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2024-07-20 00:00马兰
今古文创 2024年27期

【摘要】在中国源远流长而又丰富多彩的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爱国主义情怀的佳作名篇,它们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心念社稷的忧患意识、心怀苍生的忧民情怀、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与热爱大美河山的炽热情怀共同构成了中华经典古诗文爱国情怀的基本内容,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关键词】古诗文;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7-004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7.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2021年省级精品课程“中国文学”(项目编号:2021jpkc157)和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项目“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中国文学》课程思政教育案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古诗文中的爱国主义犹如一条奔腾的河流,传统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的屈原、许穆夫人到两汉的曹操、王粲,从唐代的李白、杜甫到宋代的陆游、辛弃疾,从明代的于谦、戚继光到清代的龚自珍、丘逢甲,可谓代有其人。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异样的人生经历,但作品中对祖国、对人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优秀的古诗文中,爱国主义精神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心念社稷的忧患意识

历代的文人骚客在诗文创作时,往往将国家及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2],在诗文中表达对国家及民族的一种忧患意识。从“心忧天下”的道德人格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使命感,心系社稷的忧患意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是一种自觉地将个人前途与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深厚的爱国情怀。

我国历史上正直进步的知识分子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他们的诗歌或抨击国君的昏聩,或揭露统治阶级骄奢淫逸、巧取豪夺的腐朽生活,在这种关注中倾注了忧虑国事的情怀。唐玄宗晚年喜欢斗鸡游戏,致使“神鸡童”的贾昌飞扬跋扈。李白深感唐玄宗的腐败,作《古风·其二十四》进行了大胆地揭露和抨击。“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深刻讽刺了佞幸小人得势后的嚣张气焰。唐玄宗晚年宠幸杨贵妃,杨氏兄妹游宴无度。杜甫用铺张扬厉的手法,极言杨氏姐妹衣饰之华丽:“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丽人行》);膳食之精美:“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丽人行》);揭露并讽刺他们骄横跋扈、气焰熏天:“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丽人行》)。“惟歌生民病”(《寄唐生》)的白居易也在诗篇中揭示了中唐社会达官贵人穷奢极欲:“所营惟第宅,所务在追游”(《歌舞》),“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伤宅》);控诉贪官污吏巧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泼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重赋》),“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杜陵叟》)。

他们或敢于揭露战乱给社会和人民造成的灾难。从东汉梁鸿的《五噫歌》、张衡的《四愁诗》到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随着政局板荡,战乱频仍,诗人们的忧国伤时之心日益强烈。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三吏》《三别》《悲青坂》《哀江头》,李白的《古风》十四、《南奔书怀》《奔亡道中》等都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

当国家遭受入侵,出现战乱和分裂的紧要关头,爱国主义精神凸显得更加笃诚、深厚。许多爱国人士对祖国的志诚之情具体体现在抵御外侮,期盼国家统一,舍生忘死地报效祖国。如:李白曾写诗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表达自己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的宏志。面对金兵的入侵,岳飞写下了气贯长虹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词中表明自己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的碧血丹心:“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怒发冲冠》)。

历代爱国诗人都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不仅时刻忧念时势国事,敢于揭露社会时弊,而且沉思如何将社会的弊端铲除,革新朝政。为此,他们不计个人的得失和祸福,勇揭时弊,锐意革新。例如:战国时代的楚国诗人屈原,曾提出了许多改革楚国弊端的措施。在内政上,他主张不仅要修明法度:“奉先功以照下,明法度之嫌疑”(《惜往日》),而且要选贤与能:“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针对北宋“冗兵冗官冗费”的政弊,推行新法。面对保守派的重重阻挠,他借“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抒发了作者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的决心。龚自珍生活在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的清王朝,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的改革主张,是从人才问题着眼的,针对清朝普遍存在的以资格抑制人才的不合理现象,他希望统治者破格提拔人才,通过用人制度的改革,来求得“生气”,挽回颓波。

二、心怀苍生的忧民情怀

中国文人的思想深处始终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心忧天下,民为邦本”成为历代文人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将自己对百姓生活的关切之情和民生疾苦的悲悯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早在战国时代的屈原目睹了楚王的“不恤其政”、奸臣当道、强秦入侵,造成了贫苦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争饥寒交迫之苦,他为之悲伤不已:“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九章·哀郢);他也曾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的沉重感慨,哀叹郢都人民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穷年忧黎元”的杜甫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悲天悯人的诗句俯拾即是: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虽然处在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悲惨境地,但是心怀百姓,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了广大百姓,希望他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直抒忧民之情;在《负薪行》中,写出了夔州下层劳动妇女的勤劳困苦:“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宋代诗人陆游自幼便有着“妄意忧元元”(《感兴)的忧民情怀,他在《农家叹》中,写出了农民受到官府滥征暴敛,以致无以维生的血泪遭遇:“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

清代爱国志士丘逢甲和历史上许多进步的文学家一样,把人民的苦难诉诸诗作之中:“鸡犬惊喧官牒下,农忙时节隶催租”(《山村即目》其三)、“道上逢老农,喘汗有饥色”(《三饶述怀》)、“灾民露天宿,屡徙常倚担”(《述灾),这些诗句再现了苛捐重税、年荒百货贵、雨水泛滥之下百姓饱受重税剥削、忍饥挨饿、风餐露宿的悲惨生活,他因为不能解救人们的苦难而寝食难安,发出了“平生愧禹稷,饥溺常在念”的感慨。同时期的赵藩也是一位具有浓厚爱民思想的诗人,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他在《河北所在转徙闻山西尤甚》对“三晋翳桑多饿殍”哀鸿遍野的饥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在《小儿哭》中,更揭示了“屠刀在颈儿心悸,果欲杀儿俟儿睡”令人触目惊心的人间悲剧。这些感会于心的诗句都基于他对人们苦难的无限同情,对人们的一片赤诚之爱。

三、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民族气节是指一个民族的气节和节操,是国家和民族尊严的重要体现。[3]在中国民族发展的历程中,尤其是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中,历史上涌现出无数公而忘私、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他们为了民族之兴、国家之存,为了追求理想和正义而英勇奋斗,不惜流血牺牲,这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民族气节。

苏武是西汉时期一位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他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却被熊女扣留达十九年之久,但他始终不向匈奴投降,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苏武庙》追忆苏武生前的气节壮举,表达了对苏武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敬仰之情。

苏武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沾溉了无数后代的仁人志士,尤其是民族压迫、救亡图存的南北宋之际、宋元之际和明清之际。抗金英雄岳飞在高宗绍兴三年领兵过新淦,曾作诗题于僧寺壁上以言志:“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题青泥市萧寺壁》),诗中岳飞表达必将一雪靖康之耻,迎接君王车驾还朝的爱国之情,也是岳飞誓死捍卫国家尊严和民族气节的体现。文天祥为元军所俘,处在极其恶劣的牢狱之中他写了浩气凛然的《正气歌》,诗中他列举了舍命记史的齐太史、坚持正义的董狐、为民除暴的张良、赤胆忠心的苏武、宁死不降的严颜、拼死抵抗的嵇康、誓师杀敌的张巡、仗义骂贼的颜杲卿、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吞灭胡羯的刘琨、痛击奸人的段秀实、凛如冰霜的管宁12位历代豪杰为国献身的光辉事迹,借此砥砺自己的民族气节。他义不降敌,确实做到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抒写了自己心向南宋,不到南方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对祖国的坚贞和热爱。

在江山易主之际,还有无数义不受辱、殉国守节的刚烈女子。1129年,金兵南侵,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他没有坚守城池,反而弃城而逃。李清照借“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来嘲讽赵明诚的懦弱和无能,也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诗中也表现了李清照的凛然正气。

南宋灭亡之时,徐君宝妻被元兵自岳州押解到杭州,在数千里的押解中,敌人贪恋其美色,企图侮辱她,但每一次都被她用巧计解脱。当敌兵元帅老羞成怒,企图施行强暴行为的时候,她假托祭奠亡夫之际,“严妆焚香,再拜默祝,南向饮泣”,题《满庭芳·汉上繁华》一阕于墙壁上后,投入池中而死。“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庆幸自身在死节之前犹未遭到玷辱,保全了清白,是足可自慰并可告慰于家国。“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这表明自己死节之心,将夜夜思念故土和思恋夫君的双重悲剧融汇在一起。她虽一位弱女子,但铮铮铁骨,烈烈风节,令人佩服!

在甲午海战中,“致远”舰在多处中弹,弹药已尽的危急时刻,民族英雄邓世昌决心与敌舰同归于尽,大呼曰:“宁为玉碎毋瓦全。誓与士卒共生死,人死我生何腼颜?”最终壮烈殉国。他这种“将军视死甘如饴,凛凛大节青史垂”(《纪大东沟战事吊邓总兵世昌》)的英雄气节,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忧愤中国积弱不振的现状,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不惜血荐轩辕,唤醒沉睡的国民:“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绝命诗》),一位铁骨铮铮、肝胆坚贞如昆仑的英雄好汉呼之欲出。从这些热血滚滚的诗句中,人们真切地懂得,舍生取义、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哺育了一代代爱国的英雄儿女。

四、热爱大美河山的炽热情怀

河山在汉语里不仅仅指长江黄河和三山五岳,它是对中国美丽富饶的国土的统称。[4]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美丽的祖国河山为华夏儿女提供了丰富的衣食之源和风光之源,也构筑了中华儿女浓厚的恋土情结和爱国情操,并在诗词中衷心地赞美祖国的山山水水、自然风情,留下了无数充满家国情怀的诗词佳句。

中华大地群山耸立、千姿百态,历代的文人墨客竞相写诗文赞美,其中无不蕴含着深厚的热爱之情。“泰山一何高,高哉极青天”(《泰山高寄陈彦正》),雄伟壮美的泰山也有“秀极冲青天”(《泰山吟》)的神奇秀丽之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天姥山耸立天外,直插云霄,比五岳更挺拔。当然,高山不一定都是险峻雄伟的,也有明丽秀美的,如:秀美的黄山在李白的眼中是“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的美丽景色。如诗如画的天门山景色以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为代表,给人美不胜收的感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河流纵横,为诗人们吟咏填词提供了鲜活的“写生”资源。[5]在这些诗歌中,仿佛看到了“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沙》)的黄河,汹涌奔腾、席卷一切的气势:“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大海不复回”(《将进酒》);“万里白如练”(《塞鸿秋·浔阳即景》)的长江,在夕阳西沉时呈现出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衔远山,吞长江”(《括贺新凉》)的洞庭湖,月光照耀下显得更加苍翠欲滴:“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

中国幅员辽阔,不仅名山大川、江河湖泊给人美不胜收的感受,还有北国南疆、西域东土的风土人情和风光景致也各具特色。历代诗人或因祖籍桑梓、或因求学游宦、或因从军戍边,对奇异瑰丽的风物民俗在诗中吟咏赞美,抒发他们对祖国各地风光的热爱之情。如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对西域的边塞风光有着亲切的感受,他诗中既有“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冰封雪冻的塞外雪景,又有“回裙转袖假设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的塞外民俗。而南国的热带风光物产则让人念念不忘:“石壁猩猩语,惊心百粤东。四时山叶绿,五夜海霞红。日月摇溟渤,星河浸祝融。鹧鸪飞不断,只在荔支丛”(《南海杂诗》)。全诗寥寥数语便将叶绿霞红、色彩斑斓、猩猩、鹧鸪、荔枝等热带自然风光和盘托出。北方辽阔无际的塞外草原,牧民们自由自在地放牧,和平安乐地生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6]诗人面对祖国的大美河山,无论是写黄河长江的波涛汹涌,还是写名山大川的绵延不尽,无不表达着诗人自己的情感,传递着他们对祖国大美河山的挚爱之情,这份执着而热烈的爱,也是历代文人表达家国情怀的深刻表现。

五、结语

古诗词中爱国主义情怀内涵丰富,远不止以上所谈的四个方面,但无疑是爱国主义情怀最重要的四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爱国奉献精神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重温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古诗文,有助于引导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之国土、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意在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68.

[2]姚忠保.古典诗词中爱国主义主题思想的教育研究[J].语文建设,2014,(23):14-15.

[3]潘国琪,林邦钧等.华夏诗魂——爱国诗歌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4.

[4]马亚亚.探讨古诗词中家国情怀传递和表达的路径[J].考试周刊,2021,(22):35-36.

[5]孙秀启.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J].学苑创造,2022,(Z2):78-80.

[6]范丽娟.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发挥情境教学在诗歌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101.

作者简介:

马兰,女,安徽濉溪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