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课本中积累好词好句的方法

2024-07-23 00:00:00李思思
课外语文·上 2024年7期

★写作说到底是一门技艺。技艺的学习需要模仿和训练,就像木工、油漆工一样,需要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去获得这种技能。写作所依托的基础材料就是字词句,它们就像搭建房屋所用的砖瓦等基本材料。没有这些材料,房屋建造不起来;而没有字词句段,一篇文章也是写不出来的。

那么怎样获取丰富的字词句并积累起来加以运用呢?笔者认为要打破两个思维。

首先,打破将课外读物作为好词好句来源的惯常思维。我们可以将语文课文当成素材的积累来源。所有选编进入语文课本的课文,都来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这些课文不啻最丰富的写作素材宝藏。所以认真将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学透吃透,就是一种有效积累好词好句的途径。

其次,我们要打破以往积累好词好句一味摘抄而不加以化用的惯常思维。明确积累好词好句的目的是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带着这样的学习目的,在学习课文时,我们有意识地学习作者怎样遣词造句,对字词句强理解、勤模仿、勤思考,并在写类似的作文时,开动脑筋加以模仿,进行一些创新和改变,化为自己的东西。久而久之,我们便可以通过课文中好词好句的积累,在作文的遣词造句方面取得进步,从而实现通过课文学习达到好词好句的有效积累,丰富写作素材,获取写作方法,提升写作水平。

将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积累起来的方法比较多,笔者总结了以下步骤:首先细致通读全文把握全貌,将印象深刻的段落反复阅读获得初步感悟;其次吃透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并进行遣词造句的训练,用眉批标注法对好句好段进行解析,模仿课文中的写法进行仿写,用以上方法将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用到我们自己的作文中去。

现在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少年闰土》为例,说一说以上好词好句有效积累的步骤和方法,用以抛砖引玉,供大家实践。

一、通读课文 把握全貌

文贵通读。通读是读通、读懂、读精的基础。《少年闰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儿时玩伴闰土的名作。当我们打开这篇课文的时候,通过细致通读,我们知道《少年闰土》全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少年闰土的机智勇敢、可爱活泼、聪明能干和知识丰富。课文总共17个自然段,共讲了四个部分的内容:“我”记忆中的闰土——“我”盼望见到闰土——闰土和“我”讲雪地捕鸟、瓜地刺猹、海边捡贝、潮汐看跳鱼等事,我羡慕他的见多识广——正月过去,闰土和“我”分别,我们互赠礼物,后来友谊中断。

通读后,我们会发现课文中有大量的词句,给我们留下了初步的印象,引发我们进一步深入阅读和理解的兴趣。比如第一段对闰土的出场背景和形象进行了细致描写:夜空深蓝,圆月金黄,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地,少年颈项戴银圈,狡猾的猹从胯下逃走。在第四段作者见到闰土后展开对闰土的相貌和神态刻画:圆脸是紫色的,头上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的是明晃晃的银项圈;见人很怕羞但不怕我。在第七段写捕鸟时,作者用了一组很传神的动词:扫、支、撒、拉、罩。雪地上扫出一片空地,短棒支竹匾,撒秕谷,将绳子一拉,鸟雀罩下。这些描写对于指导我们进行环境描写、人物相貌特征描画、动作描写等都很有帮助。同时细致通读让全篇课文的布局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的谋篇布局,是通过回忆引出,写了大量的事件予以佐证主题,实现对人物的完整塑造。

二、解透生字词 用造句加深理解

在积累字词方面,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词语的意思进行理解和及时运用。学习新课文我们会接触到不熟悉的词语,比如《少年闰土》中的生字词就很多,有:厨、猹、伶俐、窜、明晃晃、祭祀等。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些字词的意思。通过老师的讲解,包括查阅《新华字典》对字词进行解释,懂得其中的意思。知道词语的含义后,我们结合生活场景,运用词语进行造句,实现消化理解。比如我们用“伶俐”造句:小姑娘聪明伶俐,大家都很喜欢她;我们用“窜”造句:我在前面走,没注意到一条小狗窜了过来,把我吓得呆住了。课文中“祭祀”的原句是:“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祭祀”的意思是: (动)置备供品对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我们用“ 祭祀”造句:每年除夕,父母都要用供品祭祀祖先。通过释义和造句,我们参与了动脑的过程,清楚地知道了词语该怎么用,将课文中生字生词进行了学习积累。

以此类推,我们将这一方法应用到其他课文的学习中,慢慢就能掌握和积累更多的字词,这些字词在我们写作的时候,能够自然而然地提取出来,让我们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三、批注好句段 用仿写吃透方法

好句的积累同样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和消化。在积累好句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摘抄的句子看着很美好,但却不能有效用起来。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摘抄的句子来自原来的语境,如果脱离了前后文的逻辑,直接把优美的句子放到我们的某篇作文中,肯定不合适,这便造成好句摘抄得再多,也不能化为己用。

为此在积累摘抄课文中好句好段落的时候,我们要有这样一个过程:在摘抄的段落旁边写下批注。批注的内容包括: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赋予什么样的情感?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比如《少年闰土》中,通过全文阅读,我们对课文中的好句好段挑选积累有了方向,这三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处是描写人物场景的:“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第二处是刻画人物相貌的:“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第三处是对一项活动进行描述的:“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那么在摘抄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批注:第一段话用了恰当的形容词,赋予的情感是一种对闰土所处的环境真诚的赞美,效果十分醒目,抓人眼球,像呈现了一幅色彩饱和度高的油画;第二段话描写闰土的脸庞用了颜色“紫色”,用了形状“圆脸”,抓住了闰土服饰特点“小毡帽”“银项圈”,形容闰土的银项圈是“明晃晃”,赋予了作者对新认识的小伙伴的喜爱之情,起到的效果是人物形象鲜明,可辨识度高,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少年闰土的样子,和作者一样产生了共鸣;第三段话用一组连贯性的动词,十分清晰地写出了雪地捕鸟这一活动的动作,传递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作者多年以后都能记忆犹新,引发读者也想同作者一样,盼望雪天捕鸟。以此类推,对于课文中其他优美的段落,同样进行如此摘抄和批注,参与思考,实现好句好段的初步积累。

进一步的积累则是结合生活实际,用好句好段中类似的手法进行仿写,把作者好的表达手法转化成我们的表达方法。依照摘抄的第一段话,我们可以仿写成:萧瑟的秋风中,老旧的屋瓦下,一位花甲老人正在打太极,只见他四肢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在。依照第二段话我们仿写成:小姑娘长着椭圆脸蛋,皮肤白里透红。又长又密的睫毛不时扑闪,显得杏仁眼像是会说话。依照第三段话我们仿写成:爸爸端上和好的鱼食,揪一小块穿在鱼钩上,往池塘中间奋力一甩,朝我做了个“嘘”的手势,持杆静立在池塘边。不一会儿浮标微动,爸爸“欻”的一声,扯上来一条挣扎的鱼。

四、积累好词好句关键在于化为己用

我们学习的语文课本是我们积累好词好句的第一手资源,不论是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寓理于事的寓言、童话,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上文中用来积累好词好句的方法看似放慢了过程,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加入了思考和内化后,好词好句最终会以更深刻的方式,积累到我们的脑海里,形成我们自己的知识,并在写作时化为泉涌的才思,流出我们的笔尖。由此,好词好句积累的过程重要的是化用。我们应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当一个有心人,主动思考,主动结合生活,进行联想和想象,勤于展开仿写,课文素材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我们可以将这种积累方法用于课外的好词好句积累,由此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稳步成长为写作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