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诗歌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跨越时空的魅力,成为文化传承和表达的重要载体。诗歌中不乏存在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现象,不仅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而且激发了诗人的创新思维。杜甫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其诗歌作品具有极高的赏析价值。本文将从历史、哲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个角度,探讨杜甫诗歌中的学科融合,揭示杜甫诗歌的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
杜甫诗歌与历史学相融合。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其诗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一方面,杜甫作为唐朝历史兴衰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的诗提供了一些历史史实,后人可用来验证历史的真实性或弥补史料记载的不足。比如杜甫所作的《悲陈陶》和《悲青坂》,诗中记录了历史上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的两次失败战役。而小学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当年正月,史朝义的自杀意味着安史之乱的结束,诗人万分欣喜之下创作了这首七言律诗。
另一方面,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论,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看法。他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人物形象,使诗歌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比如《别房太尉墓》中那句“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其中“谢傅”指晋朝谢安。谢安喜欢下围棋,民间流传了不少关于他下棋时候的故事,如当谢安听到苻坚南扰的消息后,无慌乱之色,仍然镇定自若和他的侄儿谢玄对弈。在与客人下棋时听到前方胜利的战报,他也依旧不动声色地专注于棋盘。诗歌题目中所提到的房太尉,是指房琯。诗人以谢安面对不同情形时仍然可以保持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表达对其的万分欣赏。
“把剑觅徐君”是指春秋时期,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时知道徐君非常喜爱他的宝剑,于是想要送给徐君,但发现徐君已死,于是解下宝剑挂到徐君坟旁的树上离去,以表明对徐君的心意。杜甫把自己比作季札,把房琯比作徐君,用来表明二人交情生死不渝,用典十分巧妙。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清过去与探索未来。而诗歌则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解读者。在历史诗中,诗人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事件,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描绘和评价,表达了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历史知识,也让我们从新的角度审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杜甫诗歌与哲学相融合。杜甫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杜甫在诗歌中探讨了生死、道德、人性等哲学性问题,表达了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广泛的启示意义。比如《秋野·其二》中诗人写道:“易识浮生理, 难教一物违。水深鱼极乐, 林茂鸟知归。吾老甘贫病, 荣华有是非。”其中“浮生”指短暂的人生。“世事无常,生命短促”这一基本规律影响着世间的万事万物,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无法逃脱这一自然规律。作者通过自然界的景观现象,表达了对时光易逝、人生无法重来的无奈。
“吾老甘贫病”与“荣华有是非”则包含了杜甫丰富的人生体验。“荣华”本指草木开花,寓意昌盛显达。但万物皆有两面性,“有荣华者,必有憔悴”。杜甫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浩荡劫难,目睹了朝堂政治的纷争和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因此,诗人对于宦海的浮沉、权力的消长和荣华富贵的转瞬即逝都有着十分深刻的感受。
即使世事难料、生活多舛,杜甫却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把这一切归咎于“命运”。比起命运,杜甫更信人定胜天。比如我们初中学习过的课文《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该句本意是不惧怕登山之路的艰险,一定要有登上山顶的决心。联想到诗人自身的经历,可以理解为诗人永远不屈服于人生中遇到的挫败,面对心中的理想,诗人依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雄心壮志。这也启示后人要对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充满决心和信心,不断攀岩才可能进入俯视一切的境界。这也反映了诗人试图通过揭示人性中坚韧不拔、不轻易屈服于逆境的意志力量来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杜甫诗歌与社会学相融合。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和批判,表达了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同情,使诗歌具有浓厚的社会学色彩。比如在其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那句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句意“贵族家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而路边就有冻死的骸骨”,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严重的贫富差距。那时的诗人在官场上屡屡受挫,连个人基本生活也岌岌可危,在亲身体验了底层人民的苦难之后,诗人深刻认识到了旧社会的阶级对立和社会分配的严重不公,于是用此句露骨地讽刺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又如初中学习过的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末尾,诗人感慨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即使诗人处于百般苦楚和凄凉的境地,他的心中依旧胸怀天下、忧国忧民。通过他自身所遭受的痛苦来暗示“天下寒士”正面临着和他一样的悲惨遭遇,进而表现当时社会的苦难和时代的悲剧。于是在风雨交加、凄寒无比的秋夜,诗人宁愿用“吾庐独破”来换得“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一个美好却很难实现的理想,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怀和他迫切想要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愿望,激励了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杜甫诗歌与地理学相融合。诗歌与地理学,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实则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地理学科知识的加入,使诗歌在保持其审美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也增强了表现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在杜甫的《空囊》中颈联“不囊井晨冻,无衣床夜寒”,诗人饥寒交迫,早晨的井水又因为长时间没有搅动,所以结冰了。夜晚既没有盖的被衾也没有睡觉的床,异常寒冷。
“不囊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包含了几个非常简单的地理知识。一是影响水体结冰的因素。水井相对来说比较封闭,与外界进行热能交换的机会较少,加之长时间的不流动,水体就容易结冰。而后一句话则体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夜晚,地面会强烈地向上辐射从而使地面丧失热量,导致夜晚地面温度相对于白天大大降低。此时,屋内如果没有床铺被褥当作保暖措施,就会出现诗人所描述的那般“无衣床夜寒”。
还有小学课文《春夜喜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居住时,万物复苏时节恰逢一场久旱甘露而写。“春雨”是暖锋天气,而成都地处我国西南的盆地地区,又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在季风气候区,东部地区的农民都会面临着干旱的困扰。因此,一场“知时节”的“好雨”对于农作物来说,就尤为重要。
763年,毁掉大唐盛世的安史之乱,以史朝义自杀而结束。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听说这一喜讯后诗兴大发,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表明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想要赶快回到心心念念的故乡,“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其中“巴峡”是指四川东北部嘉陵江的上游峡谷,而不是现在的“巴东三峡”;“巫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位于今天四川巫山县东;“襄阳”位于今日湖北省襄阳市,“洛阳”隶属于今日河南省。其实,“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处距离并不相近,且要经过水路和陆路的转变,路程也并不坦荡。诗歌这样的描述更是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激动心情。
杜甫的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学科知识,展现了学科融合的特殊魅力。同时,学科融合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和思维定式,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使人们能够以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广阔的视野去探索未知领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视角和理解世界的途径。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仍可以从杜甫的诗歌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