一个考生在他的作文《美美与百花齐放,合作共赢谱新篇》中这样写: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题中的材料)诚哉斯言,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毕竟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赋予了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让相互尊重、共同进步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共同理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世界理所应当是百花齐放,合作方能共赢,开启新的篇章。
这个开篇段落中,考生采用了引用作文文题材料和发表议论相结合的方式,不但与标题相契合,一些句子更与文题相契合,让阅卷老师在开篇即抓住全文的主旨。
二、运用修辞,亮丽表达
在考场作文中,要想让自己的作文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对于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都颇高,而考场的写作时间又相对短暂,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呢?答案就是良好的语言表达。众所周知,好的文采是评价一篇作文成为“高分作文”的关键,它就如一件锋利的武器,让作文在考场上驰骋纵横,进而为获得高分奠定基础。何谓好的文采呢?其实就是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这里不妨分享一段来自高考的佳作——《浮世半日闲,行涯无尽远》,作文的首段即惊艳亮相:
人生如画,浓墨重彩,淡泊与浓烈相得益彰;人生如歌,高低沉浮,嘈杂与宁静皆成曲调。其实,俗世纷繁,外物聒噪。总有人在不厌其烦地追寻宁静的空间,总认为能够携之、伴之走人生坦途,但其实它如苍穹之明月,可望而不可即。因此,面对纷繁的生活,不妨保持一份坦然,让自己居于一隅,放松自己的身姿,自然地,一份宁静与洒脱便随之而生。
这段开头,作者首先以对偶的比喻来引入全文,继之以对比的方式来表明“宁静空间”是虚无缥缈的,因为它本不存在于我们的世界当中,在表达上具备了一定的哲理性。这给我们一个写作上的启示,我们要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切实在语言上下功夫,更应该积累好词佳句,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作文的语言才更加出众,才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
三、巧妙发问,引人深思
设置疑问是一种很常见的作文开头方式,毕竟人的思维是习惯于跟着疑问去答疑、解疑。这样,运用巧妙的发问,就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而以发问的形式来开篇,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
其一,是疑问式。所谓“疑问式”就是在开头的段落中直接以疑问的方式来引发阅卷者的关注。比方说在2023年全国新课标I卷的高考佳作《传承中国故事,勇挑时代重任》中,一个考生这样写道:
思我泱泱中华,如万古江河,奔腾不息。好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灼灼其华,弦歌不辍,流传至今,锻化成璀璨晶莹的熠熠星空。站在这片光荣的土地上,作为新青年,在华彩的时代,应该如何担负起传承这些优秀故事的责任呢?
这个文段用比喻来引入,本来在语言上已经很美。然而,更精彩的在最后一句的疑问句,不但巧妙地引入了文章的中心—“担负起传承这些优秀故事的责任”,既能巧妙地扣题,又能启发人无尽的想象,激发阅卷者的阅读欲望,值得大家借鉴。
其二,是设问式。所谓设问就是自问自答,这种方式比起一般的疑问能够准确地亮明自己的观点,引起阅卷者的关注。比方说,在《品读故事,汲取力量》的高考佳作中,考生是这样开篇的:
阅读之长河、生活之长河川流不息,缓缓流淌,不但穿越你我的人心,更流过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坎里。我所了解的每一个故事,它们或让人兴奋热血,或让人难过悲伤,都蕴含着积极向上的思想。那么,从这些故事中,我们能够汲取怎ypHHRXeUiFwF8XQD+wehrQ==样的力量呢?私以为——“无他”,唯坚强、努力、创造的力量在我们的未来之路上闪闪发光。
这段开头的语言较为平淡,虽然并未能足够吸引人的目光,但是作者还是在后面设置了一个简单的疑问——“我们能够汲取怎样的力量呢”,先是抛砖引玉,后续直接回应了三个力量“坚强、努力、创造”,不但回应了标题,还开启了下文的三个分论点,让人感觉整篇文章环环相扣,连贯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三,是设置悬念式。设置悬念一般用于记叙文当中,虽然在当前的高考作文中,很多考生鲜有运用记叙文这种文体来写,但在2023年高考北京卷当中,已经明确了在议论文和记叙文中任选其中一种进行作文,而且连标题也被设定好。以后的高考作文是否也会出现这样的形式呢?难以估计。作为应考的学子,也要掌握好记叙文的一般写作思路,才能让自己在高考作文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如何设置悬念呢?不妨看2023年北京卷的一篇佳作《亮相》的开头:
行走在漫漫的人生之路上,我始终相信登台者每一个成功亮相的背后都隐藏了汗水和泪水。在我的心中,我始终忘不了那年夏天的一次登台亮相,它让我感激,更让我铭记。这是怎样的一次登台呢?请听我说。
这个考生选择了记叙文文体,于是,“写人记事”成为第一选择。作者的引入也相当简洁,先将夏天的一次登台亮相的意义(“让我感激,让我铭记”)给表露出来,这就给阅卷者一个疑问——这该是怎样的一场亮相之旅呢?阅卷者的好奇心被瞬间点燃,后续的作文阅读自觉成为阅卷者的重要工作。
四、引用名言,沁人心脾
人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无数先进的理念和思想被继承下来,并被发扬和光大。而这些成体系的思想大多数都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它们被统称为“名言警句”。同时,一些民间俗语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作文的开篇运用这些名言、警句、俗语能够让整篇文章充满哲理。例如在2023年高考作文《踏和合之石,行大国之路》中,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我站在时光的长河边上,倾听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没有人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的至理名言,更穿越时光的隧道倾听了鲁迅先生“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深刻真理,他们的话都昭示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只有天下和合,才能共建共赢。如今盛世,吾辈青年更应谨记这一教诲,踏和合之石,行大国之路!
考生巧妙地引用了英国诗人约翰·邓恩和文学家鲁迅的哲理语句,在增加了文章的文采的同时,还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体现了考生广博的文学积累和较为深厚的思想境界。因此,可以说,善于引用或者妙用这些流传下来的哲理名言能够给阅卷者极大的冲击力,为高分作文打下了基础。
同学们,作文最忌的就是平平无奇。作文的评分标准一栏有“生动形象”“有文采”的要求,如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我们往往与高分作文背道而驰,这是值得广大同学警惕的。即使我们难以做到全文惊艳,也可以通过“凤头”的写作技巧,让阅卷者第一时间产生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