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现实困境及策略研究

2024-07-22 00:00:00郭庆红韩怡
科技风 2024年16期

摘要:数字教育资源在服务创新课堂、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完善课后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双减”政策视角出发,分析数字教育资源赋能“双减”落地的现实挑战,探究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新方向,并提出了加强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统一规划以促进供给平衡、发挥优质线上资源优势以构建教育新生态、提升教师实施数字教育资源教学的胜任力等策略,为数字教育资源赋能区域性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双减;提质增效;数字教育资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不断深入,数字教育资源在推动教育均衡、服务创新课堂、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完善课后服务体系、促进家校协同育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对于弥合教育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

一、数字教育资源赋能“双减”的逻辑内涵

数字教育资源在赋能“双减”政策实践中展现出深刻逻辑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数字教育资源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在教育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的背景下,“双减”政策强调提升教学质量与减轻学生负担,数字技术成为推动这一目标的关键力量[2]。通过构建智慧校园,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不仅提升了教育质量,还确保了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的学生都能享有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

(二)数字教育资源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双减”政策核心聚焦于优化课堂[3],意味着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数字工具创造互动式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并通过创新教学法提高课堂效率,构建以数字化赋能课堂教育新形态。

(三)数字教育资源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满足

在“双减”背景下,限制课外培训促使学生更多依赖平台提供的在线课程、线上自学等模块进行自主学习。数字平台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使学生能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进度灵活学习,并通过数据分析给予即时反馈,助力学生自我调整学习策略,赋能学、管、评等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四)数字教育资源有助于高质量作业设计与管理

面对“双减”对减少作业量的要求,数字教育资源中蕴含的智能化体系,即通过数字技术智能追踪与诊断学生学习过程,实现了作业的个性化布置与自动批改,提供精准的学习建议,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同时保证学习效果,构建起科学的作业管理体系。

二、数字教育资源助力“双减”落地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供求错位导致课堂教学所需高质量数字教育资源缺乏

“双减”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的降低,而是要求教师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教学设计水平。高质量的数字教育资源应是能符合当代教育理念,适合教育环境,能满足教师的创新性教学设计的要求。[5]数字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筛选成本高,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思路以及需求不相符,拆分和重组困难,无法对资源进行个性化编辑是现有资源中出现最多的问题。提升现有数字教育资源的质量,满足教师实际教学需求,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面临的一大现实挑战。

(二)缺少智能服务,服务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资源推荐不足

“双减”明确指出,要将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相结合,通过发挥数字教育资源的优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调查发现,当前政府出资建设的各级教育资源学习平台主要是针对教师教学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资源目前涉及很少,缺乏互动交流和针对性的答疑辅导资源。以大数据作为依托,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数字教育资源,促进学生高效保质地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完成知识学习与技能提升的完美结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面临的一个现实挑战。

(三)数字教育资源难以满足作业设计的科学化和情境化

“双减”中“作业革命”不是简单地减轻学生作业量,而是全面推进“五育并举”和立德树人的具体措施。[6]设计出基础性、层次性、拓展性的作业,在不增加学生作业量的前提下,既能诊断出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又能支持学生的能力提升的科学性和情景化的作业是“作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目前作业设计高质量作业面临“作业设计素材与相关资源不够”“缺乏智能化的工具支持”等困难。数字教育资源难以满足作业设计的科学化和情境化是当前数字化建设面临的一大困境。

(四)满足课后服务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尚未形成

课后服务是“双减”衍生的新型的育人模式,其目的是以多元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有的课后服务可利用的数字教育资源形式单一,校本数字化资源缺乏,同时数字资源趣味性和吸引力不足,是限制教师使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展课后服务的一大阻力;同时,由于环境条件、资源重组和整合的困难,满足课后服务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尚未形成,如何利用数字资源开展有效的课后服务也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的一大挑战。

(五)教育薄弱地区教师数字素养有待提升

“双减”的重点在课堂,课堂的重点是教师,教师的数字素养直接影响着“双减”提质增效的有效落地[7]。已有研究表明,“双减”实施以来,虽然国家加大力度投入义务教育事业,但在西部教育薄弱的乡村地区,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缺乏数字意识、数字资源应用能力不足等方面。改善教育薄弱地区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教师数字资源应用能力,保证“双减”有效落地。

三、“双减”背景下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的主要方向

(一)加强课堂自主生成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

加速构建适配课堂教学的自主生成性数字教育资源体系,聚焦创新教学设计与方法,以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资源内容须多样化,适应不同地区要求,提供可灵活重组的基础学习单元。资源形式上,突破微课局限,引入探究式学习主题模块,鼓励教学创新与学生全面发展,确保资源模块化,便捷教师按需选用与定制,紧密贴合教学实际。

(二)增强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加快建设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数字教育资源在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服务学生自主探究等方面的优势。从资源形式看,改革现有的单一的视频和资源学习,增加仿真实验、协作互动类的数字资源;从资源内容看,改革现有的单一的学科知识性资源,增加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现探索类的学习内容,实现学科学习与综合能力相结合的创新学习;从资源供给看,改革现有的统一资源供给模式,增加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供给,满足区域校本课程的学习需要。

(三)丰富课后服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

丰富课后服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助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需要增强多层次多元化资源的建设。首先,需要增强融入思政元素的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丰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校育人效果;其次,加强美育资源的建设,通过建设美育数字教育资源,不仅可弥补课后服务教师来源单一的问题,同时多渠道的美育教育可以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助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四)构建智能化作业设计与评价系统

减少作业总量和时长是落实“双减”的基本任务。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不降低的情况下减少作业量,这就对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现有的作业评价管理机制和流程。构建基于动态数据分析的、支持精准测评作业智能管理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智能化作业设计与评价系统应能满足动态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能进行学情分析,满足教师针对大数据进行的个性化作业设计;其次,系统应能通过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针对性的学习辅导路径,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习质量。

(五)扩大面向教育薄弱地区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

城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8]。扩大面向教育薄弱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一方面要为教育薄弱地区学校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符合区域性的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为教育薄弱地区的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辅导资源,提升教师运用智能技术助力课程教学的能力。

四、数字教育资源助力“双减”政策落地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统一规划,促进供给平衡

1.构建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推进,教育新基建的建设,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也逐渐从“重建设”向“融合创新”转变。由政府出面,健全上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下接市县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构建统一的、规范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知识体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智能化管理,提高数字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2.构建开放、协作、共建共享的数字资源生态系统

从宏观层面分析,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参与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实现各主体的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减少低级、重复资源的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体系;从微观层面分析,需要构建师生个体的互联网协作机制,尊重师生的需求反馈,通过制定统一规划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真正满足师生的教学和自主学习的需要。

3.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专业化、系列化、精品化

如何短期有效地解决教育薄弱地区优质教师资源短缺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欠缺等问题,除进行教师专业能力培训,更重要的是应该从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入手,通过对现有系统和资源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数字资源“立交桥”和优质应用“集散地”,推进数字教育资源的专业化、精品化建设。通过优质教学案例,促使教育薄弱地区教师快速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

(二)发挥优质线上资源优势,构建教育新生态

1.应用优质线上资源服务课堂教学

首先,通过线上优质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学习借鉴平台提供的典型案例,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利用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组合或创造符合教学需要的优质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其次,教师依靠大数据,对学生学习全过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应用能力的个性化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加强师生间的协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提质增效的“双减”目标。

2.应用优质线上资源服务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是伴随“双减”而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优质线上资源构建创新课后服务机制,拓展学习的时空,满足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9]。一方面,利用线上服务平台中在线交流功能,实现课后作业的答疑辅导;另一方面,通过区域线上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线上学习,支持学生的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统一。同时,还可以利用政府出资购买的方式吸收教育企业的线上学习资料,尤其是多元化的素质类教育资源,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提升教师实施数字教育资源教学的胜任力

1.教师教育中应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创新

关注教学理念的创新,注重培养教师应用资源创新教学的意识。在教师教育培训中,融入智能时代的教育创新理念,注重数字资源应用能力的培养,合理使用线上教育平台,形成人机协同共同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2.建立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教师教育智能化平台也成为可能。首先,通过智慧化教育平台的资源推送,可以培养教师应用资源开展创新性教学的意识;其次,通过智慧化教育平台的资源和典型案例,教师可以开展教学备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资源便捷整合,提升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教育智慧化平台,形成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通过协作探究,促进教师教学创新。

“双减”不仅是一项政策要求,更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革新。在总结“双减”政策背景下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策略研究时,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教育转型与升级的道路虽非坦途,却充满希望与机遇。面对资源供需错位、技术融合不足、教学模式不完善以及教师数字技能待提升等多重挑战,可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开发与师资培训等多维策略,逐步构建起更加高效、公平、个性化的数字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谢幼如,邱艺,刘亚纯.人工智能赋能课堂变革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09):7278.

[2]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教基〔2021〕1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t20210207_512888.html.

[3]柯清超,鲍婷婷,林健.“双减”背景下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与服务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22(01):1723.

[4]陈明选,来智玲,蔡慧英.我国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及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3CcVfHpKRU+tevFejDcU1b8PUY5jXDbSsLTFhNk29f0=.中国远程教育,2022(06):1120+76.

[5]王朋利,张洁琪,吕晓红.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应链构建与管理[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3):2327.

[6]陈明选,李兰.我国数字教育平台资源配置与服务:问题与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21(01):1726.

[7]冯雪晴.基础教育数字资源供给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20.

[8]王志军,余新宇,齐梦梦.“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着力点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1(10):9197.

[9]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23号)[Z].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现状与对策的研究”(项目编号:202110721015)

作者简介:郭庆红(2000—),女,汉族,陕西宁强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专业;韩怡(1980—),女,汉族,陕西蓝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