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单位领导人在任期内的经济行为和责任进行的审计评估,其主要对财务收支、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审查,确保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及效益性。文章围绕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实践情况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全规章制度及评价体系、明确经济责任审计效益目标等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4)13-0053-03
行政事业单位是公共资源的主要管理者及使用者,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评估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的经济行为,确保单位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同时促进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优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正面临规章制度与评价体系不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效益目标不清晰等挑战。在此背景下,文章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系统研究,以便为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一)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该单位主要领导人员在任期内的经济行为及其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全面审查评估,其重点在于确保单位在财务收支、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活动合法、合规,以此提高单位财务透明度及管理效率[ 1 ]。经济责任审计旨在深入考察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同时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加以细致分析,确保各项经济决策符合经济效益原则。
(二)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涵盖财务收支审计、资产管理审计、绩效评价以及内部控制审计四个主要方面。其中,财务收支审计聚焦于单位财务收入和支出合规性,检查是否存在财务管理漏洞,确保公共资金得到合理管理;资产管理审计关注单位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等,审计资产采购、使用与处置等各个环节,评估资产管理的有效性[ 2 ];绩效评价则是审计单位在项目投资、资金使用等方面的效益,从而促进单位优化资源配置;内部控制审计旨在评估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检查其能否有效预防财务风险,保证单位规范运营[ 3 ]。上述审计内容共同构成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核心,通过审计能够全面提高单位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合法性。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廉政建设的关键措施。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揭示财务管理中的问题,推动单位财务管理透明度的提升[ 4 ]。深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增强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从而为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务基础。同时,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在绩效评价及资产管理审计后,推动单位更科学地配置资源。此举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增强资金使用效益,为单位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撑[ 5 ]。
(一)规章制度与评价体系不完善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变得日益复杂,然而相应规章制度却未能及时更新和完善以适应这种变化。部分现行规定及指南既不具备针对性也缺乏灵活性,使得审计活动难以依据现代经济实践有序推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审计人员在面对新兴经济现象和交易模式时,缺乏明确的操作标准和评价准则,导致审计判断不一、结果多变,进而影响审计有效性[ 6 ]。在评价体系方面,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主要依靠定性分析,较少运用量化指标和数据分析技术。此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被审计主体的经济责任情况,但往往缺乏精确度和深度。此外,由于缺乏量化的评价标准,审计结论很难全面而客观地反映被审计主体的经济责任实际状况。
(二)经济责任审计效益目标不清晰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效益目标不清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效益目标的模糊性;二是缺乏对效益目标的长期规划和跟进。针对效益目标模糊性而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并没有设定明确的效益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仅将经济责任审计视为例行公事,没有深入思考审计活动应实现的具体目标。部分单位可能只是简单地希望通过审计活动,发现财务报告中的错误或不合规行为,却没有考虑如何通过审计活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在此情况下,审计工作缺乏明确方向,审计团队在执行审计任务时难以把握重点,导致审计成果难以有效反映单位的经济责任及管理提升需求。在缺乏长期规划及持续跟进方面,即便经济责任审计能够识别出一些问题或风险点,也仅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报告阶段,缺乏后续整改跟踪和效果评估。
(三)经济责任审计方法不科学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方法的选择及应用是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效率的关键。然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审计方法的应用上,存在明显局限性,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全面性和说服力。具体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时,往往倾向于采用实地检查、文件审核等传统、单一的审计方法。此类方法虽然在特定情况下有效,但在当前经济活动多样化、交易模式复杂化的背景下,单一审计方法很难全面覆盖审计对象的各个方面。在评估复杂财务报表、高风险交易、内部控制系统等方面,单一方法的局限性更为明显。由于缺乏对分析审计、风险评估、信息技术审计等多种审计方法的综合应用,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无法深入挖掘潜在风险及问题,审计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审计结果的全面性及有效性。
(四)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领域,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直接影响审计活动的效率。当前承担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部分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及持续教育不足,影响了审计工作整体质量。具体而言,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不足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及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审计领域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要求也在不断升级。然而部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尚停留在传统审计理论及方法上,缺乏互联网金融交易、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等应用于新兴领域的审计知识。这种专业知识不足将限制审计人员在面对复杂经济活动和高新技术应用时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导致审计工作无法深入、无法全面覆盖审计对象各个层面,从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缺乏系统的持续教育和培训机会是审计人员面临的另一问题,当前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审计理论、方法及工具都在不断进步更新。然而缺乏有效的持续教育机制使得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知识更新滞后于时代需求,降低了审计人员对新问题的敏感性及应对能力,同时使其在面对新审计要求及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在缺乏持续学习及培训机会的情况下,审计人员难以及时掌握新的审计理论与实践,导致审计活动有效性及审计报告准确性受到影响。
(一)健全规章制度及评价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应从审查单位现有规章制度出发,逐步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利用现代审计技术,提高审计评价体系的准确性和效率。
第一,审计部门应根据单位的定期规章制度审查更新机制,对现有的经济责任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全面评估,识别出不再符合当前经济实践和审计要求的条款。在此基础上,单位应积极引入新兴经济活动模式及交易类型。对于互联网金融交易、电子商务活动等新兴经济现象,制度应明确审计中的风险评估方法、合规性检查流程等,确保审计活动能够有效应对此类新挑战。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应融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构建多元化审计评价体系,全面评估被审计主体的经济责任及内部控制效率。为此,审计部门可以考虑引入财务比率分析、风险评估模型等多种评价工具,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
此外,审计部门应积极探索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可建立数据库,收集、整理大量财务数据和交易记录,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深入挖掘分析此类信息,识别出潜在的风险点和问题区域,还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使审计人员能够准确地完成复杂的数据分析任务,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
(二)明确经济责任审计效益目标
确立合理的效益目标,要求审计单位明确审计活动目标,并通过系统评估反馈持续优化审计实践。
第一,审计单位应根据自身总体战略目标和财务管理要求,明确设定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益目标。如果单位的战略目标之一是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审计目标之一是改进财务管理及资产使用的措施,具体量化目标可以是实施审计活动改进措施后,提高资产利用率至少达到5%。
第二,在明确审计效益目标之后,审计单位需要建立全面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该机制需要包含定期审计目标达成情况评估过程,利用具体指标及数据评估审计活动是否达到了既定的效益目标。审计单位可以比较审计措施实施前后的财务报表、相关业务指标等数据,量化审计效果。
同时,该机制应包括反馈环节,审计团队和被审计主体之间应充分交流审计结果和建议,共同识别实施过程中的障碍,据此调整未来的审计策略。为确保这一机制有效运作,审计单位还需要提供相应制度保障,制定相关政策及程序指导效果评估与反馈实施,确保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主体均清楚个人职责和要求。
(三)使用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第一,在准备审计工作时,审计团队需要评估并选择适合被审计主体特点和审计目标的多种方法。涉及广泛资产的单位,需要实地检查确保资产完备性并评估其状况;涉及大量交易的单位,则需要重点使用数据分析技术,以便对交易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可能存在的异常或风险点。
第二,审计单位可以利用访谈、评估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有效性、与管理层和关键员工交谈等方式获得重要信息。在此基础上,单位需要强化审计团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供必要培训和学习资源,使审计人员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还可以通过专业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大数据处理。审计人员利用此类工具,可深入分析大量的财务数据,识别出潜在风险,从而提高审计准确性。
第三,随着审计领域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审计方法及审计工具也在持续进化。审计单位应定期评估审计团队的技术需求,确保审计团队掌握并应用最新的审计技术,同时鼓励审计人员采用案例学习和经验分享等方式相互学习,分享成功的审计方法及技术应用经验。
(四)组建专业的审计人员团队
审计单位应实施持续专业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应定期评估审计人员在新兴领域和高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需求,确保培训内容覆盖最新审计理论、方法及工具。培训形式包括在线课程、研讨会及实地考察等,以适应不同审计人员的学习偏好及实际需要。
同时,单位应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审计师、高级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多个领域的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以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为扩展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审计单位还需组建跨学科审计人员团队,除财务审计人员外,还应包括法律、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审计人才,促进审计人员紧密合作及进行知识共享,使审计工作覆盖各个方面,从而有效提高审计效果。
除此以外,审计单位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估与激励机制,对审计人员培训效果进行定期评估,激励审计人员持续学习及在专业领域内深造,使审计人员成为多学科的审计专家。
尽管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性、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加强廉政建设,但其规章制度与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仍严重制约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和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健全规章制度及评价体系、明确经济责任审计效益目标等对策,旨在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效性和准确性。未来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与创新,在完善相关法规标准后形成更加全面、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
[1]刘鲜丽.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研究[J].社会科学,2023(02):150-153.
[2]罗世兴.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化对策思考[J].知识经济,2023(28):22-24.
[3]郭晓燕.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与预防[J].当代会计,2023(07):136-138.
[4]吴欣欣.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探析[J].商情,2023(04):145-148.
[5]武敏娜.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改进研究[J].经济管理,2023(05):187-190.
[6]陈祎超.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与改进措施研究[J].社会科学,2024(01):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