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典型素材,描四季美景

2024-07-23 00:00:00陈亚梅
课外语文·上 2024年7期

★贺知章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杨万里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张继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高适作:“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我们年复一年经历四季轮转,偶有几分情致,也会忍不住在脑内勾勒它们的美好,却又时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大概率是因为我们总是抓不住季节美景描绘的典型素材选择。正因如此,我们才无法像那些文学大师般把极富意境的创作素材信手拈来,升华自然的同时,感悟自然之美,品味四季变换中的点滴细节。

一、春与生机

春,乃万物生之始也。故而,春一到,虽仍是春寒料峭,但大地会一点点绿衣着身,以逐渐回升的暖意,抵消掉冬日严寒留下的萧条,赋予所有生命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所以,我们“绘春”,可以绘制它的生机盎然。比如:“这几天春寒渐起,刚有几分起色的暖天,甚而有了点凛冬那会儿的劲气,冻得我歇了所有想出门的心思,偶有意志远走几步,就见院墙角处一些碎石下探出些许绿芽,而且还不少。不过都是‘独身一人’孤立于这方天地,少有成双或三五成群的。便是知晓生命的神奇与韧性,看到它们的时候我还是发出大大的惊叹声。那些碎石是去年秋父亲一时兴起拉回来在院里铺石面小道剩下的,个个几乎都有成年男人拳头大小,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就那样随意堆叠在那里。几乎每两块上下叠着的碎石间都有不窄的缝隙,但是码起来的层次多了,并不存在可以让它们直着腰长大的缝隙,所以,它们需要十分纯熟的‘钻石破缝’的技巧,在完成歪歪扭扭的走位后,‘石破天惊’地出现。我们从小就学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但诗句带来的震撼,远不及我们目之所及和亲身经历。是啊,春天到了,万物合该发芽吐叶,这样的震撼,又何尝不是一种稀松平常。”

当然,我们也可以以春之色——绿色来描绘春景。这样的写法虽然呈现在别人面前的都是景色,但也能起到以景传情、表达意境的目的。可用以代表春绿的事物很多,诸如树木抽新叶、春雨润大地、绿草丛微露等。比如:“我记忆里的大西北,春天来得总是很迟。至少,我眼里的春天是这样。不到白杨树吐出指甲盖大小的卵形树叶密密麻麻地覆盖满光秃了一整个冬天的笔直树干和横斜枝丫,我就很难将一派绿荫盎然的春天与老家的春天联系起来,并高兴地称赞一句‘春天来了啊’。因为老家在起伏连绵的山脚下,海拔高,在那始终接续的山脉没有彻底被绿意覆盖前,视线所及都是一片荒凉,甚有秋草黄的残败美感。而家门口一块块麦田总不会先于白杨散叶而被卓绿覆盖。所以,唯有大门口那一排傲然挺立的白杨树,会带给我真真切切的‘春天来了’的认知和享受。”故而,春天是充满生机、希望和活力的季节,我们总能在这个季节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享受生命带来的盛宴,体会生命的美好和无限可能。但愿我们都能“逢春如获新生,活出不一样的生命与精彩”,在对每一个春天到来的满怀期待中,共同见证春暖花开和生机盎然。

二、夏与繁盛

如果春为伊始,那么夏就代表了繁盛。因为夏天,温度回暖,光照充足,不仅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也让我们努力延续了对生命的热爱,似乎天热了,我们的情绪情感也逐渐热起来了。那么,我们要描绘夏天的美丽,就可以写夏天的美景。比如:“车慢慢开上一条狭窄土路,扬起的尘土完全遮挡了我们的视线,车只得停下来,待得所有尘土尽数散去,我眼前出现了一片连绵起伏的山峰。‘山好高哦’,我忍不住雀跃起来。我想,它们定然是不如五岳那般毅然耸立、直插云霄的,却也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的山中最高的了。继续往前步行了差不多2公里,一片遮天蔽日的葱郁树木映入眼帘,因着不受人间烟火气的侵染,看着它们,竟让我感受到了几分神秘、肃穆与宁静,仿佛这炎热的夏天被毫无预兆地注入了几分沁凉。更让我惊喜的是旁边还有一条‘水不见深游鱼肆’的小溪。可惜盛夏不能贪凉,我没能获得与它们亲密接触的机会,只能徘徊在小溪边看它们来而又往的自由嬉戏。溪流对岸是一排排逐渐叠起的峰峦,有高有低,但距离我们很遥远。即便如此,那层峦叠嶂的幽深起伏,也引得我们浮想连连,仿若那里面深藏了能够让我们登顶问仙的遥遥路途。不然,怎么能青山共蓝天衔接,颇有山峰托扶天幕之势。”

除了夏天随处可见的繁盛美景,我们也可以通过记录草木生长和动物繁衍的方式来绘刻夏天的独一无二。比如:“隔壁刘阿姨,儿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儿几年前也走了,她平时总喜欢一个人窝在家里,什么也不干,对着一张全家福发呆。不过最近她有些‘反常’,一天要往小区旁边的公园跑三趟,几乎是照着饭点去的,我虽心下好奇,但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她不太爱搭理人,我问了她要是不回答就挺尴尬。直到有一天晚饭后我陪妈妈去公园散步,行至一个小角落时,看到刘阿姨就在离我们不远处的草坪上席地而坐。只见她一手拿着一个拳头大的小奶瓶,正在给一只看起来瘦瘦弱弱的小奶猫喂奶,而她脚边还趴着三只,喵呜喵呜的羸弱叫声,听着软甜又可爱。我刚想拉着妈妈离开这里,但是妈妈已经走上前去和刘阿姨聊起来。”毋庸置疑,夏天是繁杂的,少了几分春的“专注”,但夏天也是更友好温暖的,能够为更多生命的延续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我们可以写一写夏日盛景,也可以将生命的延续作为创作视角。目之所及,皆有可升华之艺术。

三、秋与萧索

秋之将到,就如人至暮年。秋积累了果实,而人获得了成功,但美好背后都蕴藏了几分萧索之意。因此,写秋可以重点抓住秋背后的失去,或者以反写之法,通过写失去来表达对获得的期望。比如:“一股闷热之气不期然间抚上脸庞,恍然间抬头看向路两边的树木,才惊觉树叶早已渐次斑斓,原来是秋已至。再往前走一段路,公园里随处可见的海棠树上已经挂满了沉甸甸的海棠果,红色的果实与黄绿相间的叶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让秋的到来更多了几分实质感。面对丰收的季节,我们心里总会升腾起几分别样的满足。但随着那股感觉渐渐淡去,我内心却反而有了几缕浅淡的愁思,我想,或许是因为果实的成熟代表了岁月的流逝,也让我想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我终是驻足凝视着那一排一眼望不到边的海棠树,让那几分愁思逐渐转浓,心中缓缓涌起对失去的畏惧。我得承认一切都会有离别,因为秋天的凋零,让我意识到时间的无情,也让我明白生命中的得与失,而这些都将成为必然。不过也还好,有些失去我们从现在开始更加珍惜倒也能弥补几分。所以,秋天的凋零也并非就真的是一切的终结,我们可以让它成为我们的新开始。在这个秋天,就让我们以失去作镜,对照获得,享丰收喜悦,感受生命的轮回和变迁,铭记失去的深切,在秋天的凋零中,学会珍惜当下,期待未来吧。”

可见,绘刻秋景时,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以秋天的收获反衬生命的衰退和结束,进而写一些对生命意义的反思,这样我们就能够从秋天的萧索中体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四、冬与宁肃

谈及冬天,我们会产生一种“不在冬,然甚冷”的战栗感,仿佛那凛冽的寒风早已嵌进骨子里,但其实,冬天不仅有白雪与冷风,也有未雨绸缪和力量积蓄。所以我们描绘冬天时,不要再写冬天的宁静肃杀了,可以写它的“冬藏”。“冬藏”本质上是一种自然规律,既代表了自然与生命的循环,也昭示着力量的积蓄与准备的充足。同时,“冬藏”也体现出一种人们在困境中积极寻找希望的乐观主义精神。比如:“冬天的美丽源自风雪的银装素裹,但我觉得更多的在于人们内心的光芒与坚强。因为冬日没有夏日那般酷热,那股浑然天成的冷意,会让我们慢慢宁心静气。一片冷宁后,我们逐渐开始拥抱寒冷,享受生活,迎接挑战,以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走过冬天的寒冷,最终,我们必将迎来春天的温暖与希望。”所以,冬天是充满神秘与奇迹的季节,看似一切都被风雪覆盖,但那片寂静之下却潜藏着我们内心深处对所有美好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