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专业认证”背景下“水污染控制工程”一流课程建设探索

2024-07-22 00:00:00谢春生戴敏吴贤格李淑更
科技风 2024年16期

摘要:“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结合“新工科+专业认证”要求,构建“水污染控制工程”一流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肇庆学院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分析其在一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比对一流课程指标要求,深入开展课程建设、结合课程思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结合产业学院,强化实践教学等措施,为水污染控制工程省一流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设想和新的方案。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水污染控制工程;一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ExploringtheConstructionofaFirstClassCoursein

WaterPollutionControlEngineeringundertheBackground

of"NewEngineering+ProfessionalCertification"

XieChunsheng1DaiMin1WuXiange1LiShugeng2*

1.CollegeofEnvironmentalandChemicalEngineering,ZhaoqingUniversityGuangdongZhaoqing526061;

2.SchoolofEnvironmentalScience&Engineering,GuangzhouUniversityGuangdongGuangzhou510006

Abstract:Waterpollutioncontrolengineeringisanimportantcorecoursefor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majors.Combiningtherequirementsof"NewEngineering+ProfessionalCertification",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constructafirstclasscourseinwaterpollutioncontrolengjkBTZHcd3aRPwMmk5SXd6A==ineering.ThisarticletakesthewaterpollutioncontrolprojectofZhaoqingUniversityasanexampletoanalyzetheproblemsexistingintheconstructionoffirstclasscourses.Bycomparingtherequirementsoffirstclasscourseindicators,deepeningcourseconstruction,combiningcours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enhancing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combiningwithindustrialcolleges,andstrengtheningpracticalteachingmeasures,newideasandplansareproposedfortheconstructionofprovincialfirstclasscoursesinwaterpollutioncontrolengineering.

Keywords:NewEngineering;Engineeringeducationcertification;Waterpollutioncontrolengineering;Firstclasscourses

1概述

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工程教育学科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为支撑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要,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建设的指南[1]。专业建设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接轨,可以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的国际化和规范化水平。在“新工科+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对如何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工程专业竞争力、保证和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质量,都提出了迫切要求。“水污染控制工程”学时数64学时,通常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时数最多的专业课,也是其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知识不仅与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环保水处理相关工作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等众多高校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主要专业科目,对学生进一步考研深造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授课过程中要注意与考研知识点结合,同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在“新工科+专业认证”背景下,如何加强“水污染控制工程”一流课程建设,值得深入研究。

2“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现状与存在问题

2.1对一流课程建设目标缺乏系统和深入研究

目前,肇庆学院“分析化学”等6门课程被认定为2021年度省一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在课程建设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获评肇庆学院第二批本科优质课程。课程团队积极参与广州大学“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在线开放课程、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和努力。然而优质课程、在线课程要求毕竟与一流课程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流课程建设在课程目标、授课教师(团队)、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与传统的课程评价有新的较大差异,例如,课程目标明确应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因此,需要对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的指标体系和建设要求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分析[2]。

2.2教师团队对课程建设积极性有待提高

一流课程建设十分重视授课教师团队是否切实投入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是否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在很多高校普遍存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不够[3]。在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包括科研与教学两个方面,科研方面主要是科研项目、论文、获奖等,教学方面的考核指标主要就是教学工作量。与此同时,以广大教师特别关注的职称评定为例,职称评定的硬性指标主要是参加一定级别的科研项目、高水平论文或专著的数量、到校科研经费的数量等,这些指标与教学,尤其是与课程建设关联性较弱。以肇庆学院为例,职称评审条件中对教学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为教学科研并重型副教授“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16学时”“评教成绩排名前80%”等基本条件指标,并没有充分体现参加评审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导致课程建设方面的工作在职称评审过程好像没什么用,根本难以调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开展“水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建设的积极性[4]。

2.3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方面仍有待提高

对于环境工程的学生来说,“水污染控制工程”是其接触的第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加上到实际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案例参观和分析的机会较少,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认识上的差异,导致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时间过于冗长,实践环节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部分区域的水环境日趋向好,传统的环境污染问题已不再是部分环保工作者的重点关注对象[5],然而教材上所描述的技术与方法仍以传统和经典的方法为主,课程内容不能反映出前沿性和时代性,学生也不能及时了解到当今环境领域的热点和发展动态,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太高。

2.4课程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特色不显著

“水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程既有工程设计、施工等实践,又有深入科学研究内容的课程。一方面,很多高校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重理论讲授、轻实践创新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即使是实验实践教学,也是以做指标检测、模型观察为主,没有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更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6]。另一方面,教师的实践经验是制约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大部分教师是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任职之前通常进行了学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是在实际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与设备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较为缺乏,严重影响了在授课课程中对工程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讲授,也无法把国内外这个行业最新的工程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对我们培养面向行业需要与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不利的[7]。

3“水污染控制工程”一流课程建设探索

3.1比对一流课程指标要求,深入开展课程建设

一流课程建设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等的共同努力。学校方面首先要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制订全校性一流科学建设的规划与目标,分层次确定重点建设专业梯队。同时积极出台一系列一流课程的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一流课程建设,为一流课程建设提供经费、人力和物力等支持。课程教学团队应比对一流课程建设指标要求,根据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结合社会和产业应用型人才需要,调整“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使该课程能更好地满足“新工科+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在课程目标上,融合创新“立德树人+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课程内容上,融合创新“基本内容+学科发展前沿”;在授课技术上,融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现代技术”;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一流课程建设,尤其要注重优秀的教学团队建设。根据研究方向,目前环境工程系已经建立了省级“西江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健康”和校级“水环境健康”创新科研团队,如何建立稳定的教学科研团队,在开展科研的同时提高教学水平,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3.2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团队对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首先,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教师要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规划开展深入的讨论,查找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流课程建设中可能存在的不利和阻碍因素,以及如何提高团队教师课程建设的动力[8]。其次,要建立激励机制,课程团队对于一流本科课程的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在职称评审、团队合作、教学科研工作开展等方面给予支持,激发教师参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要建立竞争与合作机制,给予年轻教师更多的机会,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鼓励教师团队在校内外开展课程建设方面的学习与交流,在校内可以开展讲课比赛、课程建设比赛等;积极向在课程建设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校交流学习,通过共建、共教和共用等方式建设课程联盟。

3.3结合课程思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深入挖掘“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不仅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9]。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了很多跟水环境和水污染有关的环境事件,“水污染控制工程”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这些典型水环境污染事故的案例,深入挖掘其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10]。为了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教学团队首先从构建完整齐全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案例库,有效挖掘和提炼其课程思政,并不断优化提高,方便教学团队使用。其次,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改变了之前一味讲课的方式,赋予学生更多思考、讨论和表达的机会,针对结合理论知识解决社会中的热点水环境问题。在对课程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中,我们也发现“水污染控制工程”通过案例分析和课程思政融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3.4结合产业学院,强化实践教学特色

环境工程课程实践性强,仅仅靠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应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关实践课程,以实际技能提升为基础,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加深认识和理解基础理论知识。这些实践课除了能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产业学院构建了企业—学校通过推进实践教学和融合产业发展的桥梁,通过结合产业学院以产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构建面向就业的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机会,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增加了砝码。为配合“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实践环节,先后建立了肇庆市肇水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等十来个实践基地,初步构建了环境专业的产业学院,基本满足“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教学需要,也为学生今后参加一些竞赛课题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同时,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建立和完善教学+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提高了教学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水平,在毕业论文选题、开展过程中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毕业设计的应用水平。

结语

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在学校、学院和教学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已经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有一定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在新工科和专业认证规范驱动下,“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在持续不断地教学探索与改革中向省一流课程建设目标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宋志伟,孙彩玉,孟上九.新工科背景下“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J].黑河学院学报,2022,13(09):2527.

[2]李轶,张文龙.“双一流”建设驱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教学模式优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4):148149.

[3]付再学.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状况调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11):117120.

[4]张怀英.高校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积极性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33):7677.

[5]虞磊,张愫,乔维川.从案例分析和课题研究角度探讨《水污染控制工程》的“金课”建设[J].广州化工,2022,50(07):197198+208.

[6]魏春梅,谷晋川.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09):3032.

[7]钟玉鸣,刘晖,邓小彪,等.基于“新工科”教育模式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18,45(18):214215.

[8]王菲菲,葛磊,国洁,等.培养专业人才背景下“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就业与保障,2021(05):121122.

[9]程修文,杨子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15):111113.

[10]谢春生,戴敏,姜学霞,等.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1,48(20):300+304.

基金项目:肇庆学院创新科研团队项目——水环境健康研究团队(肇学院〔2021〕31号);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课程教研室)“水污染控制工程系列课程教研室”;广州市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水污染控制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22JXTD002)

作者简介:谢春生(1980—),男,广西岑溪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环境保护工程。

*通讯作者:李淑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