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口腔修复学”课程改革探索

2024-07-22 00:00:00宋立娜董泽飞闫朋朋孙建欣马军超
科技风 2024年16期

摘要:高职医学院校主要培养面向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口腔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职医学院校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以满足人民的需求。本文以我校“口腔修复学”课程为例,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方式四方面进行课程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供其他学校借鉴,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

胜任力最早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McClelland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指能够区分在工作中表现优秀者与表现平平者的个人深层次潜在的特征,包含动机、自我形象、态度、个性特质和行为技能等[1]。如何在职业院校中培养具备较高岗位胜任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口腔医学人才是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本研究旨在以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3]为基础,通过分析我校基于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口腔修复学”课程改革的举措,以供其他学校借鉴,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口腔修复学”课程特点

“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三大主干课程之一,相对口腔内科学与口腔颌面外科学,学生普遍反映相对抽象,更难于理解,课程涉及多种修复体,操作过程繁杂,有些修复体在基层短期临床见习中不易见到,课堂中需要对照多媒体图片进行联想与想象,学起来相对吃力。尤其对于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中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要求掌握的技能和知识[3],不仅涉及本学科,还需要具有相关口腔内科学及口腔材料学的知识,在最初学习时,相对来说更加晦涩难懂。根据现状,若是目前依然按照传统的讲授式、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对于专科生来说,当他们听不懂时,就会转而放弃,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专注力,提高其岗位胜任力是课程改革必须重视的一点。

二、口腔修复学改革举措

为改变现状,我校自2020年起开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4],为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口腔医学专业研发实施紧密围绕岗位胜任力提高的“14441”循环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主导、四模块、四对接、四反馈、一提升(图1)。

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培养学生口腔岗位胜任力为主导(对应“14441”中的1),设计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四个模块(对应“14441”中的4),实施专业发展对接口腔医疗行业发展、教学过程对接口腔诊疗过程、教学内容对接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内容、口腔教育对接终身学习等四项对接(对应“14441”中的4),做好学生就业率、学生专业认同率、学生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过关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四项数据反馈(对应“14441”中的4),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数据决策,持续提升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对应“14441”中的1)。

(二)教学模式转变

在“14441”循环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引下,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要求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使教学过程实现整体优化。有效运用教学模式,能使课堂教学进入一个低能耗、高效率的理想境界[5]。

近年我教研室也先后尝试将PBL、CBL教学模式应用在“口腔修复学”教学中[6],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基于专科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在课前需要辅助一些有目的性的学习资料,并能检测到课前学生的掌握情况。基于此我教研室开始制作在线开放课程,并探索应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辅助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4]。

通过在线开放课程,教师课前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学习相应模块,并通过检测完成课前作业,根据课前作业完成情况,课中有针对性地讲解,将重点知识以病例的形式展示,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通过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模拟演练与真题检测,做到课证融通,巩固重点知识。如在牙列缺失的全口义齿知识模块—全口义齿固位原理学习时,学生课前学习全口排牙技术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固位原理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测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课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提问,随机抽取小组内的任何一位学生,检测小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以一位全口义齿修复后出现固位不良的患者的复诊病例,引导学生思考是何问题引起的固位不良,并进行分组讨论,小组汇报,组间互评,引导学生掌握固位原理的重点,并通过病例分析突破难点。课后,教师上传该部分知识点相对应的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真题及模拟题,并引导学生对该部分内容进行评价。

洪晓梅等[3]在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一文中提到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其构建了七个一级指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效提升学生将来走向岗位之后的胜任力。

(三)教学内容改革

在“14441”循环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引下,我们对“口腔修复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育模式:一年级基础、二年级专业、三年级临床[7],秉承“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缩减将来与从事口腔执业助理医师无关的课程,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在大一第一学期开始开展,锻炼动手能力,持续两个学期,为专业课程打基础。“口腔修复学”课程提前到第二学年第三学期,讲授牙体缺损模块的相关知识。为便于专业课知识的顺利学习,在第二学期结束之后的暑期,要求学生去就近诊所或医院见习,要求至少看到三种类型修复体的诊疗过程,同时将照片上传到智慧职教平台。

在具体教学内容上,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充分对接口腔诊疗过程和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内容,对传统的书本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划分,分为四个模块:导学模块、牙体缺损模块、牙列缺损模块、牙列缺失模块。将传统书本内容中的临床接诊及印模与模型技术的内容整合到相应的模块中(如下表)。同时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缩减了口腔修复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如:全口排牙由以前的12学时变为6学时,可摘局部义齿的制作中卡环弯制也由以前的6学时变为4学时,将剩余的学时用于临床应用较多的牙体预备与印模制取,充分提升学生的临床技能,并在全校范围内举办牙体预备技能大赛,同时营造“我是技术能手,我光荣”的学习氛围。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从校赛中选取优秀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举办的口腔技能大赛,因有前期的培养,我校学生在大赛中也屡获佳绩。另一方面,加深口腔修复学与口腔解剖生理学之间的学科关联性,通过半解剖式人工牙的排列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牙合曲线及牙尖交错位时咬合的认识,以增强平衡牙合及临床调牙合的学习基础。

(四)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以此方案为主要原则我们进行以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将过程性评价贯穿到“口腔修复学”实践与理论教学中(如图2)。

图2考核评价思维导图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既包括临床技能,也包括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能力、核心价值观与医生职业素养。为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我们在实训课中研究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进实训室前必须掌握本次实训课理论知识点,小组长负责课前检测,课中小组长汇报,教师对小组掌握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对未掌握的小组课下进行谈话,询问原因并鼓励。然后教师以病例或问题的形式引入本次实训课内容,并规范示教,边示教边讲解重难点,将无菌操作、爱伤意识、职业素养等渗透到操作内容中,接下来学生进行操作,并对完成作品进行自评(上传到智慧职教平台),每小组上传一个作品,进行互评,通过对自己作品及他人作品的评价,看到差距,从而纠正差距,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提升学习的动力[5]。为促进学生对技能的熟练掌握,增加阶段性考核:前牙烤瓷冠牙体预备质量考核、印模制取、全口排牙质量考核。实训操作占总评成绩的30%,其中阶段考核占总评成绩的20%,考核不通过者不得分。

理论学习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其中过程性评价依托智慧职教平台,占总评成绩的20%,遵循“预—学—练—升”的原则,包括课前学生学习视频、完成检测、参与讨论的情况汇总,课中教师依据小组回答问题表现进行评价及组间互评,课后进行练习与提升,对每一模块、每一任务进行考核检验。

终结性评价以闭卷考试形式为主,占总评成绩的50%,为有效对接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我们将传统的考试题型改为接轨考试题型,建立了接轨考试试题库,完全对接资格考试,包括A1、A2、A3/A4、B型选择题,加强学生的平时练习,同时增加学生对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认识。

结语

我校从基于提高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的视角,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方式四方面进行课程改革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团队合作能力及对口腔修复学课程的满意度。但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的改革涉及诸多口腔专业核心课程,本文希望以“口腔修复学”课程改革为抓手,带动其他核心课程的改革,以期提高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促进学生优质就业。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DC.Testingforcomepetency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J].AmPsychol,1973,28(1):114.

[2]张芮宁,田敏,谢诚,等.以提升口腔医学生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模块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7,27(08):488490.

[3]洪晓梅,李跃平,纪晴,等.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J].医学与社会,2022,35(01):6771+83.

[4]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1):7176.

[5]张崇善.实现课堂教学改革两步跨越的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9):2733.

[6]宋立娜,王利敏.工学结合视野下高职院校口腔修复学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594(12):5253.

[7]石璐.三年制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改革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38):139140.

[8]RUSHTONA.Formativeassessment:akeytodeeplearning?[J].MedTeach,2005,27(6):509513.

项目基金:邢台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XTSKFZ2023159一般课题

作者简介:宋立娜(1984—),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口腔医学教育及口腔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