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文本解读

2024-07-23 00:00:00魏晓华
课外语文·上 2024年7期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收录的一篇小古文,出自南朝宋刘义庆所编撰的《世说新语·雅量》。这篇小古文以王戎为主角,通过“众儿摘李而戎独不动”的故事,表达了他对观察事物善于思考、冷静推理和理性判断的性格特点。

一、《王戎不取道旁李》分句文本解读

王戎,西晋琅琊人,“竹林七贤”之一,在历史上以聪明和机智著名。他能注意到路旁李树上的果子与树枝的关系,然后据此做出推理判断。最终,他的同伴在事实面前,都被他的判断所征服,这表明王戎的推理判断是非常正确的。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的标题,充满了深意。作为故事主人公,王戎“不取道旁李”彰显了分析决断后的自我选择。这个标题既点明了故事主题,也暗示了王戎的性格特点。王戎是一个有主见有坚守的孩子,即使看到其他小孩都争着去摘道旁李树上的李子,也不为所动。他通过思考获得这样的结论:树在道旁而多子,必是苦李子树。这个推断表明,他既有深入观察,又有逻辑思考。能看到事物表面背后的本质,体现了他超越同龄人的智慧。

《王戎不取道旁李》属小古文,共有四句话。第一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为故事起因,简单的背景描述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氛围。这里的“诸小儿”一词,表现出了孩童的无忧无虑和天真烂漫;“游”字的使用,既体现了王戎的年龄和生活状态,也为后续故事发生做了铺垫。“游”在《说文解字》中被释为“旌旗之流”,后来被释为“从容地行走”,这里意为“玩耍”,形象地描绘了王戎和他的小伙伴们在路边玩耍的场景。

第二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第三句“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描述了故事的发展和高潮。从故事的发展走向看,“诸小儿”和“王戎”具有不同的选择。第二句的“多子折枝”,描绘李子硕果累累压弯了枝头的景象;而“竞走取之”,则生动表现了同伴们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场景。而王戎在一旁,却不为所动,不取道旁李。“竞走”与“唯”的对比,凸显了王戎鹤立鸡群的冷静。

第三句是王戎对大家的从容回答,表达他对自己推理的自信程度,“必”字显其坚决态度。他坚信,道边李树多结李子必苦无疑;言下之意便是李子若甜,早被摘光了。这个推断,展示了王戎的观察和思考力的非凡,令人赞叹颔首。

第四句“取之,信然”是故事结局,它以事实为依据,证明了王戎的推断是正确的。从语法角度来看,这句话省略了称谓,可以理解为“(众)取之,信然”,即“诸小儿”拿来品尝了李子,果然发觉苦涩难咽,对王戎之说非常信服。

这个故事,以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向同学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人们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不应贸然行动,而要在冷静观察、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做出理智的判断,再行定夺。从文学角度来看,《王戎不取道旁李》以简洁文字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传达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王戎不取道旁李》不仅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更是一篇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二、《王戎不取道旁李》文本疑难深度辨析

小学生学习古文,总会产生疑惑。同学们找到疑难点,并深入思考,在思辨中理解、记忆、积累,是深读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不断深入思考和辨析,全面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文言句、词、字的内涵和意义,才不能成为一句空话。

在这个故事中,当其他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李子时,王戎却一动不动。若从表面上看,王戎的身体没有动,但实际上他的观察和思维却在快速运转。他经过观察李树和周围环境,通过思考分析,得出了“此必苦李”的结论。因此,说王戎“不动”是片面的,思维上的“动”才是真实情形。

同学们可能还有一个问题:王戎回答“此必苦李”,他如此自信的原因是什么?王戎之所以如此自信,是他具备了仔细观察、缜密思考和自主意识环环相扣的能力叠加。他通过对李树和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这些李树长在道边,而且果实都把很多树枝压弯了。这种异常现象,让他觉察,李树的果实一定不是甜的。此外,他的自信还源自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他知道李树果实大多是甜的,而有小部分是苦的,是这些经验知识让他做出了正确的推断。

大家发现,这个小古文最后仅用“取之,信然”四字收束全篇,这样处理是不是太简单了?其实,这种简洁的叙述方式是小古文的特色,保留余韵,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无论“诸小儿”惊讶于王戎的聪明和冷静,还是吐着发涩的舌头苦笑,都在不言之中。这种古典留白的写作手法,激发了大家的想象补充能力。

同学们对文本疑难深度辨析,还要包括该文第二句中“竞走”一词,它不同于现代文“竞走”,古今差异很大。大家应联系上下文理解和记忆。“竞走”在现代汉语中是一项体育运动;而在文章中,“竞走”一词的含义是“争着跑过去”。差异之大,会让大家连连摇头。

“竞”本义为“角逐”“比赛”,在文章中释为“争着、抢着”,意思相近;主要差异发生在“走”字上,“走”在文章中解释为“跑”,与现代汉语中“走”的解释“迈步移动或行路”差别很大。“走马观花”“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等古典字词句,也都是“跑”的意思。同学们用以上联系呈现的方式,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竞走”的含义,加深对文言文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三、解读王戎逆向推理法,是课内学习和深度研学的结合

《王戎不取道旁李》不仅是一个关于聪明才智的故事,还有怎样观察、思考和判断及如何深度拓展的大学问。王戎的逆向推理法非常高明,而且具有言外之意,它展示了王戎独特的思维方式。在这个故事中,王戎通过观察和分析李树和周围环境,推断出李子是苦的。这种推理方式是从已知的事实或现象出发,通过逆向思考,推导出未知的结论。

假若李子是甜的,果子压满枝头,诱惑人去摘,之前也会这样,那么路人早就摘取品尝光了。但是,王戎看到李树果实数量如此之多,推断出李子的味道必是苦的。如此,王戎的逆向推理,对同学们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如果将自身代入王戎的角色中,大家依据“树在道边而多子”的客观现象,尝试还原王戎的思维历程,就非常有新意。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可以深入理解王戎的思考过程,还可以探索到事物的因果关系,从而提升思维能力和深度阅读能力。

首先,王戎看到李树生长在道路旁,且树上结满了果实。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也是王戎进行思考的起点。接着,王戎考虑到,如果树上的李子是甜的,那么在行人络绎不绝的道路旁,果实早已被摘光了。因甜美的果实,对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在行人众多的道路旁,很难有甜美的果实被留下来。

然后,当王戎观察到的事实是“多子折枝”,也就是说树上的李子不仅多,且因重量过大导致树枝都被压弯了。由此,王戎推断出这些李子必定是苦的。因为只有苦的李子,才会被行人忽视,从而使果实得以保留,并且数量众多。积极思考某个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再穷尽思维去想其逻辑关系是怎样产生的。

在这个认识和思维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要还原出王戎的思考路径,而且从其思考结果中探索到了事物的因果关系。通过这种思考方式的训练,深度学习了王戎的聪明才智和独特个性,同时也让他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为同学们所用。

从文言文本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入手,进行逆向思考和推理,是读“无字之书”,是课内学习和深度研学的结合。大家通过将自身代入王戎的角色,并不断进行练习的方式,思维能力必会得到锻炼和提升。只有这样,理解王戎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才可能学会如何找到逆向推理的关键点,借以寻找事物的因果联系。而这正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思辨中达到深度阅读能力的飞跃,才可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