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战略下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探索

2024-07-22 00:00:00秦国伟赵金省刘勇董凤娟李睿
科技风 2024年16期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响应教育部相关意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尽管目前在我国高校已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但目前传统的本科生导师制无法满足我校因两地办学和海洋强国战略人才的需求。因此本文通过剖析我校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现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导师资源不足、缺乏完善的激励监督制度以及导师学生间的交流平台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探讨了其设计理念、设计内容以及保障机制;同时分析了实施交叉本科生导师制在人才培养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不仅符合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还可助推学生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海洋强国;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

一、概述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新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新模式,在国内外部分高校已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应用[12]。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被引进当代高等教育活动中[3]。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高等学校以制度的形式要求专业教师个人或群体具体负责一定数量本科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激发创新思维潜能的人才培养模式[4]。这一制度最早出现于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并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5]。其中英国牛津大学导师制是一种教学模式与制度,而美国哈佛大学则是一种辅助模式[6]。20世纪我国大学教育一度引进导师制,但并未将其列为正式教学制度,其中浙大和北大于2002年试行本科生导师制。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均提到了“本科生导师制”,此后部分高校结合自身时间情况,对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3]。总之,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实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促进本科生个性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满足当今社会人才的需求[7],但在培养本科生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8]。我校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海洋强国战略下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本科生导师制无法满足其要求。

加快海洋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步伐,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和勘探开发技术可谓是重中之重,其中培养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本科人才更是符合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发展的需要[9]。我校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是依据石油工程专业于2010年创建本科专业招生的,但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融的新兴学科,广义上包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和海洋工程等专业知识,即主要分为海油和海工两大方向,然而目前我校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教师主要集中于海油(海洋油气田的开发)方向教学与研究,涉及海工方向教师仅1人,无法满足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所需本科生导师制需求,因此,基于海洋强国战略下人才要求,结合我校其他专业(如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工程等)特色和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需求,深入探索了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对现有本科生导师制进行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本科生人才具有培养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实现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分析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传统的石油工程专业难以满足我国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因此我校基于石油工程专业的发展,为满足国家海洋油气工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要求,于2010年创建了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海洋油气开发受环境影响,与陆地开发存在明显差异,且目前我国以“稳定陆地、发展海洋、开拓海外”为战略,本专业的建设主要为“发展海洋、开拓海外”持续培养人才[10]。海洋油气工程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综合性产业,主要包括海油和海工两个大方向,在培养人才方面要兼顾海油和海工方向的均衡,其中本科生导师制对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校本专业教师主要集中于海油方向,缺乏海工方向教师,因此结合海工方向需求和我校特色专业,实施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

(一)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现阶段本科生导师制的不足之处

目前我校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本科生主要在鄠邑校区,而大部分本专业教师在雁塔校区,这种两地办学形态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对教学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具体体现在:(1)导师资源不足,尤其缺乏“本土”和交叉学科导师。我校本专业师生比接近1∶14,而“本土(鄠邑校区)”教师仅1名,无任何交叉学科导师,教师资源严重匮乏。为保证本科生导师制能够到达预期目标,并非每一位教师胜任担任本科生导师,也不是每一位教师能自愿参与其中;另外本科生导师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繁重,减少了对本科生指导时间,两地办学形态下该情况尤为严重,最终该制仅流于形式,制约了导师制的推进实施。(2)缺乏完善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在两地办学形态下,本科生导师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指导学生,另外导师本身的科研与教学等方面考核较为繁重;此外本科生导师基本属于“义务劳动”,其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可能影响到正常教学与科研活动。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地办学形态下导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两地本科生导师制仅形式上存在。(3)两地办学形态下缺乏导师与学生间交流平台。导师(包括交叉学科导师)与学生间交流是导师制中一个非常重要却容易被忽略的环节,但随着“大智移云物”技术的发展,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式虽然局限于师生见面,但可通过稳定的交流平台,但目前因缺乏合适的交流平台,导师与学生交流机会少,影响了导师指导的实际效果,在两地办学形态下建造合适的交流平台尤为重要。

(二)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实施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校海洋油气工程专业针对本科生主要实施“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其中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价值引航等,班主任工作是班级学风建设等,导师主要负责学业学术等方面指导。因海洋油气工程是一个交叉性学科,人才培养除了具备海油方向素养外,还应具有海工和人文等知识的相互交叉与融合的技能,但目前我校本专业教师主要集中于海油方向,缺乏其他学科教师。总之,目前我校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无法实现全面指导本专业学生需求,因此对本专业本科生实施交叉式导师制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为:(1)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多元化人才的必然选择。当今社会由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大学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何培养多元化人才的模式较多,其中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既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又能符合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因此,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是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2)在海洋强国战略下,培养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加快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主要内容,但我校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依托石油工程学院于2010年创建,其培养的人才仍围绕海油(油气勘探开发)方向为中心,但人才需求同时兼顾海工(海洋工程)方向。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可有效增强海工方向知识和技能,实现海油海工均衡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3)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本科教育无法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但现如今大学生个体差异化、个性化明显增强,本科生导师可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制订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有些学生进入大学时是父母选择或调剂至不喜欢的专业,因此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是实现学生喜欢专业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导师针对性的指导下促进个性化成长和发展。

三、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的设计理念与保障机制

基于我校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不足,结合海洋强国战略人才需求,学院秉承校风、校训和办学精神,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分级培养、动态管理的方法实施(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具体实施为:学生大一入学后即可启动本科生导师制匹配工作,为每位学生配备一位本专业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大二期间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个性发展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打破专业、学科单一限制,由学生自己在全校内本科生导师库中进行筛选,并与本科生导师进行一个月内的磨合,最后明确本科生导师,并正式实施交叉式导师制。

(一)交叉式本科导师制设计理念及其内容

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有效引导”,按照分级培养、动态调整的方法实施全校内的“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度”,即通过学校顶层制度设计,基于现有本科生导师制,增加夸专业、跨学科的全校导师选项,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采取不同专业导师制(其中大一在指定范围内导师筛选自己的导师),打破传统本科生导师制中的壁垒后,让每个学生都加入符合自己科研兴趣的本科生导师科研团队中,有效解决因学生在本专业上的科研兴趣与传统的本科生导师制中导师的科研方向不一致等问题,提升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成效,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实现有针对性指导、引导形式多样化、全面快捷沟通交流等预期目的。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在打破专业、学科壁垒基础上,采用交叉融合的方式组成科研创新团体,可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和思维广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基于海洋强国战略的需求,以我校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为例,实施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内容有:(1)启动本科生导师制匹配工作,推动学生流向导师。大一第一学期由学院给学生匹配本专业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共同担任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了解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和提升自我思想素养;第二学期以本专业教师为主全面了解海洋油气工程就业前景及发展趋势等。(2)利用第二课堂阵地,推动导师流向学生。大二第一学期由学校组织打破专业、学科壁垒,引导本科生导师利用第二课堂阵地,挖掘具有科研潜力学生,并与深入沟通交流;第二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及个性发展等方面,全校内实施师生共选确定交叉式导师制。(3)借助“大智移云物”平台交叉指导,推动导师与学生间双向流动。我校在两地办学形态下,全校本科生导师在有限精力和时间下,本科生导师可借助“大智移云物”技术平台指导学生,但海洋油气工程有海油和海工两大方向,本专业学生可根据兴趣和需求主动寻找导师,而导师也可根据方向主动找学生,实现师生之间双向流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教师的学术水平,达到一个共赢目的。

(二)交叉式本科导师制的保障机制

海洋油气工程有海油和海工两大方向,而我校该专业主要以海油方向为主,但难以满足当代海油强国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结合我校特色学科和专业以及海工方向技能要求,提出了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实施的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核心是本专业学生和全校教师,但目前我校仅有部分院系有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为了确保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具体有:(1)完善和健全导师配套制度,调动导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健全的顶层规章制度是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落地实施的有力保障。由教务处牵头各学院教学办配合,建立全校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的激励、监督、评价等制度,调动导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作用。(2)充分发挥“大智移云物”作用,增强导师与学生间交流。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校两地办学形态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层面建立本科生导师库和学生库,同时引进企业导师,利用“大智移云物”平台做导师与学生沟通的纽带,实现导师与学生之间实时掌握和跟踪。(3)充分挖掘退休教师资源,增加“本土”导师资源。在我校两地办学形态下,学校可通过政策激励已退休且居住在鄠邑校区的教师加入交叉式本科生导师队伍中,不仅缓解了“本土”导师不足,同时还加强了导师与学生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对导师的信任,推动满足海洋强国战略人才需求的培养。

结语

针对我校两地办学形态下对本科生导师制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同时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对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现有的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不足,提出了分级培养、动态调整的全校内的“交叉式本科生导师制度”培养模式。通过学校统筹管理和导师积极配合,摒弃专业和学科的限制,增强交叉专业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高效激发本科生创新热情,实现海油和海工方向间的均衡发展,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建雄,章一莎.大学生导师制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194.

[2]金锦花,王竞娴,任云生,等.本科生导师制实践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8(4):4145.

[3]孙芬娜,苗榕峰,严雅欣,等.地方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及对策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3,25(4):7680.

[4]丁慧.基于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4):129132+140.

[5]王晶,杨宝仁,李家祺,等.英美本科生导师制发展模式及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6):244245.

[6]陈力祥.本科生导师制西方模式移植之困境及其应对[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9(6):16.

[7]朱郴韦,刘楠.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理念、实践特征与机制保障[J].高教学刊,2023,9(20):142145.

[8]孙克辉,钟旭东,吴建好,等.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3234.

[9]倪玲英,孙宝江,徐加放.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5):173176.

[10]熊友明,杨志,朱红钧,等.海洋油气工程学科及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5,06:2831.

基金项目:2023年陕西本科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海洋强国战略下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项目编号:23BY070);2023年西安石油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海洋强国战略下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项目编号:JGZD202302)

作者简介:秦国伟(1978—),男,汉族,山东沂水县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石油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