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其中的传统戏剧类非遗更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宝藏。沪剧作为上海的本土地方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突飞猛进的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冲击,沪剧的传承发展面临着困境。本文以沪剧为例,梳理其渊源、特点和保护现状,针对其发展困境探索有效保护沪剧的对策建议,为其他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借鉴思路,实现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社会发展和有效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沪剧;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7-007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7.024
传统戏剧糅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和杂技等多种艺术,形成了完备、精致的表演和剧目体系,以生动而富有变化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华夏神州地域文化的风俗及审美,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长期以来,它是各阶层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并全方位地展现了国人生活的价值取向。按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办公室编辑出版的《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报告》统计,目前我国各地现存有348个剧种[1],其中活跃度比较高的京剧、昆曲、黄梅戏等群众基础较好[2],都是接受度比较高、受众范围比较广,展演传唱效果比较好的剧种。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中戏曲的消失情况十分突出,20世纪70、80年代的上海戏院林立,许多戏院每天都有演出而且座无虚席,但是今天几乎已经看不到这种场景了。沪剧作为上海本土的地方戏,相对而言是地方小剧种,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受文化娱乐多元化的冲击、城镇化进程带来的传统农业社会结构变化等影响,存续情况堪忧。我们应该思考和研究如何顺应新潮流、利用新技术,高质量地推进上海沪剧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提高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的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深入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加大对优秀剧本、曲本创作的扶持力度,增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3]。为我们的传统地方戏剧的传承发展厘清了思路,提供了政策支持,也是一次新的历史机遇。
一、沪剧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概况
沪剧是江南“文秀之区”的后起之秀,其形成可以追溯到上海地区的一种花鼓戏。据记载,大约在清乾隆中期,花鼓戏在松江、南汇等地兴起。到清光绪年间,演唱的腔调由浦东南汇、川沙等地的艺人改称“东乡调”,松江、金山等地艺人改称“西乡调”。同时又受到苏滩的影响,又改称“滩簧”或“本地滩簧”。1914年施兰亭和胡锡昌等艺人发起组织“振兴集”,提出了“文明本滩”和的改良叫法,这是沪剧历史上最早的民间艺人团体。而1920年邵文滨改称“申滩”为“申曲”,预示着沪剧已经初具雏形。1934年11月由200多位表演家组织的“申曲歌剧研究会”的成立,在早期的沪剧历史上意义重大。到20世纪40年代初,沪剧已拥有大量剧目,在表演、音乐、舞台布景及服装、化妆和道具方面都已经相对完善。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正式改“申曲”为“沪剧”。1953年成立了国家剧团上海人民沪剧团,从此沪剧有了系统的发展。[4]
沪剧作为年轻的剧种,从发源之初起,就形成了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而它的艺术生命力也正在于此。早期以说新闻、唱新闻的形式展现了清末市郊乡镇的世俗风情,进入市区后又演出了大量的时装剧,从不同侧面生动地描绘了上海十里洋场的都市风貌。并且不断汲取其他艺术的养分,如文明戏、话剧、电影、弹词、小说等,思路开阔,善于尝试各种表现手段。在唱腔上以软糯的语音特色、浓郁的地方音乐风格色彩,优美流畅的旋律曲调,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因此,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比起京剧、昆曲和越剧等都有明显的优势。20世纪50年代后,沪剧创作、排演了大量现代戏。1952年编排的《罗汉钱》,是首次对现代戏的成功探索。后来的《星星之火》被誉为是沪剧发展的新的里程碑,这两部戏都被拍摄成了电影。《红灯记》《芦荡火种》都是由京剧改编,也成为了戏曲现代戏中的精品。20世纪末,沪剧在全国现代戏的创作中名列前茅,《血染姐妹花》《一个明星的遭遇》《明月照母心》和《逃犯》等屡获大奖。《卖红菱》《第二次握手》和《挑山女人》等著名剧目拍成电视戏曲片,还荣获了“五个一工程奖”。茅善玉、马莉莉、陈瑜、华雯等著名演员先后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文华表演奖和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5]。2022年,沪剧《敦煌儿女》在上海大戏院上演,是“上海制造”十年磨一戏对沪剧现代化的新探索。作为新时代沪剧的代表,它采用多重叙事结构,并结合时空穿梭的现代戏剧表现形式,从音效的气势磅礴,舞台美术的诗意表达,多媒体视觉的巧妙融合,生动形象地用“上海声音”讲述了《敦煌女儿》坚守大漠、甘愿奉献的中国故事,该剧被列入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6]
沪剧的唱腔主要分为三类:长腔调、簧调类和小调类,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使沪剧腔调系统的宣叙性、咏叹性和戏剧性得到平衡于与发挥。同时产生了众多流派,如解(洪元)派、赵(春芳)派、石(筱英)派、邵(滨荪)派、顾(月珍)派、丁(是娥)派、杨(飞飞)派、王(盘声)派、袁(滨忠)派。
沪剧从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戏剧形态对子戏、同场戏到新时代沪剧,历经了两百多年,它的发展轨迹也和上海城市面貌的历史变迁大体吻合。作为上海地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始终和上海的社会、人文、经济、变化紧密相连,承载着上海特有的人文气息和文化韵味。因此,沪剧也被称为“上海活的文化记忆”和“艺术名片”,称为上海海派文化的杰出代表。2006年,沪剧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属保护单位: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同时上海浦东新区、宝山区(宝山沪剧团)和长宁区(长宁沪剧团)也积极致力于沪剧的传承和保护,三个区都是沪剧市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国家级传承人8人、市级传承人14人,民间艺人及爱好者众多。
二、发展困境与问题
然而,受到各种现代艺术的冲击,沪剧的观众群体老龄化严重。在上海年轻人听得懂讲不了上海话的大环境中,沪剧的传承已然陷入了现实困境。
(一)内部的传承和创新比较困难
传统戏剧以“言传身教”为主要的传承方式,核心在传承人,大多师徒传承,但对专业的理论知识素养的方面的教育存在不足。虽然有一定的人才梯队建设,仍然存在演员青黄不接的情况,尤其是中青年演员比较稀缺。同时,中青年人才的不足也对沪剧剧本创作、舞台演出和作品创新产生了直接影响。沪剧的剧本文本创新是整体创新的核心,而创作力量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沪剧的发展。当老观众看老演员演老戏成为常态,沪剧势必要衰微。
(二)外部生存空间遭受挤压
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便捷性不可避免地对沪剧等传统戏剧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影视和互联网新媒体及短视频的盛行,泛娱乐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大数据时代技术及算法的助力之下,年轻群体甚至老年群体都被各种碎片信息和视频物料精准投喂。就如同1995年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所提出的,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只有20%的人能搭上进步的快车,剩下的80%的人将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将被大量低成本的娱乐活动所填满。[7]大众的文化生活方式在被不断更新迭代,文化娱乐生活被不断填充。面对视觉效果和体验更好的各种影视作品及短剧视频,沪剧的外部生存空间遭受了严重的挤压,生存堪忧。
(三)受众群体在减少
沪剧是以沪语为基础的地方戏,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同时,地域方言对它的流传和发展又有限制性,一般只有在吴地方言区域的江浙沪沿海地区才能传播发展。而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下,能熟练讲说上海话等吴地方言的年轻人也在减少,客观上造成了受众的减少。前几年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年轻人对包括沪剧在内的戏曲类非遗项目很有参与兴趣的只有13.2%,有点兴趣的为55.9%,兴趣不大的为30.3%。年轻人普遍认为戏曲看不懂、样式老、学不会。
同时,原有的资深戏迷观众也在悄悄流失,智能手机新媒体、短视频的冲击,吸引了一部分老年受众。而剧目老套、老化、缺少新意,老演员窜团现象严重,都导致了老观众的观演体验变差从而渐渐流失。
(四)宣传的形式和力度不足
目前,上海对沪剧的宣传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举办上海“沪剧艺术节”,联合国有院团和民营沪剧院团进行经典剧目展示,并送戏下乡;二是在市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配送中,向基层社区配送沪剧演出、导赏及讲座等资源;三是在“非遗进校园”项目中安排沪剧名家在中小学和高等院校中开设专题讲座;四是在原创大戏如《敦煌女儿》上演时,发布新闻在媒体上宣传。总体上,针对沪剧的传统的宣传方式已经相对落后了,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宣传形式和节奏已然淹没在各色短平快的宣推大潮中。
三、传承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对传承人和编创人员的培养力度,推动创新性发展
戏曲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传承人的培养则是关键中的关键。重视传承人的梯队建设,实现人才储备。传承人是沪剧流派传承的关键。回眸历史,沪剧流派的形成在解放前,发展鼎盛时期在解放后,沪剧流派纷呈是老艺术家们通过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以及人类情感并加以评价和表现的结晶。每个戏中人物演员的挑选和演唱的流派紧密相关。例如沪剧《雷雨》中“繁漪”一角由丁是娥老师出演,一是因丁老师在外形上符合,更重要的是她的演唱音质明亮饱满,细腻、音域宽广,在高音区善于运用头腔共鸣,唱腔绮丽婉转,曲折多变,将较高地演唱技巧用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融为一体,更好地表现出“繁漪”外柔内刚,有思想、敢爱敢恨的人物个性;再如邵滨孙老师演绎的鲁大海,邵老师有着高亢遒劲的嗓音,吸收京剧麒派(周信芳)苍劲浑厚、刚柔相济、板式清晰、节奏感强的唱功影响,使邵派唱腔铿锵有力,更有激越高亢的特色,特别符合鲁大海大公无私和英勇的人物形象。流派的传承需要多学习、深刻研究和探索前辈的发声、发音位置,不能刻意模仿,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嗓音条件,根据每个角色人物的年龄、戏中的时代背景、作适当的调整。流派的突出个性能更好地为传承人及传承人的梯队培养打好扎实的基础。
沪剧的传承和创新也离不开优秀的编创人才,戏剧的创新其核心就是文本的创新。应该和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院校合作,依托他们的专业优势,结合沪剧院团的实际需求,培养专业又贴合实际的沪剧创作队伍,从创作观念到流程最后到表演都能够实现创意和艺术的转化,以精彩的故事、生动的表演和新颖的舞美来繁荣沪剧舞台。
(二)加强传承基地建设,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年轻受众群体
作为沪剧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加快和幼儿园、中小学及高校合作建设传承基地,将沪剧作为特色教学融入学校教学中,从小普及孩子戏剧文化、熏陶沪剧艺术,开设戏剧实践和欣赏课程,选拔、重点培育好苗子。同时,进一步在传承基地建设上引入比较活跃的民营沪剧表演团体的力量,加快资源整合,真正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民营沪剧表演团体的生存发展得益于沪剧艺术扎根上海城乡深厚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它的活跃和崛起,又扩大了沪剧的影响,培育了更多的沪剧观众,促进了沪剧艺术的复苏和回春。他们把舞台搭在社区、学校和农村,是沪剧演出强有力的生力军,更加贴近观众,更应该在传播和传承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鼓励大学生组建沪剧社团,高校和沪剧团联动,名师辅导,可以改编国外经典戏剧,实现大学生社团自编自导自演沪剧大戏。从而展示新形象,吸引新观众,尤其年轻受众群体对中西结合的戏曲样式情有独钟,使沪剧在新时期更加包容、时尚,更具有可塑性和创新性。
(三)结合新媒体技术,尝试创新多元化的沪剧展演方式,实现文体旅商融合发展
著名戏曲理论家刘景亮先生曾说过,最好的非遗保护形式是活态保护,具体在传统戏剧上,就是让传统戏剧在舞台上焕发活力,让它保留在广大观众的心中。[8]只有不断演出,戏剧之花才能常开不败。演出实践对年轻演员尤为重要,必须在舞台锤炼中打磨演技,才能趋向成熟崭露头角。可以利用新媒体录播、直播的技术,多元展示沪剧艺术,在新媒体平台开设专门账号,定期上传展示,包括折子戏和经典段落等视频、文化专题片、纪录片、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等,全媒体发布,拓宽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提升沪剧知名度和影响力。结合新媒体文化传播方式和当代年轻群体的审美情趣开展宣传,文体旅商融合宣传,将沪剧与体育赛事、商圈活动和旅游项目相结合,如在豫园灯会中实景演出沪剧经典片段、在商圈中举行少儿沪剧比赛海选,体育大赛前创编摄制主题沪剧宣传短片及旅游节期间设计举办沪剧定向打卡线路等,跨界融合,全面推广。
四、结语
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民间艺术的珍贵宝藏,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长期以来丰富着大众的精神生活,具有移风易俗的引导功能和宣传惩恶扬善的教化功能,对规范社会秩序有潜移默化的功效。当下在端午节、中秋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中,经常能够看到传统戏剧的展示,它们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们一直没有远离大众的生活,即使是发源于民间花鼓戏的上海沪剧这样区域性明显的传统戏剧类非遗,依然有其重要价值。虽然新技术新时代的冲击下,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但是其中也不乏新的机遇。应该顺势而为,利用新技术和新的传播方式,结合更年轻化的审美,探索并实践适合新时代沪剧艺术的传承保护对策。相信其宝贵经验一定会给其他传统戏剧类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迪。
参考文献:
[1]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办公室.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报告(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柴德闯,王晓.非遗保护视阈下传统戏剧发展探索[J].成都工业学院报,2023,(1).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21-08-13.
[4]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沪剧)[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5]褚伯承.沪剧与海派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
[6]赵强.从坚守到传承.沪剧《敦煌女儿》文化艺术特色及艺术表现[J].戏剧文学,2023,(4):117.
[7]张笑宇.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8]王朋.新形势下传统戏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东方艺术,2015,(2):98-100.
作者简介:
严蓉,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