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幸存者回忆录》中,故事脉络常围绕着文学伦理学中的伦理选择、伦理环境和伦理身份延伸。伦理选择通常是伦理环境和伦理身份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背景下,最终艾米丽在伦理环境混乱的情况下寻得了一个自洽的伦理身份,这也体现了作者的伦理观。
【关键词】《幸存者回忆录》;伦理选择;伦理环境;伦理身份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7-002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7.008
一、引言
多丽斯·莱辛(1919—2013)毕生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了20多部长篇小说。《幸存者回忆录》(1974)是其重要作品。《幸存者回忆录》设定在英国一座不知名的城市,这座城市正受到一场未知危机的威胁。在大家都各奔东西逃难的情况下逃离后,一位身份不明的中年妇女,也就是第一视角的叙述者,仍然驻扎在城市的某个角落。艾米丽的突然拜访,打破了她本平淡无常的生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承担起母亲的职责——照顾艾米丽,随后还出现了一只似狗非狗、似猫非猫的怪兽,名为雨果,它成为了艾米丽最好的朋友。在艾米丽和雨果相伴的日子里,“我”见证了艾米丽的成长,同时也逐渐了解了艾米丽过去的经历,即在墙后的场景。有学者认为回忆录是一部带有莱辛自传色彩的小说,因为小说中墙后的悲惨回忆与莱辛童年的痛苦高度吻合,叙述者居住的公寓有一堵看似普通却又奇特的墙,这堵墙会自动溶解,让叙述者在不知不觉中穿过这堵墙。墙的另一面是一个荒凉的地方,那里有艾米莉童年的回忆。随着叙述者逐渐了解艾米莉童年创伤性的过去,“我”也对艾米莉表现出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一方面,在艾米莉童年的回忆中,她的母亲经常批评她,并对她非常苛刻,这也使得艾米莉非常自卑,习惯于讨好他人;另一方面,艾米丽目睹了母亲对另一个孩子的偏爱,这种畸形的爱也使得艾米丽与杰拉尔德的关系极其紧张。在如此混沌的情况下,伦理环境的巨变必定带来伦理选择的纠结和伦理身份的转变。
二、始终向善的伦理选择
(一)人与动物的温情
聂珍钊先生提出“能否分辨善恶是辨别人是否为人的标准。” ①善恶的概念是与伦理意识同时出现的。艾米莉被一位陌生男人带到“我”的家中,随之而来的还有她的伙伴雨果——一只长着猫脸的狗,这只狗的长相寒碜,却是艾米莉忠诚的朋友。当艾米莉忙于在杰拉尔德帮派担任女领袖时,一度忽视了雨果这位老朋友的感受时,它不提要求,不过问,从不让艾米莉讨厌,一直在等待着艾米莉的回归。而艾米莉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用两张羊皮换的水给雨果解渴,雨果喝掉了“我”和艾米莉三分之一的水,艾米莉坐在雨果身旁,搂着雨果,告诉它“不要担心或悲哀,她会保护它的;即便她或者‘我’没水喝了,它也会有水喝” ②。当雨果站在窗边被路过的坏小孩嘲笑时,艾米莉会安慰它、哄它,雨果的世界只有艾米莉,它认为要是艾米莉不关心它,它活不活都无所谓。在社会秩序混乱的年代,一人一狗的相拥,又是何等的美好,莱辛刻画的人与动物的温情,已经超越了物种的善恶,在艾米莉和雨果的身上,都有着人性因子,正因为有人性因子,才有这正确的伦理意识,动物在此刻也获得了人性。
(二)自我与他者间的伦理选择
伦理选择,一方面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道德抉择,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做出选择,使自己的道德成长与完美;另一方面是指在面对多个道德选择的时候,选择的不同,后果也就会不同。艾米莉所面临的是维持形式上人物关系与伦理身份,还是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与真情实感的伦理选择;是听从他人、依附他人,还是追随自己的内心的伦理选择。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艾米莉也实现了思想上的独立与意志上的解放,走过了一段成长与发展的心路历程。艾米莉一开始甘心为杰拉尔德打下手,帮他管理他的帮派,是因为她深深地爱着杰拉尔德,她的选择是因为渴望唤起他的关注、渴望成为唯一支持他和安慰他的人,作为柔弱女性的需要使她失去了成为领袖的积极性,导致她只想做这个公社首领的女人,还得是他唯一的女人。她自甘卑微的伦理选择也暗示了莱辛对于女性价值实现的迷茫,当艾米莉还没有意识到杰拉尔德一夫多妻的真相前,她选择了牺牲自我成全他人,成为杰拉尔德众多情人中的一位。由于她的童年极度缺爱,艾米莉无比渴望获得杰拉尔德的肯定和赞美,由于从小缺爱,很少得到他人的赞美,杰拉尔德的突然关怀会使她坠入了爱河,激发了她爱与被爱的能力。与杰拉尔德确定关系以后,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也让她更加自信了,这种伦理选择直接改变了她的伦理身份,成为了首领唯一的女人。以杰拉尔德作为中心的生活,让艾米莉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激情,她加入了帮派,成为了得力助手。但她常常会觉得焦虑,“凡是她投入某项工作或承担某种责任的地方,肯定都有他在,他那么果敢、有效地忙于重要的事情,而她,艾米莉,却鬼迷心窍,听任欢乐和悲伤交替肆虐。假如不妥的眼神或言辞暴露了她的感觉,接下去会怎么样?她就会失去这个与这些人共处的家,不再属于她的群落……” ③但这种焦虑慢慢演化成了一种领导的力量,她的坚持也让人心朝向了她,最后公社被一群野孩子捣乱,她选择了包容,这种行为在大灾难后的时代显得难能可贵,无疑给灾难后心灵憔悴的人们注入了强心针,当孩子们嘲笑他们,甚至用弹弓打他们、用石头砸他们时,艾米丽虽然身体受伤了,但她没有生气,不急不躁。在世界末日的背景下,这样的举动无疑成为了人们的心灵支柱。一旦有人成为这些惯于破坏的孩子们的靠山,让缺爱的孩子感受到爱,必定可以成为一位新的领袖。从杰拉尔德那边获取了爱情后,艾米丽踏上了另一条追求的道路。她用一种令人感动的爱,即去爱破坏者,为人们展示了一种令人动容的责任感,尤其在大灾难的背景下,这种责任感更让人折服。她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我救赎,向世人展现了她始终向善的伦理选择。
(三)艾米莉的自我修养选择
在《幸存者回忆录》中,我们看到了灾难后的幸存者,尽管他们已经完成了人的生物性选择,但是却面临着更加重要的伦理选择的考验。艾米莉、琼和杰拉尔德都是灾难后的幸存者,他们不仅需要完成了人的生物性选择,还需要完成人的社会性选择。但是由于他们还是儿童,他们的伦理意识还没有萌芽或成熟,他们的人性因子还无法理性地控制兽性因子,因此他们必须经历伦理选择才能真正成其为人。借助儿童的成长可以发现斯芬克斯因子存在的典型体现。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经历很多伦理选择,也需要面对并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儿童在完成伦理选择之前无异于斯芬克斯,无法理解人与兽的不同,不能把人同兽区别开来,因而也无法回答什么是人什么是兽的问题。童话的功能就在于通过动物的形象,逐渐让儿童把自已同兽区别开来,认识到自己同兽的不同,从而建立起伦理观念,成为理性的人。
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事实上,艾米丽在《幸存者回忆里》一书中,一到“我”的家里,就开始了一种无意识的伦理抉择。在此期间,艾米丽被“我”所感染,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格外小心,这一点体现在艾米丽在起居室和卧室的整洁程度对比上。艾米丽一到“我”的家里,大多数时候都坐在沙发上,翻阅着各种书籍和杂志,在这过程中,艾米丽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人类文明的影响。而这些书籍恰恰是人类文明熏陶、潜移默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表明,自然选择是通过进化完成的。伦理选择则是借助于文学完成的。因为在这些书籍中,既有许多高尚、美好的东西可以熏陶和感染人,又有一些东西是对人的不正确影响和约束,所以说,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父母道德伦理教诲之不足,使得艾米莉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完成自己的伦理选择。
尽管如此,艾米莉的伦理选择也并非都是正确的,她拒绝“我”给她挑选的衣服,而是选择不合适她年龄段的衣服,为了显示出自己的成熟与妩媚。在战后社会里,政府机构失灵,新闻报纸短缺,整个社会已经陷入了无政府状态许久,人们对于穿着并没有特定的要求,主要是按照部落的需求而定,比如迁移者的服装要点当然是实用,必须是功能型的。裤子、外套、运动衫都要厚实、耐磨和暖和。而艾米莉选择穿着招摇性感的服装,是为了吸引杰拉尔德的关注。女人的穿着以吸引男性的目光,在穿衣风格上局限的伦理选择也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的心理状态。
三、窒息的伦理环境
多丽丝·莱辛曾说过:“在《幸存者回忆录》背后,有一段关于德黑兰托儿所和我父亲的梦中故事,但这些故事被夸大了,因为这样更符合梦境。”莱辛在《幸存者回忆录》中,构建了一个墙后的世界,与艾米莉的童年有关的场景是“个人的”场景④,“个人的”场景最大的特点是压抑和禁锢,小艾米莉希望妈妈能分一点爱给她,但是妈妈认为家庭是对自己的束缚,她厌恶自己的孩子,这样没有爱的母亲也造就了缺爱的孩子,艾米莉的诉求永远也得不到回应。首先是被母亲忽视,母亲只爱弟弟,忽视艾米莉的需求;与父母道晚安的时候,母亲只选择抱着弟弟,把艾米丽留在婴儿房里;在艾米莉生病的时候,更是奢求不到妈妈的关爱;母亲的冷漠,父亲的性骚扰,都成为压死艾米丽的稻草,面对父亲对艾米莉带有性暗示的抚摸,母亲也无动于衷,父亲即使心有愧疚,但是也没有受到阻止,妻子甚至还主动鼓励他玩这个“游戏”(一种猥亵行为)。这种令人窒息的童年,正是莱辛的童年的真实写照,她在自传中曾经写道:“妈妈的手紧紧地抓住了我,我的耳朵里回荡着她的声音,她说,她要的是一个男孩。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明白了,妈妈对我的感情,是有条件的,而她却无条件地爱着我的弟弟。”莱辛在她的自传里也提到过这一点,妈妈说过:“多丽丝,这是你的孩子,你要好好照顾他。”
这样的童年,使得她不但缺少母爱,还被要求付出,她是被索取爱的一方,甚至连父亲也在欺负她,将大手伸进她的衣服里挠得艾米莉无处可逃,这样的“游戏”对于孩子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仅仅只是满足个人的私欲罢了。最后,艾米丽只能终日与一只似狗非狗、似猫非猫的动物——雨果为伴,它是她童年的精神寄托。艾米丽的童年场景概括起来全部都是压抑、痛苦和创伤,母爱和父爱的缺失,让她不知道如何进行正确的伦理选择,这也阻碍了她的成长。艾米丽的童年充满了压抑和痛苦,缺少父爱,母爱,这阻碍了她身心的正常发育,正是在这种伦理环境,才导致艾米丽做出与旁人不同的伦理选择。她无比渴望和杰拉尔德组成一个幸福的大家庭,甚至在明白一夫多妻的真相后也义无反顾,证明了缺爱的童年塑造了一个在情感上无比依赖男性的女孩。
四、伦理身份的转变与成长
聂珍钊教授提出:“几乎所有伦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同伦理身份相关。” ⑤从第三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艾米莉的童年造就了她的性格,杰拉尔德天生守护人的身份让艾米莉觉得找到了庇护所,使她洋溢着幸福感。可是儿时的阴影让她不敢主动要求爱,她只能小心翼翼的被动守护着她得到的爱。⑥杰拉尔德是年轻人、受苦人和无依无靠者天生的守护者,这也是他吸引艾米莉的地方,艾米莉从一开始的爱慕者、追随者,不断成长为管理者、教导者,这也是因为杰拉尔德为她提供了动力,直到后来杰拉尔德也需要依靠艾米莉来管理帮派,“他似乎很烦恼,甚至显得凄凉——他那一直盯着艾米莉的眼神包含着焦虑,他待在这里的所有时间都用来向她请教这请教那……她有问必答,她真的是异乎寻常地实际和明智” ⑦。艾米丽最终历经磨难,成长为一位独立、坚强、自信的女人。当遇到困境时,她不会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原本的帮派因为新群体的进入,走了许多人,只有杰拉尔德在坚守着最初的梦想,当有人告诉艾米莉杰拉尔德需要她时,她还是回去了,责任感使她回到了那里。艾米莉凭借自己的努力寻找到了正确的伦理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她的人格也在不断地完善并丰TUOSZqNPdI5JFohsCduOFA==满,这体现在其伦理身份的转变,与以前的她相比,她选择一个全新的伦理身份,也战胜了原生的伦理环境。
艾米莉身份的改变是很明显的,她从杰拉尔德的追随者转变成了杰拉尔德所依赖的人,这也引发了两人之间的冲突,最后像一对年轻夫妻一样,共同承担起一大帮年轻孩子的教育工作。艾米莉是幸运的,她在挫折中实现了自我救赎,也实现了个人价值,度过了许多岁月,直到时间给她注入力量,使她获得自由。最后,艾米莉在精神方面已经和杰拉尔德并驾齐驱了,她有了和男人一样的智慧,她有自己的想法,她的行为也深刻地影响了男性。但她对她的爱人而言,她的爱情是永恒的,男女之间最美丽、最和谐的关系,都是以爱为基础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也是从爱中衍生出来的。如今,女性在职场上受到的认可,更能激起人们对于女性的尊重,但却会忽略她们对于家庭做出的贡献。诚然,女性在现代生活中平衡伦理身份是艰难的,伦理身份的转变必然引起冲突,这需要爱来平衡,莱辛不忘警醒世人:世界末日到来的那一刻,唯有爱能撑起我们对生的渴望。
五、结语
在故事的最后,艾米莉超越了自我,彻底变换了容颜,雨果也有了新的身份——一只堂皇、英俊的狗,非常高贵和得体。这本小说看似是艾米莉和雨果的救赎,实际上是每个人的救赎,在小说的第一句“大家都记得那个年代”,说明小说不仅仅是叙述者自己的故事,也是所有人的故事。莱辛似乎在警示现代人构建和谐的内心结构的重要性,探索伦理选择背后伦理环境和伦理身份的作用,这也体现了作者本身的伦理价值取向,在大灾难这一特定的伦理环境中,人们更要关注对自由意志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个体的人格整合与完善,实现人性的蜕变。
注释:
①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0页。
②多丽丝·莱辛著,朱子仪译:《幸存者回忆录》,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第194页。
③多丽丝·莱辛著,朱子仪译:《幸存者回忆录》,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第80页。
④李宏伟:《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观——以〈幸存者回忆录〉为中心》,《海峡人文学刊》2021年第2期,第112页。
⑤林宛莹:《身份的“背离”与“回归” ——论〈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⑥王菲菲:《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结构下的〈幸存者回忆录〉》,《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8期,第140页。
⑦多丽丝·莱辛著,朱子仪译:《幸存者回忆录》,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