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觉得阅读很难,仿佛珠穆朗玛峰一样难以攀登。实际上,我们大脑深处有一套“设疑、解疑的思辨系统”。比方说,阅读文本后我们下意识就会自问:“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然后,我们很自然就会调动思维去概括事件的来龙去脉。这就是设问这一技巧在文本阅读中的运用。那么,面对阅读,如何开展设问呢?
一、以整体情节设问——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本阅读首先要先理清故事情节,整体把握作品主要内容。接触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要弄懂文本内容的“冲动”,我们要做的就是对文本的故事情节进行整合。一般地,有两种方法值得借鉴。
第一种是线索连贯法。文本当中总有贯穿全文的人、事(起因、经过、结果)、物、时间、地点等线索,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要素进行有序连贯,以获得对全文内容的了解。比方说,《军神》(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时任川东支队将领的刘伯承同志(人物),在一次重庆(地点)的战斗中被土匪打伤了眼睛(事情的起因)。得知使用麻醉药会伤害神经系统,于是刘伯承强烈要求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进行眼球割除手术(经过)。最后,他因惊人的表现被德国医生高度称赞为“军神”(结果)。这样,我们就将这些叙事的要素贯穿起来,从而获得了对整件事的整体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有的文本不单单叙述主人公的一件事,文本中会出现两到三件事情。于是,我们就需要运用第二种方法:层次划分法。顾名思义,层次划分法的重点在于划分层次,我们可以在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将事件、情感或者地点的变化依据文段划分为若干层次,然后再将它们贯穿起来。比方说,《梅花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这篇文章写了祖父教“我”诗词、斥“我”污梅、送“我”梅图、随“我”登船几件事情,体现了祖父对梅花的热爱。总之,我们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将故事情节整合起来,以获得对整篇文本的理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善于整合故事中的人、事物等关键要素,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整体认识。
二、以人物形象设问——文章中的人物关系、人物的个性特征如何
人物是文学类文本的重要元素,毕竟缺少人物元素就没有事件的推进、主题的表现。因此,阅读此类文本的时候,我们要弄清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且结合文本中的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我们要厘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抽丝剥茧,这不但是厘清情节的需要,更是分析人物形象的需要。篇幅较长的文本,尤其是优秀的经典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是错综复杂的。比方说,在《红楼梦·红楼春趣》这篇文章中,紫鹃是黛玉的丫鬟,林黛玉是宝玉的表妹,宝玉是探春的哥哥(同父异母兄妹),薛宝钗是贾宝玉的表姐。读懂了这些,才能看懂他们说话的语气,理解他们对待身边的事物和身边的人的态度。比方说紫鹃是丫鬟,叫宝玉“二爷”,但她又敢对宝玉揶揄,说明他们既是主仆又是亲密的小伙伴。
其次,我们要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的形象分析是文学文本阅读中最重要的题目类型,体现了我们的阅读素养。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读懂人物形象对我们认识文本的主题有深刻的意义。如何才能精准把握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呢?要结合文本的故事情节,通过人物描写来分析。这也符合“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常规性题目考查)的设定。
再以《红楼梦·红楼春趣》为例。我们先来分析宝玉的性格。首先,他活泼好动。当听见丫鬟们吵闹放风筝的时候,宝玉马上冲出来看,说明他好奇心十足。这里文章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其次,他反应灵敏。一看见掉下来的风筝,他凭借记忆马上反应过来这是嫣红姑娘的。但同时,他也很老实,没有紫鹃那种“灵动”(紫鹃认为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就是不承认是嫣红的)。最后,他耿直率真。风筝放得不成功,他急得大汗淋漓。他还遭到了大家的取笑,急得他“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这里运用了语言描写)这里,我们分明看到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子,也由此读懂了作者对纯真人性的赞美。
三、以写作手法设问——文章为了表现主题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文学艺术手法与表现手法看似类似,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艺术手法的种类很多。比如对比手法。所谓对比手法就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显示人物/事物的优缺点。比方说在《白鹭》这篇文章中,“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这句话运用对比,突出了白鹭的身段之美。类似的还有《将相和》。又比方说《落花生》这篇文章。文章运用象征的手法,以外表不显眼的落花生来比喻人的外在,就是为了说明人不要只讲表面,要注重内在之美。
再如伏笔手法。《小英雄雨来》开头写道:“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还有个小村庄,而12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作者之所以要交代雨来生活的地方,是为下文雨来善于游泳逃了出来埋下伏笔。另外,还有铺垫、衬托、象征等手法,本文受限于篇幅暂且不提。总的来说,我们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积累,为有效阅读添砖加瓦。
四、以主题思想设问——文章主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一篇文章肯定有作者明确的写作意图,也就是作者希望读者体会的哲理。这个问题看似比较抽象,实际上有迹可循。方式如下:以“文中通过描写×××景色(事情),表现了×××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的情感)”的方式来加以概括。
比方说《小英雄雨来》,文章记叙了雨来为掩护李大叔,与日寇英勇斗争。这篇文章激发我们学习雨来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又比方说《芦花鞋》,文章讲述了青铜一家编织芦花鞋,青铜坚持冒雪卖芦花鞋,最后,有一个人没有买到芦花鞋,他把自己脚上的鞋子脱下来,雪天赤脚追向买鞋人。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青铜勤劳、善良、懂事的品质的赞美,也深刻体现了在苦难中成长的生活哲学。
当前小学课外阅读文本中,以下几个主题是“主流”:
家庭生活与亲情。记叙家庭生活中与亲人的相处,表达对温馨家庭生活的赞美。
校园生活与友谊。记叙校园生活以及与同学的相处,表达真挚的友情和师生情。
人生理想与成长。记叙在学习生活中的事情,表达对理想的向往和成长的抱负。
自然社会与人类。描写大自然的美丽景物,从中阐发重大意义和个体责任。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它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对考查文本中心思想的题型,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分析人物、事件,要让自己的概括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以上论述的几个问题,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相关考查要点。只要顺着这个思路开展阅读,相信同学们可以提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