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景诗三首品鉴

2024-07-23 00:00:00梅小花
课外语文·上 2024年7期

苏轼的文字散发着不朽的艺术光华。他那情深义重而又豪放洒脱的诗词,如细雨润物般细腻入心,其写景之作,更是以一种超越时空的独特视角,将大千世界的美景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卷。阅读苏轼的作品,仿佛跟随着他的心灵脚步,漫步于山川湖海间,触摸到每一处景物背后的灵魂。苏轼,以他的文采和才情,构筑起一座连接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的桥梁,让读者在他的词句间游历,感受不一样的风景与心境。

一、水墨西湖: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不仅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更是一篇深情的和自然和谐共融的文学作品。在短小精悍的四句诗中,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观照,将一幅晴雨交织的西湖美景娓娓道来,尽显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及对自然美的真挚感悟。

从字面上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句运用了对比和并列的手法,分别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后的两种不同景象。晴天时,湖面水光闪烁,光彩耀眼;雨后,则山色朦胧,如同水墨画一般,别有一番风情。这种描绘自然景观的手法,不仅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更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变化无穷的深切感慨。进一步分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苏轼巧妙地将西湖美景与西子(西施)这位绝世美人相提并论,通过“淡妆”和“浓抹”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后,西湖的美都如同美人在不同妆态下的风采,皆美丽动人。这种拟人化的比喻,不仅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也体现出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之美的领悟。此外,这首诗在韵律和节奏上的处理也十分讲究,体现出苏轼对诗歌形式的掌握能力。他通过巧妙运用平仄和押韵,为这首诗赋予了独特的音乐美感和节奏感,让读者不仅能够在视觉上欣赏到诗中描绘的美景,在听觉上也能享受到如同悠扬曲调的美妙。

苏轼的这首诗不仅在内容上展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生哲思的深刻理解,在形式上也体现了他作为宋代文学巨匠的非凡技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精细描绘和韵律节奏的精心安排,这首诗不仅是对西湖之美的颂歌,也是对诗歌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展现。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不仅是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也是苏轼生活态度的一种展现。通过描绘晴雨交替下的西湖美景,借西子比西湖,苏轼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这首诗体现了苏轼对美的深刻理解和追求,更显出了他对生命和自然和谐共融的深深向往,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观山之变:《题西林壁》的哲理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闪耀文字。苏轼的《题西林壁》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视角,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之作。苏轼以山为媒,借物喻人,以简练而充满力量的文字,揭示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多维度和相对性,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超脱物外的人生态度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在短短的几行字中,苏轼巧妙地运用了借景7e9af1f66c806a3825cd5f4a462fa77ec95f65ee00a2e34dd6021c8cfc7c4782抒情的手法,通过对山的描绘,引申出了对人生境遇、命运多变与人性深处的哲思。这首作品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还体现了他对于宇宙人生的洞察和理解,折射出一种超越世俗、追求高远人生境界的思想。苏轼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鼓励后人在面对人生的风雨变幻时,能够保持一份淡然和坦诚,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看似在描述山的形态,实则暗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山,作为自然界中极为常见而又富有变化的对象,其实是人生观念多样性的最佳载体。正如人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时间节点去审视,呈现出的面貌亦是千变万化。这不正是告诫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诸多问题时,不可固守一隅,而应拓宽视野,多角度、全方位地加以考量。如此,方能洞见事物的本质,把握生活的真谛。进而,苏轼再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著名的诗句,将诗意推向了哲学的高度。这里,苏轼用庐山比喻人生或知识的领域,表达了人处于某种环境、状态或局限性中难以全面、客观认识事物本质的哲理。这正是在说,当我们身处问题之中时,往往难以有一个全局的视角,那么我们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也可能局限于自己的视野和认识水平。只有抽身于外、置身事外,才有可能洞察真相,领悟其真面目。

文学的美,不仅仅在于其言辞的华丽,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与智慧。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哲学含义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迪。其通过对山的描绘,借物喻人,启示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诸多问题时,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对问题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在重读苏轼的这首诗时,我们不禁会被其深邃吸引,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生、人与知识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是因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思与不朽智慧,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给予每一位读者以启迪与思考。苏轼的《题西林壁》正是这样一份珍贵的遗产,提醒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开放而又深邃的心,去全面、客观地观察和思考,以达到理解和把握生命真谛的境界。

三、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晚景》的情致

当我们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旋律中徜徉,不由得被苏轼绘制的江南春光所吸引,其情其景,宛若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让人沉醉不已。苏轼以独到的眼光,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情的春日江景,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感受力和深邃的思考力。

首联“竹外桃花三两枝”以轻描淡写的笔触,勾勒出了春日江南特有的景致。竹子与桃花的结合,既有江南的灵秀,又不失春日的妩媚。桃花“三两枝”的形容,既显得自然随意,又透露出诗人对这份美景不加渲染的真挚情感。紧接着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不仅仅是对春天气温变化的精准描绘,更是一种生活情趣的流露。春江的暖意,不言而喻,却偏偏是鸭子最先体会到。这既是一种细腻的观察,也体现了诗人与自然万物间那份紧密而和谐的联系。“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通过对蒌蒿和芦芽的描写,暗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而“河豚欲上时”更是巧妙地将时令与人们的生活需求联系起来,显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

从《惠崇春江晚景》,我们可以窥见苏轼那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他的诗作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情感与哲思的融合,透过景物背后深藏的情感和哲理,引领读者去感受那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

整首诗在形式上看似随意,实则构思巧妙,言简意赅。其间既有对自然的赞叹,也不乏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苏轼豁达、淡泊的精神面貌。通过这短短的几笔,苏轼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迷人的春日江南,使人不仅能在视觉上享受到那份美丽,更在情感和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和升华。

四、结语

在苏轼的诗词创作中,自然不仅是背景或是装饰,而且是真实情感与哲学思索的载体。他对山水的描绘不单纯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而是情感与心境的投射。在他笔下,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价值和人生哲理。这种对自然的深情描绘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让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苏轼的作品往往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和对生命深层次的感悟。他能在繁花如锦的春天里看到生命的短暂,在秋风萧瑟中体会到岁月的无情,更能在细微处捕捉到宇宙间的大道理。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不仅极大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他的诗词成为后人赏析自然之美、了解人生哲理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