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我们不单要把握和厘清、理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更为重要的是,要读懂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毕竟,作为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囊括了中国古代多种文化:传统礼教、传统节日、民俗风俗,以及茶道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阅读这样的文本往往能够让我们汲取更多的文化精神。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整本书阅读需要脚踏实地、一章一节地阅读,而不能浅尝辄止,这样我们才能窥探文化的全貌。下面,请跟随老师学习从《红楼梦》中挖掘的传统文化。
一、厚重的礼仪文化
首先,家庭礼仪文化。不管是在《红楼梦》还是在当今的社会中,家庭始终是最重要的单元,尤其是在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方面,传统礼仪文化的作用显得格外突出。比方说,在贾府的生活当中,有一个“晨昏定省”的礼仪,如何理解这个礼仪呢?我们不妨从《礼记》和《弟子规》来解释一下。《礼记·曲礼上》说:“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弟子规》也曾说过:“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所谓“晨昏定省”,是指做晚辈的,每天早上要向长辈们请安问好,晚上睡觉前要看长辈是否准备好铺盖衾被。这在今天看起来是一种“作秀”或者“客套”,但是如果真的实行下来,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礼仪能够增进亲情、调节家庭氛围、缓和家庭矛盾。这种礼仪文化甚至是深入骨髓的,让所有人都在默默遵守。例如在《红楼梦》 第五十二回中,有一段对话耐人寻味:
宝玉在马上笑道:“周哥,钱哥,咱们打这角门走罢,省得到了老爷的书房门口又下来。”周瑞侧身笑道:“老爷不在家,书房天天锁着的,爷可以不用下来罢了。”宝玉笑道:“虽锁着,也要下来的。”
宝玉作为儿子,在路过父亲书房要下马行礼,而且即使父亲不在书房,也要践行这样的礼节仪式,这是古代礼仪中对父亲尊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而这不过是家庭礼仪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孝义文化。顾名思义,“孝”就是孝顺,在贾府里面,可以说所有的生活仪式都是围绕贾母而开展的,毕竟辈分最高的当数贾母了,说到底,是孝义文化让晚年的贾母得到了儿孙们的格外照顾。比方说在第二十二回中,贾政上朝完毕,即使是晚上回到了家中,也要到贾母这里问候陪伴一下贾母,要尽到基本的孝道。这里,不妨来看贾宝玉,他虽然被称为“混世大魔王”,但他却是一个妥妥的孝子、孝孙,如第三十七回中,秋纹介绍宝玉的举动:
我们宝二爷说声孝心一动,也孝敬到二十分。因那日见园里桂花,折了两枝,原是自己要插瓶的,忽然想起来说,这是自己园里的才开的新鲜花,不敢自己先顽,巴巴的把那一对瓶先拿下来,亲自灌水插好了,叫个人拿着,亲自送一瓶进老太太,又进一瓶与太太。
贾宝玉作为一个纨绔子弟,居然能够做到有好东西第一时间想到长辈,并为长辈敬献礼物,这一点就相当难能可贵了。
《红楼梦》中还有婚姻礼仪、生活礼仪、殉葬文化等,连不识字的刘姥姥都感慨“礼出大家”,此话确实不假。除了家庭的礼仪之外,还有君臣之间的礼仪文化。中国封建社会延绵了2000多年,在国家的礼仪制度里面,君臣的礼仪影响很深。比方说在贾元春省亲的章回中,贾元春本来是贾府的一个晚辈,但是她嫁给了当朝的天子,于是,她省亲的一刻,贾府全部的人都出来迎接,都跪在路边行礼,就算贾府中地位最高的贾母也不例外。今天,这些礼仪有的已经消失不见了,有的被简化了,但不能否认这些礼仪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二、有滋有味的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久负盛名,而且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面,饮食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中国人历来注重以食养身、以茶品性、以酒怡情,这不但是为了满足果腹之需,还将饮食美化雅致化而上升到精神层面。在《红楼梦》中,贾府作为名门望族,他们对一日三餐极其讲究,在强调必须要有鲜肉厚酒之余,更有山药、竹笋、豆腐皮、枸杞等材料。而且贾府对食物也颇有研究,比方说枣泥山药糕,它不但易于消化,而且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烤鹿肉能够养血美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贾府对美食的精益求精和奢华无比的生活。最典型的章节就在《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这个章节提及了一种罕见的美食:“茄鲞。”“鲞”,就是剖开晾干的鱼干,“茄”就是茄子,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食品如何合在一起的呢?一开始,刘姥姥不管怎么吃都吃不出茄子的味道,她如是说:“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这一口细嚼嚼。”毕竟刘姥姥是庄稼人,对于茄子这样的蔬菜怎会不清楚呢?这不禁让人觉得好奇——“茄鲞”这种食品难道是另类的茄子品种?非也!且听凤姐一一道来:
茄子……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按照刘姥姥的话来讲就是“用十只鸡来配的”。这样的美食固然奢侈,也为贾府的没落埋下伏笔。但确实是一道难得的、罕见的美食,让人不得不佩服,该是怎样的头脑才能制造出这样的美食呢?
茶文化。《红楼梦》中有很多“品茶的高手”。像贾母,她喜欢喝“老君眉”。而贾府的下人呢,只能喝“凡人茶”—— 一般的劣等茶。而且,喝茶的规矩特别多,漱口的和用来品的,分得清清楚楚。茶具更是精妙。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应该是“漱口茶”,这个介绍出现在“林黛玉进贾府”的章回中:
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按照我们今天的习惯,饭后品茶应该是正常不过的,但原来按照贾府的规矩,品茶之前还有“茶”,那就是吃罢饭要先以茶漱口,然后才是吃的茶。这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此外,还有酒文化。比方说在第三十八回,黛玉说:“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于是,宝玉忙喊奴婢撤去黄酒,给黛玉换上合欢花浸的烧酒来。笔者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说明连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都要喝酒,更何况其他的人呢?而且,喝酒又怎能少得了行酒令呢?第五十四回、六十三回、七十五回提及“击鼓传花”,使用这种酒令能够使场面更加热闹,活跃现场气氛。可见,酒文化已经成为贾府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绚烂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维系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五十四回的元宵节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挂彩灯、吃元宵等节日习俗,贾府上下都在积极地为节日做准备。还有端午节。在《红楼梦》中,在门两边插上蒲艾、香草和吃粽子(第三十一回)。然后就是中秋节了。自古以来,中秋有祭月、赏月的风俗。在第一回中,中秋夜贾雨村对月感怀,主客两人邀月对酒;在第七十五回中,宁府的贾珍在府中煮猪、赏月作乐……这些民间风俗,让我们窥见古人不一样的节日习惯。《红楼梦》特别提及元宵猜灯谜的习俗,话说元妃省亲回宫后制作了灯谜,便命人送到贾府,传谕让宝黛探春等人悄悄猜谜。元春制作的是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谜面题为打一物:“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这个谜题对于宝黛探春等人来讲并不难,因为大家都猜中是“爆竹”,孩子们均获得了宫制诗筒、茶筅等奖励。后来,贾母“见元春这般有兴”,也命下人制作了围屏灯并挂于堂屋中,令贾府众人暗暗地做了灯谜,猜中也有奖。这样的活动,其实都是现在我们每逢元宵佳节猜灯谜的传统的沿袭。
除了以上内容,《红楼梦》关于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都有大篇幅的记述,不愧是一部宏大的历史文化小说。其实,不同的小说依据其内容、写作的背景都蕴含着不一样的文化意蕴,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时候,要自觉地品味文段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因子及其描述,相信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就会进入我们的脑海中,成为我们生活、学习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