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经典,拾掇哲理

2024-07-23 00:00:00顾妍妍
课外语文·上 2024年7期

★岁月流淌,总有经典在流传。时代在变化,我们对经典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有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哲学理念。为此,本文立足部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几篇文言古文,领略经典文本的力量,拾掇当中的基于新时代的创新解读和思想哲理。

一、《谏太宗十思疏》——走自己的路,多听听意见

我们不妨先从文题出发。文题中的“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强有力的统治下,唐朝的疆域达到了鼎盛,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文题中的“谏”是“进谏”,是下属对上司的劝谏,也就是说,魏徵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在政治上、管理上的行为。唐太宗一生征战沙场,世人无不钦敬,这样雄才伟略的英主,肯定有自己的主见,所以他才能成就这样的民族伟业,难道他也需要别人的“谏”?

我们不妨看看魏徵“十思疏”的内容是什么?“思知足以自戒”——知足常乐;“思知止以安人”——维持稳定;“思谦冲而自牧”——戒骄戒躁;“思江海下百川”——保持谦虚;“思三驱以为度”——留有余地;“思慎始而敬终”——保持谨慎;“思虚心以纳下”——善于纳谏;“思正身以黜恶”——端正自身;“思无因喜以谬赏”——奖赏有度;“思无以怒而滥刑”——罚惩有度。总结来讲就是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修身明德。对于一个戎马一生的帝王而言,魏徵的劝谏是不是多余了呢?难道唐太宗是浪得虚名的吗?而事实确实如此,在上位之初,李世民也曾一度奢侈过,登位后,他大修宫殿,先后营建了大明宫、飞山宫、翠微宫、玉华宫。这些浩大的工程,极大消耗了贞观年间的财力民力,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后来,他跟下属说:“一定要多多上谏,你们提的意见还不够多。”但遗憾的是随着权力的逐渐巩固,奢侈之风日渐,穷兵黩武也日渐,最终也落得“晚节不保”。可见,走自己的路,听别人的意见是多么的可贵啊。

站在新时代的立场,当前的我们处于成长时期,需要不断地学习,这个学习不单单是要学习学科知识,更需要明白做人和修身的道理。诚然,正值青春年少,“热血”也成为我们青春之路的代名词,很多同学总以“青春无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就不分青红皂白、理所当然去做顺应心境的事情,谁料现实中很多时候总有碰壁,弯路频频,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善于思考前进路上的得与失,因此,青春之路总要保持一份谦虚的心态,更要有谨慎的心境,善于综合各种意见,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顺,方能构建高楼大厦。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更要如此,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

二、《答司马谏议书》——无愧于心,一心为民

前文谈及“走自己的路,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强调的是保持谦虚之心,我们的任何工作和学习都需要从历史经验和学习经验出发,让自己少走弯路,但如果自己已经综合了各方面的意见,又权衡了各方面的因素,那么这样走自己的路,才真正与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思想不谋而合。希望各位同学要注意区分,这类似于下面介绍的文言经典——《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一封信。当时,北宋皇帝宋神宗用王安石推行新法,遭到了保守势力司马光的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内容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这场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上层也急于看实效,导致仓促了事,更为重要的是,这场变法触犯了司马光乃至于北宋皇族的根本利益,在宋神宗死后,马上就遭到了废除,是北宋政治改革的一个遗憾。在这篇文章中,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其实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北宋看起来是一派繁荣,实则内部矛盾丛生,士大夫更是“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不思进取,无聊终日),这样的国家和民族终将被外部势力击溃。

王安石特别地以盘庚这个史实作为自己的论据,表明自己无愧于心。从历史的进程来看,王安石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一味墨守成规,没有改变的勇气,没有改变的气度,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自私自利,这个国家注定会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这是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拓展。而勇于改变,善于改变,才能最终涅槃重生,实现国家富强。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看,难道不是这样吗?进入新时代,就是因为我们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勇于改变自己的缺点,才能让我们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即使小到个人,可能在工作的过程中,自己所做的或许并不能被别人所理解,但是只要无愧于心,便可坚持下去。当然,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工作中,多与上司和下属(身边的人)沟通,将自己的想法与现实相结合,才能获得他人的理解。如果王安石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变法之路走得更顺畅。

三、《阿房宫赋》——欲寻根溯源,从自身谈起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写的一篇赋,而阿房宫是秦王朝的朝宫,它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一起被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被誉为“天下第一宫”,它能够获得这样的赞誉,肯定其势非同凡响了。文章的开篇即用极其夸张的铺陈方式展现了阿房宫的富丽堂皇、恢宏壮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而且杜牧说道:“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一天之内居然都会出现不同的“气候”,可见其规模之宏大。其次,这里歌舞升平、一派热闹气氛(“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文章还特别提及“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让人流连忘返,可见后宫之充盈娇美、宝藏之珍贵丰奢让人目不暇接。这样庞大的规模实在让后世的任何一个建筑都自惭形秽,能够成就这样规模的国家肯定是一个国力非常强大的国家。

然而,这样强大的国家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持续了十四年。原因在哪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回到秦国之前的六国。六国在历史上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而且它们的实力也是很强大,但是最终“六王毕,四海一”,于是,很多人把原因推给了强大的秦国。实际上,其原因还是在自己的身上,从根本上来讲六国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生产力落后,军队战斗力不强,而且六国并没有拧成一股绳,所以被逐个击破;而秦国短暂灭亡的原因,也在于自身。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其生活过于奢侈,为了建造阿房宫,浪费了数之不尽的金银财富(“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这样的暴政统治,虽然让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但是内心的愤怒又怎样排解呢?最终,“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切都化为了灰烬。所以,事情发展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自身,而当时的人却认为“灭六国者是秦国,灭秦者是六国”,其实都错了。现实当中,很多人都习惯于寻找外部的原因,但我们更应该从自身出发谈起,自己的态度是否端正、自己的方式是否得当,只要肯反思,逐步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那么也一定能够成就大事业。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人准则的高度概括,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他们前赴后继地自觉承担起济世为怀的历史和民族责任,他们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建言献策,勇于变法图强,书写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同时,他们忧国忧民,心中始终坚守世人认可的普遍道义和真理。而他们的思想都被隐藏在经典的文本当中,成为后世人崇敬和敬仰的哲学思想。我们在阅读这类文本时,要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去深入解读,才能让它们的思想闪光、让它们的哲理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