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唐朝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被世人誉为“诗史”。今天我们要探索的经典是《蜀相》和《客至》,写于759年左右,正是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而居之时。
一、《蜀相》之心境——草堂之内忧天下,落木声中老臣心
此诗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这首七律借赞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叹惋壮志未酬,抒发自己的怀抱。“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诸葛丞相的祠堂到哪里去寻访?就在这成都郊外古柏繁茂的地方。一个“寻”字表现了诗人向往已久,急于前往拜访武侯祠的心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无限倾慕之情。
柏树自古以来是君子的象征,孔子有言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柏树的苍劲伟岸,经冬不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诸葛亮高洁的人格和傲岸不屈的品质,面对国家危亡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耗尽所有的元气,为国家尽忠。森森柏树给人庄严肃穆之感,锦官城外则意味着远离喧闹,既含有对诸葛亮淡泊宁静的人格欣赏,又有庄严隆重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嫩的草在石阶下自显美好春色,娇俏的黄莺隔着树叶空发悦耳声响。从动静、声音、色彩三个角度呈现一派春意盎然之景。春光美好,然而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此时的杜甫正在成都避难。每夜入门是长安芙蓉未央柳,是铁马冰河探骑稀,是山河破碎风飘絮,是壮志未酬意难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代的开创经营熬断了老丞相的肝肠,出师北伐未获成功就病死在前线,一代英杰就此陨落,怎能不叫后人为之感慨悲伤?朦胧间,笔者望见当年那个一身素致的丞相躬身在刘玄德身旁,运筹帷幄,尤有儒雅飘逸之姿骨,如一阵亘古悠长的风吹动了高崖上的磐石。他的身影渐渐和浣花草堂中的杜甫重合,相比于三顾茅庐的殊遇,杜甫的理想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他既羡慕诸葛亮与刘备君臣同体,也顾影自怜。
尾联所吐露的正是千古志士仁人之共同心声,寄托遥深。1800多年过去了,无数个夜里,我们仿佛还能看见乱世战火中,杜甫单薄却苍劲的身影。他一直存在着,从未离开过。
二、《客至》之心境——松花煮酒浣花溪,涤净风尘鹤忘机
上元二年(761年)的春天,杜甫在成都草堂作了《客至》这首诗。安史之乱中,杜甫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之后,他结束了长期漂泊不定的生活,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安居草堂后不久,客人崔明府来访。杜甫一扫之前沉郁诗风和幽晦心境,别具一格。草堂生活虽清贫,但作者因陋就简,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自得其乐。在有限的条件下仍能获取情感的愉悦。此诗前两句描绘住所清幽的环境,后六句抒发对友人前来的欣喜和热情。其清新质朴的语言表现出诚朴淡然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而刘克庄《后村诗话》则评:“此篇若戏效元白体者。”虽是戏言,但足以见之此诗获得的高度评价。
草堂前前后后都是春水,溪水满溢,只看见一群群的白鸥天天到来。从户外的景色着笔,首先以美丽的自然景色开篇:“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这里的“舍南舍北”表明了诗人的草堂四周都被春水所环绕,美丽的春光和翱翔的群鸥形成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画面。诗人与春水相伴,和群鸥往来,虽身处僻静,却悠闲自在,恬淡安然。这一景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为后文迎客待友的场景打下了基调。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庭院中的花间小路不曾因为来客而打扫过,简陋的大门今天才为您打开。诗人描绘了自家花径未经打扫的状况,这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一直没有来客:“蓬门”指的是诗人的草堂,而“为君开”则表达了他对客人的热切欢迎。诗人为友人的到来欢欣雀跃,与友人相谈甚欢,毫无隔阂,舒适惬意。这种静待来客、用心迎宾的态度体现了诗人的豁达和深情。
因为离集市很远,盘中的菜肴很简单。又因家贫,杯中只有旧酿的酒。诗人写到了自家的生活条件:“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坦然地表现出了家境贫寒,没有丰盛的食物可供款待客人,只有陈年的酒,这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朴实和真诚。生活贫苦,却自得其乐;虽粗茶淡饭,却泰然处之,热爱生活。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诗人愿意与客人分享自己所拥有的,这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看重。
“我”很乐意叫邻居老翁过来共饮,隔着篱笆呼唤老翁,让我们一起干尽这杯中的酒吧!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热情的款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诗人愿意和邻居老翁一起举杯对饮,充分体现了友情的珍贵,也展现了诗人的豪爽和乐观。诗人招待县令,却不刻意为之;喝到尽兴时甚至邀请邻翁共饮,抛却身份的束缚,毫无机心,率真赤诚。这种隔篱相邀的画面,寓意着邻里之间的亲近和友情的深厚。
全诗细细分析下来,会发现杜甫淡淡的忧伤因友人而至暂时遗忘。历经战乱的杜甫终于在成都定居下来,但终究“独在异乡为异客”。“但见群鸥日日来”下,隐藏了“不见人影日日来”的忧伤;“不曾”和“今始”为一组对照,表明了杜甫与人少有联系,自然为友人而至倍感喜悦;“市远”与“家贫”形成照应,“旧醅”是家贫的结果,对友人表示了歉意,可见他是真心实意对待友人。
许是觉得人多热闹,受尽了战乱的孤独之愁,诗人与友人饮酒觉得不够尽兴,还要邀请邻翁一起尽兴,有“举杯邀明月”之势,显露不忍孤独的一面。《客至》中的杜甫,不再是忧国忧民的悲愁者形象,而是重视友情的不忍寂寞的世俗人的身份。春色已至,友人将来,杜甫的心也随之泛起涟漪。
三、殊途同归,儒道相济——身虽远离,心智至清
从诗名初显到三吏三别,半生浮沉;从鲜衣怒马到阅尽千帆,一身霜雪;从国都长安到浣花溪畔野草堂;从登临绝顶俯瞰众山到细数芸芸众生的苦难,滴下血泪镌进诗篇。他完成了从杜子美到杜工部的蜕变,悲秋万里,独自登台凭阑眺。
杜甫的作品中有一个思想内核——爱。“爱”是贯穿杜甫一生的信仰,也是他最鲜明的思想内核。他心中有大爱,打破了尊卑等级,消除了阶级桎梏。他拥有一颗最纯净的心灵,毫无功利心。清澈的爱,成就了他伟大的人格。脸上的皱纹不是他心里的沧桑,他的心永远多情细腻而又遒劲坚定,心怀天下亦能细嗅蔷薇。
他的心不仅仅为国家和人民而跳动,还会为自然的天光云影、草芽花瓣而颤动,为家常生活的情趣和人情而喜悦,为艺术表演的精致巧妙而赞叹。杜甫可以以颤抖的手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愤之语,也可以用诗意的笔写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清丽之句。
作为一名诗人,杜甫是多元的,他不仅能够深切地体会时代和百姓的苦痛,还能够以敏锐的感官和心灵,去感受大自然中的山光水色、鸟语花香,去咀嚼平凡生活中蕴藏的人情美和情趣美,去领会艺术所承载的美感和感染力。当他将目光聚焦在烽火、离乱和流民的时候,他是沉重的,是沉痛的;当他将目光转移到自然、日常生活和艺术表演的时候,他又是轻盈的,是满怀诗意的。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可无论身处盛世还是乱世,他都无荣耀加身,无高官显位。国逢变故,民生凋零;潦倒半生,妻离子丧。如果能够再来一次,他是否仍愿意于乱世之间,以微末之职,以忠君之名,以圣贤之心,系国忧民,不怨不悔?笔者想仍会。因为长安月下,八街九陌,醉眠花柳,交盏笑谈,他曾见过,那样闪耀的大唐。他艰难却坚韧地走在那条时代的路上,一路绊倒于各种障碍,体悟坚石的切肤之痛,用一双麻鞋丈量生命的深浅,一路脚印,一路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