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的心理,真实的情感

2024-07-23 00:00:00李晓辉
课外语文·上 2024年7期

在小说当中,人物形象刻画是重头戏,如果一部小说失去了人物这个灵魂,那么这篇小说也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设计的对象。为此,作家会采用多种描写方式来刻画自己心仪的人物形象,让他们呈现灵动而饱满的人物个性和丰富而真实的真情实感。本文以《简·爱》为例,探索人物描写与人物心理之间的联系。

一、知人论世谈小说

《简·爱》的作者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这是一部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作品。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大国和经济大国,但妇女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她们依然处于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当时女子生存的目标就是入豪门,而即便不能生在富贵之家,也应该努力通过婚姻获得财富和地位。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认为女性的唯一选择就是当好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任何其他的职业都被认为是不当的职业,包括作家。作者也是遭到这样的区别对待。她开始时的作品都假托男性的笔名,《简·爱》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换句话来讲,简·爱就是作者的精神图腾,小说主人公简·爱虽然貌不惊人、矮小瘦弱,但人格独立,心灵强大,她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是现代女性美的象征。

二、心理刻画描真像

(一)反抗的精神种子彰显个性

简·爱作为维多利亚时代坚强女性的代表,在她的身上表现出了女性的个性——反抗,这也成为当时很多女性的信条。故事当中有很多情节能够体现她的这种坚强与反抗。首先,是反抗舅妈的虐待。面对舅妈的辱骂,她能够这样反驳:“我这一辈子永远不再叫你舅妈。我长大以后也决不来看你;要是有谁问我,我怎么爱你,你又怎么待我,我就说,我一想起你就恶心,你对我残酷到了可耻的地步。”年纪轻轻就有这份反抗的“能耐”是了不起的。当然,站在简·爱的视角来讲,舅妈是一个“虐待成狂”的人,其实,这绝对是一个误解。读者站在舅妈的立场就明白了:30岁就守寡,丈夫临终前还被逼着发誓照顾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简·爱,几个孩子压在舅妈的身上,她不崩溃才怪呢aVS5lGN/G8dMQpCJZJ1btdjkzEeh2KqrJa7myDyyZC8=!稍微一些风吹草动都会让她神经紧张而将矛盾转移到简·爱身上来。另外,是反抗孤儿院的老师。“孤儿院”,看起来是福利院,但其实是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的产物,里面的教师和园长都是冷酷无情的,当简·爱看见孤儿院老师用枝条抽打她的好朋友海伦的时候,她心中涌起一份“恨意”,这份“恨”来自内心的反抗精神,与其他孩子的逆来顺受不同,她早已经埋下了远走高飞的种子。这份反抗的精神,也让简·爱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人。

(二)激烈的内心冲突体现个性

简·爱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面对爱,她可以义无反顾,服从自己的内心,积极迎合罗切斯特的追求。虽然他是一个富家子弟,但简·爱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才与他走在一起。

罗切斯特对简·爱的爱意是发自内心的,但当两人在教堂举行温馨的婚礼时,罗切斯特的妻弟梅森却当场泼了一盆冷水:罗切斯特是一个有妇之夫。换言之,简·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充当了“情妇”的角色,这简直就是一个“耻辱”。这个时候的简·爱内心掀起了波澜,也感到万分的为难。简·爱非常同情罗切斯特的遭遇,也明白他对自己的爱意,她对罗切斯特没有丝毫的责怪,反而是加倍的爱意。她也很想追随自己的爱意选择跟他终成眷属,但另一方面,罗切斯特的妻子,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之间永远横亘着一条鸿沟”),虽然她精神方面存在问题,但她毕竟还是罗切斯特明媒正娶的妻子,这一点是现实,也是阻碍。简·爱不愿意在两人之间“插上一脚”,于是,她在内心默念:“走!一个伤心的字包含了我的无法忍受的责任。”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两难选择,而且简·爱将远离自己最爱的人视为一份责任。这一点关于“责任”的认识与众不同,简·爱甘愿放弃对罗切斯特的这份爱,恪守回归“独立人”这个身份,这本身就是一个无比崇高的人格魅力的呈现。

后来,当罗切斯特成了残疾人,再次向简·爱提出求婚的时候,他提出了一系列疑问:“你愿意嫁给我吗?”“一个到哪儿都得由你搀扶的可怜的瞎子?”“一个比你大二十岁,得由你侍候的残废者?”简·爱面对罗切斯特一切的问题,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是的,先生”。这简单的一句话,我们读出了简·爱内心的坚定,因为这个时候的简·爱已经完全能够接受罗切斯特的爱意,这个时候他们俩没有了悬殊的地位的差异,也没有了罗切斯特妻子的阻碍,此时此刻的简·爱选择了顺应自己内心的那份爱,这本身也是一个无比崇高的人格魅力的呈现。

(三)温柔的善良品性引发共鸣

上文我们谈及了简·爱的坚强个性,一般地,这样的人面对这个无情的世界都会“心如磐石”。然而,那份善良依然在简·爱的心中扎根。她的舅妈是简·爱童年时期最憎恨的人,她无情、自私、残酷,把简·爱关进了红屋子。“天地有轮回”,在舅妈即将死去的前夜,简·爱还是选择了去探望。这个时候她是这样想的:“时间平息了复仇的渴望……我在苦楚和仇恨中离开了这个女人,现在我回来时的心情,却只是同情她的极大病痛,强烈渴望忘记和原谅一切伤害——强烈渴望和好,并在亲善中握手。”虽然童年时舅妈区别对待,但毕竟舅妈还是“照顾”了简·爱十年,成年后的简·爱应该明白了舅妈当年的艰辛,而且也明白了当时自己的不懂事。而面对简·爱的到访,舅妈依然很“冷漠”(其实是愧疚),并拒绝简·爱的亲吻,避开了简·爱的目光。看到这里,笔者认为舅妈的拒绝和躲避,其实也来自内心的歉意,毕竟简·爱的大慈大悲跟舅妈的无情冷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任何一个人都难以承受来自简·爱的善良。

另外,简·爱的善良似乎有一种感化天地、改变天地的力量。在桑菲尔德当家庭教师的时候,简·爱整天与孩子们做伴,可能是因为罗切斯特的原因,她在这里充分感受到了一个家的存在。那些单调得不能再单调的事物,在简·爱的心中都成为独特的存在,她心中如此念叨:“这儿在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比的安宁。哪怕吹起一丝微风,这儿也不会发出一点声音;因为没有一株常青树可以沙沙作响,光秃秃的山楂树和榛树静得就像铺在小路中间的碎白石一样。”这段内心独白反映了简·爱内心的安静,那份对平静生活、无聊工作的坦然让简·爱的形象更加高尚,只有心怀善意的人才有的那份宁静,它超越了人的认识。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人物描写对于塑造简·爱这个人物的重要性,它让简·爱的心理变得细腻,更让她变得真实而富有情感。诚如著名作家乔·亨·刘易斯所言:“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灵,有着凡人的种种弱点和常人的优点,一个女人,而不是一个模式。”简·爱的这些复杂的个性,实际上是一个“真人”的具体体现,让她在文学的历史上熠熠生辉。

三、结语

精彩的心理描写让一个存在于文学时空的人物瞬间活了起来,这种手法的力量真是“伟力”。《简·爱》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熠熠生辉。美国著名作家凯瑟琳·蒂洛森对它的评价是:“它主要是一部描写内心生活的小说,而不是写人同他的社会关系的小说;它绘制了一幅个人世界的地图。”作者通过对简·爱独特的心理描写和刻画,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和心灵对话,刻画了简·爱爱情生活中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让简·爱成为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人物。这也给我们一种阅读和写作的启示:在阅读的时候,要善于从人物的心理描写入手分析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动向,才能从根本上明晰他的形象个性;在写作的时候,不妨从心理刻画入手,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