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诗人的心境,是深层次研究古诗内涵和体会古诗精神的重要内容。《观沧海》是曹操的代表诗篇,其创作背景为曹操北征乌桓时期,乌桓之战是曹操为彻底剿灭袁绍一族,派遣大将张辽出征乌桓,并再一次以少胜多的一次战役。它巩固了后方,为曹操后期军事调配奠定了基础。正是因为乌桓之战的胜利,所以激发了曹操的征战与统一信心。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解读《观沧海》去更客观地了解曹操,多维度剖析曹操在作诗期间的心境,提炼其中的知人论世心得。
一、知人论世,剖析古诗底蕴
读懂诗人心境,剖析古诗中的底蕴,从知人论世角度出发,以古诗为载体对抒情主体进行品鉴。正所谓“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古诗中包含着诗人的思想与修养、生平与品格,因此可以对古诗底蕴进行剖析,去理解诗人的理想抱负。
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世人对曹操的评价体现出多面性,其中曹操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文学才能等对后世影响深远。解读曹操的《观沧海》可以发现,“东临碣石”中的“碣石”包含着“求仙问道”的底蕴;“碣石”的出现,映射着曹操登山期间的心理活动与精神环境。
关于“碣石”所涉及的文化元素可追溯到“大禹治水”,“碣石”又被称为“龙尾”。碣石位于当时的燕山,寻找碣石的路程途经岐山、恒山等,其龙尾形栩栩如生,给人以大陆尽头之感。大禹发现“碣石”后,为其命名“楬橥”,并标志为陆地边界。
随着历史的发展,“楬橥”逐渐成为“碣石山”,此变化可通过《史记》中的《天官书》篇得以验证。通过对史书的梳理可以发现,碣石山在地理文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层次剖析“碣石山”,其文化底蕴还包括很多传说。其中广为人知的便是“古孤竹国”的创建,穿过茫茫大海,人们发现烟波浩渺区域赫然出现了“仙山”,此“仙山”正是“碣石山”。正因为此传说,访仙问道者不断探访碣石山。由此一来,“碣石山”的访仙问道文化持续盛行,奠定了其“神岳”的地位。
追溯至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此秋巡中,组织庞大的队伍入海寻找“碣石山”,以求寻找长生之药。之后的历代皇帝均崇尚“北至碣石”的探索,并登碣石山寻找仙道。乌桓之战期间,曹操登访碣石山,追求修仙文化的同时,也祈求战争的胜利。透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明确了观海的地理位置和诗人俯视大海时的震撼,更为后来乌桓之战的胜利、曹操内心的激动与孤注一掷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东临碣石”的背景下,不仅蕴含着求仙问道的文化元素,更是突出乌桓之战对曹操的重要性,群雄割据的时代,曹操将拥有着“四世三公”地位的袁绍打败,随着乌桓之战的胜利,曹操的内心又是何等的激情澎湃。
二、宏伟意境,探索作者内心
《观沧海》中关于景色的描写都别具一格,“澹澹”“竦峙”“丛生”“丰茂”等,虽然诠释的是周围的风景,但也意指曹操的内心。面对碣石山的奇特景致“叹为观止”的同时,曹操心系乌桓之战。尤其是“峙”字的运用,将碣石山、大海等景观进行了立体化处理,还体现“对峙”的内涵,不仅岛礁、碣石山对峙,而且曹操与乌桓族同样对峙。“峙”赋予了大海、山石生命,同时也诠释了曹操内心的不安及其野心。看似表面平静,实则内在波涛汹涌,好似东汉末年的各路诸侯,表面和谐,实则内在纷争不断,特别是曹操的枭雄本色逐渐凸显。透过大海的磅礴、恢宏气势,我们看到了其吞吐日月的气概与野性张狂的内在。
曹操在《观沧海》中对大海的描述,除感叹大海的浩瀚、广阔之外,还包含了对汉家江山的态度,即汉室江山已经摇摇欲坠,内心想要取而代之。曹操耗费大量精力,不惜冒“虚国”之险,执意出征乌桓,除想要将袁绍之队伍彻底打败之外,还迫切希望扩张自己的势力,更好地与孙权、刘备等抗衡,彰显了曹操的张狂性格,同时也隐藏着曹操长远的政治计划,这正是曹操政治智慧的体现。
此外,仔细解读《观沧海》可以发现,曹操心胸之广阔与政治之智慧。透过《观沧海》对曹操所遵循的黄老思想进行诠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便是“沧海桑田”。沧海虽然广阔无边,但是随着岁月的发展,终会被桑田吞噬。尤其是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星辰中,无论是沧海还是桑田,终究逃不过沙石的命运。
参考《龟虽寿》,对《观沧海》进行深层次梳理,会发现曹操的内心依然崇尚黄老思想。以至于曹操攻打乌桓之前,登上碣石山,内心追求着仙道。部分学者认为,曹操此时并没有取代汉室王朝的想法,同时也是间接回应天下诸侯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指责。“大海”仅是对曹操枭雄形象的诠释,并表明曹操对袁绍、袁术等人在大汉岌岌可危之时,做出的巧取豪夺、私下称帝等行为的鄙视。
从现实与当时的战争背景等方面分析,在曹操眼中“碣石”“沧海”都具备磅礴大气的气势,人必须保持敬畏之心。碣石山文化底蕴深厚,《观沧海》的历史背景特殊,加上曹操的成长环境、胸怀韬略、政治与文化修养等因素的影响,曹操在《观沧海》中,并未将自身视为沧海,而是认为自己会超越沧海,并具备将沧海变为桑田的能力。
三、诗歌再现乱世英雄风采
对于《观沧海》的解析与知人论世的研究,深层次解读作者的内心,必须对作者的生存环境、历史背景等进行分析。曹操出生于155年,当时的汉室已风雨飘摇,外戚、宦官权力纷争不断,皇室的集权统治地位岌岌可危。各地群雄称霸,尤其是黄巾起义的爆发,为军阀混战创造了有利条件。黄巾起义中曹操以地方势力积极参与镇压,并势力大增。如此复杂的历史背景,为曹操文韬武略的培养营造了温床。
“乱世出英雄”,曹操正是身处乱世,才有得以施展才能的机会。面对东汉末年的朝堂混乱,尤其是董卓专政背景下,各地诸侯联合讨伐,但是却出师不利。因为诸侯各怀鬼胎,所以讨伐过程中纷争不断。曹操作为讨伐大军一分子,始终坚定讨伐董卓的步伐。
汴水之战是曹操、董卓之间重要的战役,这场战役曹操出军便处于劣势,战役并未胜利。作为曹操独自讨伐的首场战役,此次战役的失败对曹操影响巨大。后期曹操厉兵秣马,直奔洛阳城并消灭董卓军队。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的社稷壮志。
乌桓之战大胜,是奠定曹操三足鼎立实力的重要体现。曹操力排众议、冒巨大风险出兵乌桓,此一役若出现任何差错,对曹操来讲都是覆灭性的影响。因此乌桓之战大捷后,曹操的内心必然激动万分。正此时,途经碣石山,曹操看到茫茫大海与变幻莫测的景色,喜悦心情自是无法压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在《观沧海》中的复杂心理变化。曹操的坚韧品德,让他在汴水之战的失败中成长,并且更加坚定了恢复社稷的意志。北征乌桓的条件并不理想,孙、刘势力虎视眈眈,纵然前路艰难险阻,并未影响曹操想要统一北方的目标。班师回朝途中的“碣石”“沧海”“秋风”“百草”“树木”等,是曹操坚韧意志与文韬武略的见证者,更是曹操“忧世不治”思想的体现与创造“太平盛世”的信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知人论世角度出发,对《观沧海》进行多维度解读,走进诗人的写作心境,体会诗中的文化底蕴。通过对《观沧海》的分析,其景色描述气势磅礴、细致入微,且其中更包含了曹操的雄心壮志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智慧。通过《观沧海》我们对曹操有更全面的了解,也为文化思辨与古诗解读等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